(第七十八讲)

癸二、喻说结缘  分二:子一、立喻;子二、合法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六十八面,我们看癸二的“喻说结缘”。这一段是佛陀讲到过去的一段因缘。

当然,你生命当中能够让佛陀值得一提的,那就不是日常生活的吃喝玩乐的因缘,那个因缘跟成佛一点关系都没有。什么因缘让佛陀值得一提呢?就是见佛闻法,特别是听闻的是《法华经》的法,哪怕是距离多远都没关系。就是说,你这一次听《法华经》,距离你上次听《法华经》的时间,即使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都没关系。只要你听过,重点是你听过,经历多久都不是问题,因为《法华经》的种子是金刚不坏种子。

诸位!权法是你追求来的,你打工是追求,是心外求法。但是你的家,是你本来就具足的。所以实法为什么不容易退?就是说,你打妄想也好,你造业也好,它永远没有离开你。这是实法妙的地方。所以,阿罗汉弟子们,即便他听《法华经》是经过了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尘沙的时间,都值得佛陀把它拿出来提一提。

如果这件事情只是他什么时候做出一个布施,哪一生布施特别庄严,持戒特别好,佛陀是不会提这种事情的。因为这是生灭的因缘法,让你成就人天果报,然后呢?然后就没了,顶多栽培一个未来得度的人天的善根。但是你在过去生,除了这次以外,你有一次听过《法华经》,那就值得一提了,你那一次的生命就很重要,就是会让佛陀把它提出来的。

今天佛陀提出来的是,声闻弟子你不要以为会归到一念心性这么困难,你过去生就曾经有学过《法华经》,可是后来退转了。所以佛陀讲出这么一段因缘,来建立声闻人的信心。

前面是法说,这以下譬喻,用譬喻的方式来说明这弟子们结下《法华经》的法缘。譬喻说当中分两段,先讲立喻。

子一、立喻  分二:丑一、导师喻;丑二、将导喻

立喻当中,先讲导师喻,先把这个导师的智慧作一个说明。这个导师是什么样的智慧?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作为一个导师,他是怎么个情况呢?说“譬如五百由旬”。就是成佛之道,五百由旬。三界的分段生死是三百由旬。我们这个成佛是五百由旬这么长一段路。这条路不但是长,重点是“险难恶道,旷绝无人”。

“险难恶道”,就是它充满了危险。这个危险指的是他内在的烦恼,它随时会活动。烦恼一活动的时候,这个人就要起颠倒了。就像你一个人内心当中随时住了一个毒蛇一样,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醒过来,开始起瞋心。所以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内心是随时会有危险。而且对外来说,也可能有灾难,就是业力。所以我们凡夫众生在成佛之道当中,是内有烦恼,外有业力。这第一个。

更可怕是怎么样呢?“旷绝无人。”就是说,三界的长夜当中,偏偏佛陀出世的时间又很少。佛陀不是隔三岔五地出世,经常是没有佛陀出世,几百劫甚至于无量劫。这个“无人”,就是长时间没有佛陀智慧光明的教化。

这个人处在内有烦恼、外有灾难,又是没有佛陀光明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

有很多很多的众生“欲过此道”,去追求五百由旬外的珍宝。这些人在贫穷当中要追求珍宝,他们有一个导师,这个导师有两个特点:第一个,“聪慧明达”。这个指的是佛陀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一心三观的智慧。第二个,“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这是佛陀善巧方便的智慧。那么佛陀具有实智跟权智,所以他有能力、有资格来“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这个地方说明,作为一个导师,他有两个特点。

第一,你要先懂实法。你教化他,你要知道最终的目标在哪里。知道目标,你才有资格讲过程。

第二个,善巧方便。你看很多人,他就说,欸,我也可以施设方便。对不起!你要施设方便,你要布这个局,说你怎么怎么修行,可以!但是你要有把握,别人照你说的方法去修,修到最后,你要有本事让他跟真实法对接。你看很多人,他也施设一个方便,但是,方便法成就以后没办法接了,因为他偏离了真实法。

佛陀的方便都是趋向于真如的,后面会说,佛陀有本事给你施设方便,他一定为你负责到底。佛陀说,持名念佛,那你好好念佛就好。佛陀敢施设这个方便。你念佛一开始是事相,有所得嘛,一句佛号念诵听,你捕捉的是一个声音。但是没关系,你一开始注意所念的佛号,念久以后,你慢慢就说,欸,念佛是谁?你自己会回光返照,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所以佛陀能够施设方便,他每一个方便他是有考虑到布局的。就是说,这个方便最后是趋向于真实的。

所以,作为一个导师,他要有实法、权法,他能够通达权实二法,叫导师。先把这个导师的特点讲出来。

丑二、将导喻  分二:寅一、中路懈退喻;寅二、引至宝所喻

再看第二段,将导喻。

那么具足权实二法的导师,他怎么样来教导他的众生呢?他的方法是什么?看方法。方法有两段。

寅一、中路懈退喻  分二:卯一、退大;卯二、接小

先看寅一的“中路懈退喻”。这个地方又分两段。

卯一、退大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导师引导了很多很多的苦恼众生要去追求广大的珍宝,但是,他们“中路懈退”。到了中途的时候,大家实在是精疲力尽,没办法再走下去了,就跟导师说,“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为什么走不下去呢?有两个理由:这个路实在太长了。你要说五十由旬,勉强忍一下就算了。五百由旬,我们实在是精疲力尽了。这第一个,身心疲惫。第二个,对未来充满了怖畏。生死轮回,你不知道你以后发生什么事,弄不好到三恶道去了,所以对未来的路也是充满了怖畏,没有信心。既疲累,又怖畏。

所以,这两个条件之下,众人真的走不下去了,“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前面实在太遥远了,所以就准备完全放弃了。就这个人准备要修外道了,不学佛了。

所以古人说,大乘佛法,行山愿海,时空无尽。你叫一个凡夫众生,说你有本事从现在开始,三大阿僧祇劫无怨无悔地走下去,很多人可能不敢走。为什么不敢走呢?有两个理由:三大阿僧祇劫不是三劫,诸位!时间真的拉太长了。第二个,这个生死轮回充满了危险,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哪一生的时候,稍微放逸一下,你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堕落到三恶道,受了痛苦也就算了,你这个善根还要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所以,又危险又疲累,就没法走了。没法走怎么办呢?就跟导师讲真话,就白告:“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卯二、接小

那看看导师怎么办呢?看第二段,接小。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这地方有两段。第一个,先讲施设化城。

这个导师,他可不是一成不变。虽然他的目标很明确,要能够成佛,趋向宝所,但是我们说过他有方便力。他就想啊,此等凡夫众生实在可怜,你放弃了珍宝,那你就永远做凡夫,永远没有希望了。那怎么办呢?方便。就是咱们先不谈目标,先谈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三百由旬的地方就变化一个化城,就在这个广大的灾难的地方变现一个城池。

变现以后呢,就跟他们说,你们不要害怕,也不要退返。现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广大的城池。它可以怎么样?可以中止,你可以得到休息。而且不但休息,你还能够“随意所作”,你在里面吃喝休息,没有任何的障碍。你进去以后,“快得安隐”,会让你身心得到安稳。你不要害怕说堕三恶道,你有安稳的情况。你在这块休息久了以后,你还可以继续往前走,所以这个化城叫进可攻、退可守。就是佛陀先施设一个化城。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这以下看看弟子们怎么反应。弟子们是欢喜入城。这时候弟子们因为是非常疲累了,听到说有地方休息,不是说一定要一次到位,原来成佛是可以阶段性完成的,就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说“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我们进入这里休息以后,不用害怕生死轮回恶道的痛苦,而且当下得到身心的快乐。所以大家就进入了这个化城,进入化城以后,就“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对未来的生命生究竟涅槃之想,就是无余依涅槃;对当下的生命生安稳想,就是有余依涅槃。

这个化城的施设是满足弟子们的需求。所以这个地方要知道,权法是佛陀恒顺众生的。前面弟子的需求是“我等疲极,而复怖畏”,我体力不够,你要我走三大阿僧祇劫我真的没法走,并且我对未来三恶道心存怖畏。所以佛陀就说明,“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你能够得到休息,又能够免离恶道。所以佛陀设立这个化城。

也就是说,既然是方便,你一定要让他心甘情愿。你现在变现一个化城,他不想进去,那你变现这个化城就没有满足他的需要了。就是,佛陀施设化城的目的是恒顺众生,满足疲惫跟怖畏的两种需求。所以你一旦满足他的希望,他就会主动地进去休息了。

寅二、引至宝所喻

那么,休息以后我们看发生什么事。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大家进入化城以后又得到休息,休息久了以后他的信心又开始恢复了。一个人疲累的时候是容易退失信心的。导师这个时候看大家吃饱喝足了,得到休息以后,就把这个化城灭掉了。到法华会上佛陀就开权显实,说世间上没有涅槃这个东西,它只是因为你修我空观,你内心当中自然地变现一个寂静的假相,所以它没有离开一心。就是一心真如它受熏,你用无常观、无我观不断地熏真如,它就自然现出一个寂静的相状。佛陀就说,哦,这个是涅槃,你可以进去!其实你进去还是回到你一心。

所以说,把它灭掉以后佛陀就讲真话,说“汝等去来”。什么叫去呢?就是离开涅槃的化城。什么叫来呢?进入大乘的宝所。为什么呢?因为“宝所在近”。你到了涅槃的时候,离宝所就很近了,至少相对你生死的时候它更近了。“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我过去所化作的这个涅槃的大城,是用神通力变化的,目的是让你暂时休息用的。毕竟我们前面说过,佛道久远,中间又有种种的灾难,所以这个涅槃的施设有其必要,让他得到休息,让他恢复信心。

子二、合法  分二:丑一、合导师喻;丑二、合将导喻

那么,这个譬喻到底是说什么事呢?

丑一、合导师喻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

作为“如来亦复如是”。我有资格做你们的大导师,因为我知道三界生死的烦恼跟恶道,内有烦恼,外有恶道,所以这个是险难长远,过程充满了险难,路途又特别遥远。所以,佛陀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善巧方便。就是佛陀要随时判断“应去应度”,什么时候必须要继续往前走,什么时候可以暂时休息。

所以佛陀度化众生,其实初阶段,善巧方便更重要。因为弟子一开始要得到的,就一个乞丐来说,他不是马上需要珍宝,他是要有一口饭吃。所以你说,欸,我给你珍宝,更好,关键是不契机。他在外面流浪,吃了这么多痛苦,他希望有一个小小的地方住,有一口饭吃,他就够了。所以作为导师,他要知道“应去应度”,他要知道这个人的根机,有没有能力继续往前走;或者是不能走了,再走下去就退转了,他就不想学佛了。所以他要善知去度,什么时候可以继续让他走,什么时候要先让他休息。这是导师的方便。

丑二、合将导喻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如果说,欸,这个世间上只有成佛之道,中间没有休息站,那么一般的生死凡夫就会怎么样?“不欲见佛”,不欲亲近大乘佛法了。就是学佛太难了,我干脆修外道,修学禅定,至少我还能够生到四禅天、四空天。既然“佛道久远”,而且要“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道我们凡夫长时间在三界流转,已经怎么样?已经内心“怯弱下劣”。所以必须要用方便力,在中间要施设一些休息站。

所以佛陀讲三乘法,甚至于讲五乘法,说两种涅槃,说有余依涅槃,说无余依涅槃。那么弟子们在这两种涅槃当中,得到完全休息以后,佛陀再说“汝等所作未办”,你们必须继续往前走。因为他休息好了,你就可以再给他压力了。因为你所安住的涅槃,它只是近于佛慧,还不是佛陀的智慧,所以你应该观察这个涅槃,是“非真实也”,是佛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这是讲到方便引导。

这以下合法。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就好像前面的导师为了给大家充分的休息,而变现的一种广大的化城,等到大家休息以后就说明宝所就在附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这个地方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是,小乘的涅槃虽然是方便,但是重点在这句话——“近于佛慧”。我们说明一下。

凡夫离佛陀的智慧是非常遥远的,因为他向外攀缘。所以所有的修行最难最难的就是初果之前这个阶段。就是,你的成佛之道第一件事情,请你先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因为这个地方的变数实在太大。我们过去生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内心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烦恼,所以成佛之道踏出第一步是最难的。你一旦到了初果,后面就是四个字解释了,只要你成就初果,后面就是“近于佛慧”,后面就很自然了。最困难的阶段,如果你不施设方便,那就没有几个人可以成就了。

就像大乘佛法一样,今天如果没有施设净土法门带业往生,比如说,欸,从现在开始,咱们不要谈休息,菩萨道就是生生世世投入生死轮回当中,历事炼心,不怕失败,绝大部分人会退大取小。就是,没有净土宗的话,绝大部分人退大取小。因为很简单,你如果先成就偏空涅槃,利根六世,晚者六十小劫。你今天在轮回当中,努力用功,可能四世、六世就能成就。你修学大乘,如果说没有净土宗的摄受,那你三大阿僧祇劫,你修到什么时候?

凡夫跟圣人不一样。圣人不需要方便,因为他没有轮回的问题。你只要成就小乘的空性,那么你空性要对接真如本性相对容易,那就很容易对接,就内观就好。你本来执著有一个空可得,你把它回归到:为什么我知道空呢?能知的是谁?回光返照,空性就入了清净心,清净心就生了菩提愿。

所以佛陀的方便,简单地说,进可攻,退可守。“汝等去来”,你要去也可以,要回来也可以。这个方便力实在是不简单。其实权法的施设是太困难了。

辛二、重颂  分二:壬一、颂结缘之由;壬二、颂结缘之事

重颂当中分两段。先看第一个,颂结缘之由。

壬一、颂结缘之由  癸一、颂远由;癸二、颂近由

癸一、颂远由  分二:子一、颂大通智胜成佛;子二、颂十方梵王请法

颂远由当中第一个,颂大通智胜佛成佛。

子一、颂大通智胜成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

诸天神龙王  阿修罗众等

常雨于天华  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  并作众伎乐

香风吹萎华  更雨新好者

整个因缘说,说明声闻弟子过去生听闻《法华经》的因缘。这个因缘要追根究底,就是要有佛陀出世。世间上一切一切的美好因缘,都跟佛陀出世有关系。因为佛陀出世,你才有办法能够事修、能够理观。你透过礼拜、赞叹、供养佛陀而成就福德力。因为佛陀出世说法,你才能够闻思,成就智慧。所以,一切美好的因缘,就是因为大通智胜佛的成佛。

这个地方的成佛的偈颂有三段。先看成道前事。

说大通智胜佛在成佛之前,他“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就是他经过安住道场以后,已经成就了无间道的破妄,就禅定成就,但是解脱道的智慧没有现前。一般的佛,破妄以后没有多久就要进入证真了,但是大通智胜佛破妄跟证真之间拖了十劫。

十劫当中就招感了诸天还有八部鬼神来供养。或者是虚空中下天花,或者是击天鼓,或者作种种的天上的音乐,或者空中飘出香花等等,来供养这个即将成佛的大通智胜佛。

我们知道,成就佛,那是一个广大的菩提愿。看大通智胜佛这种净土,他这个愿应该是非常的殊胜。而且他这个愿要满足,应该花了很多的时间广修福德。所以他成佛之前,就受了十劫的诸天跟八部鬼神的供养。看这个福德力,是因地修了很多的福德。

我们看第二段的“正明成道”。

过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诸天及世人  心皆怀踊跃

成道之前在菩提树下坐了十劫。十劫以后,无漏的智慧终于现前,破妄以后显真了。这个时候,诸天跟世人“心皆怀踊跃”,因为有佛陀出世,就说明有佛法要出世,世间上从黑暗当中终于出现光明,这使大家感到欢喜。

第三段,请转法轮。

彼佛十六子  皆与其眷属

千万亿围绕  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  而请转法轮

圣师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大通智胜佛成佛以后,第一拨来到佛陀面前请法的是谁?是俗家的,他的十六个儿子,还有他们各种的眷属。那么有多少呢?有“千万亿围绕”,来到大通智胜佛的面前。那么来到佛陀面前以后,当然是顶礼、赞叹、供养,最终请转法轮。

那么这个地方转的是什么法轮呢?请的是《华严经》。“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讲到佛陀真实的智慧。《华严经》,佛陀是摄受根熟菩萨,他没有施设方便,直接讲真实道。这个是十六王子的请法。

子二、颂十方梵王请法

我们看第二段,大梵天王的请法。

世尊甚难值  久远时一现

为觉悟群生  震动于一切

东方诸世界  五百万亿国

梵宫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  寻来至佛所

散花以供养  并奉上宫殿

我们一般见佛之前,都是要先身口意的三业的皈依,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跟意业的供养。所以他们就说,作为世尊的出世是甚难值,因为要经过久远的时间才能够出现。比方说前面有一百三十劫,有一百八十劫,有无量劫。佛陀以大悲心为了觉悟众生,而出世于世间。

佛陀出现于世间,绝对不是平凡的出世,一定有瑞相。因为作为一个应身佛,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所以一般来说都是有大地六种震动、空中放大光明这种瑞相,这都是福德智慧的招感。

这种瑞相,就使令东方诸世界的这些梵王的宫殿的光曜特别的殊胜。所以诸大梵天王见到这种光明相以后,就来到佛所,供养香花,并把自己居住的宫殿供养佛陀,就广修供养。

我们看第二段,请转法轮。

请佛转法轮  以偈而赞叹

佛知时未至  受请默然坐

三方及四维  上下亦复尔

散花奉宫殿  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  愿以大慈悲

广开甘露门  转无上法轮

大梵天王供养以后,就请转法轮,请转的是权法,包括阿含、方等、般若,而且以偈颂来赞叹佛陀。佛陀这个时候知道时间没有到,所以默然接受启请。这个时候除了东方以外,其他的三方还有四维,总共是十方世界的大梵天王,亦复如是,都是先礼拜,然后供养,最后赞叹,最后请转法轮。

我们看这个大梵天王是怎么赞叹呢?他有一句话来做一个总结:“世尊甚难值,愿以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佛陀的出世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我们说过,一尊佛要成佛,第一个一定要先成就法身佛,清净心;由清净心发起菩提愿,然后经过无量劫的时间修六度,把这个愿给填满。所以这个世间上有一尊佛要出世,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惟愿佛陀以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所以我们看前面的请法,是“圣师子法雨”,强调了佛陀的智慧。“师子”当然是讲佛陀无所畏惧的智慧,转《华严经》靠的是智慧。但是大梵天王请的是权法,权法就是强调慈悲了,慈悲开甘露法门。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子。在诸天当中跟佛陀互动最频繁的有两个代表:一个是释提桓因,一个是大梵天王。

释提桓因更多的是在护法。佛陀成佛之前会现出一点征兆,释提桓因就带八部鬼神在旁边维护,有可能供养。成道以后大梵天王就出现了。大梵天王是三界之主。你说,欸,大梵天王只有初禅,这不是还有二禅、三禅、四禅吗?二禅以后就不管世间的事情了,二禅以后禅定转深了。初禅刚好在欲界之上,但是它又没有像二禅、三禅、四禅禅定那么深,所以一般来说,佛陀出世以后大梵天会第一个知道,他马上知道。

那么大梵天一下来就是请转法轮,释提桓因就是在成佛之前做种种护法跟供养的工作。所以基本上在佛陀出世的时候,这两个诸天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佛陀成道以后,再开始在人道转法轮,成就三宝乃至于后续的正法的流传。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讲到整个《法华经》的法缘之间的根本缘由,就是因为有大通智胜佛的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