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
我们看癸二的“颂他土六瑞同”。
作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修学佛法,可以把它切成两块,这两块的分界线就是《法华经》。只要你没有学《法华经》,那你就是属于佛法的前半段,不管你多么的精进,你就是前半段。前半段的修学,只有一句话,就是因缘上的修学。
因缘上修学,有三种情况:第一个,追求生命的快乐,通过五戒十善追求生命的快乐。这个快乐是怎么来呢?当然是因缘所生法。这就叫人天乘。第二种,追求涅槃寂静。涅槃寂静也是修来的,那是一种还灭的清净的因缘。你不修四谛、十二因缘,你会出现涅槃寂静吗?不可能。所以就修四谛、十二因缘追求涅槃寂静。第三种人是成就功德庄严,修六度,追求六度的功德。
所以,在《法华经》之前,我们的修行全部是因缘所生法,就是只有一朵美丽的花,但是我们看不到花里面有莲子。这个是可惜的地方,里面是空的。也就是说,从因缘所生的五乘当中我们看不到它的成佛的善根,看不到,只是看到众生各取所需。
直到《法华经》开始说了以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有因缘上的资粮力,也同时可以从心性的观照产生善根力,是可以同时的。所以,《法华经》对凡夫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指标。就是说,你这一朵漂亮的花打开以后,里面有没有因地的种子,有没有一个成佛的种子,一开就知道了。空的!那你叫做什么?你叫做积集资粮,你跟成佛之道还没有直接的关系。对成佛来说,你能够做的只有一种,叫做回向。你没办法契入佛道。就是说,我这个方向——我布施持戒的方向本来是人天乘,我通过回向把它回到佛道去。这个就间接了。所以《法华经》之前的成佛之道只能靠回向,“回向无上道”,因为我本身不是佛道。
但是,修《法华经》以后你不必回向,那叫一个“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直接契入佛道,不需要回向了。它的方向就是佛道,当下就是佛道。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关键就是说,如果你没有修《法华经》,那你修什么就像什么,它跟佛陀没有连结。就是你跟佛陀完全没有关系,你就是九法界的众生。你学完《法华经》以后,你多了一道关系。什么关系呢?我们变成佛陀的儿子。生在佛家,咱们跟佛陀是一家人。佛陀的心中有一朵很大颗的莲子,我们的心中有一颗小小的莲子。大小不同,那是等待时间的栽培,但是本质一样。
所以《法华经》是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影响到你的未来。它不会影响到你的解脱道,但是它一定会影响到你的成佛之道的速度快慢。
诸位!你未来是不是会遇到佛陀,你未来是不是能够快速成佛,跟《法华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如果你今天的眼光放远一点的话,那《法华经》就很重要了。《法华经》是一个长远的布局,可能对你现在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对你未来的因素,至关重要。
这以下的“他土六瑞同”,就是佛陀没有讲《法华经》之前众生是怎么修行的。
“此光照东方”,就是光明往东方照。为什么往东方照呢?因为东方是所有方向的开始,就是这一道光明是十法界的开始。怎么会有众生呢?就是众生一念心性迷惑以后才有众生。没有那一念心性迷惑,哪有众生呢?这是整个十法界的迷悟而产生十法界的差别,所以那一念心性是生命的原始点,叫东方。
照“万八千佛土”,显示什么呢?显示一切凡夫众生“生死业报处”。那一道光明中,我们看到的第一件事情、第一个相状,叫做生死业力凡夫。
这个地方很明确的,就是,凡夫的因缘造作是扣着业力在修学。他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来的时候。你说,欸,我来的时候很痛苦,我从罪业而来;但是我今生很争气,我努力地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往善业而去。哦,不错。你来的时候是罪业,走的时候是善业,你这个人增上,我们叫增上生,增上。第二种人就很糟糕了。他来的时候是善业而来,他今生活得很快乐;把福报花完以后,啥事也没干,可能造了很多罪业。结果呢,善业而来,罪业而去。这个人叫做堕落。
总而言之,一个人没有学佛之前就是业力,就是你怎么来、怎么去。把你来时的业力跟你走时的业力两个比较,看看你今生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个就是凡夫,就是这样看。没有学佛,就是这么回事,就是“生死业报处”。这是第一个相状。
我们再看光明的第二个相状。“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瓈色,斯由佛光照。”第二个,看到了依报的国土出现了。这个是清净的国土,诸佛的清净国土。诸佛国土当中,有众宝的庄严。这庄严当中有青色的琉璃,有透明的水晶色等等,这都是由光明所照射。看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把清净的国土发挥出来,他只是讲到有这么一个清净的国土,然后就没了。佛陀并不是想发明这种清净国土,佛陀更多的是想要说明五浊恶世的修学情况,所以清净的国土就讲这么一段就没了。
先讲六道凡夫、讲清净国土,再看这个污秽国土所发生的事情(后面全部都是污秽国土)。“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在五浊恶世,虽然众生有业力,但是你可别忘了,众生无量无边的业力当中,他过去可是有各式各样的善根。这个善根就招感佛陀的出世。有天人、龙、神这个八部鬼神等等来供养佛陀,表示佛陀出世了。
佛陀出世以后做什么事呢?当然是说法。“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佛陀在说法之前,一定要示现成道。这个“自然”不是说自然外道,其实修行也是要靠因缘。按照蕅益大师的说法,方便道叫做加功用行。你在趋向成佛之道,要修习六度法门,当然主要是止观,禅定、智慧,那这个就是要因缘。但是你真正成佛的时候,不是因缘。所以这个成佛很奇妙,你成佛以后那个功德是你自己自性显出来,叫“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成佛很微妙。你在努力过程当中是靠因缘的修行,但是你真正成佛以后,你所有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全部是你自己的东西。因缘只是把它开启出来而已,它只是借假修真。《金刚经》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就是因缘跟心性有什么关系呢?它说你现在在此岸,要到彼岸去,你要坐船。船当然跟彼岸没有关系嘛。但是,你没有坐船就到不了彼岸。而你到了彼岸以后,这个船就不需要了。这样你们听懂吗?就是说,我修的布施是一个因缘,但是你成就布施波罗蜜,真如三昧出现的时候,那跟因缘没关系。就是说,我们成长过程需要船,但到彼岸的时候,这个彼岸本来就在了,你只是坐船到达而已,所以叫“自然成佛道”。就是说,成佛以后,所有的功德全部是自性的开显。
成佛以后有三身:“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这个是功德报身,无量功德、无量相好。“如净琉璃中”,这个琉璃是透明的,无形无相,这个表示法身。法身是一个理体,无形无相。“内现真金像”,这个是应化身,从琉璃当中,随众生的因缘现出一个身相。众生的生命是八十岁,佛陀示现也要差不多八十岁;众生的身高是多高,佛陀也要差不多那么高,他必须要随顺因缘来显现。
佛陀出世以后,说的第一件事情叫做“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说《华严经》,直接说圆顿法门,开导根熟菩萨成就法身的功德,成就十地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说明佛陀说的第一个法。
再看第二个。佛陀开始教授三乘的弟子。
先看二乘。“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在每一个佛陀教化的国土,有很多人是发出离心的。声闻众的修行,核心思想就是苦谛。因为他不断地观无常,所以他的结论是:三界是痛苦的,是要消灭的。在佛光的照射之下,“悉见彼大众”,声闻人就广修四谛十二因缘而趋向涅槃。“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不但修四谛十二因缘,还严持净戒。这个是声闻众。
再看菩萨众。“又见诸菩萨”,菩萨的心跟声闻不同,声闻是从苦谛切入,菩萨是从道谛。菩萨说,三界没有什么痛不痛苦,三界就是让我能够积功累德的,我要借三界的因缘来成就六度的功德。他从道谛直修。那怎么办呢?就修布施、持戒、忍辱,利用生命在的时候赶快积功累德。这些人有多少呢?“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都是由光明所照射。“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修四禅八定,收摄身心,寂然不动,“以求无上道”。这个是说,菩萨不但是散乱心修习福德资粮,也开始收心为修习禅、智慧做准备。“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大乘的智慧跟小乘的智慧不一样,小乘的智慧是无常、无我;大乘的智慧是法本无生,一切法本来是缘起性空、没有自性,一切法本来就是寂灭。 “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一方面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一方面以菩提心来演说佛法,来教化众生。
我们看文殊菩萨解释他土六瑞跟弥勒菩萨在发问的时候不太一样。你看弥勒菩萨,他在问的时候(我们回顾一下),他很少提到那一道光明。他就扣着因缘所生法:有众生法界,有声闻法界,有菩萨法界。菩萨法界他开的很多了,广修六度。但是你看文殊菩萨回答的时候,他善知佛意,他讲一讲、讲一讲,最后总结——“斯由佛光照”!他刻意地把这些因缘法跟心性结合在一起。
我们现在看这段经文,这个他土六瑞第一个核心思想,当然是先从凡夫说起了,因为《法华经》是摄受凡夫。你要是法身菩萨,直接修《华严经》就好了。就是说,凡夫他有他的现实面要注意。
什么现实面呢?就是处理生死业力的问题了。修行,有理想面、有务实面。务实面就是怎么样解决业力的问题。成佛之道,解决轮回问题是很关键的。你这个轮回没有解决,你生命就充满了不确定,你不知道你的来生要去哪里,所以你生命完全不能规划。你的生命完全不在你掌握当中,这个问题就困难了,弄得不好还堕三恶道,所以解决业力是一个关键。佛陀也知道,众生的问题还不是马上开显心性,所以佛陀为实施权。就是:好!咱们现在第一件事解决业力。
解决业力有三种方向:
第一个叫做消灭业力,二乘人。我要把业力消了、灭了,进入涅槃。这第一个,消除业力。
菩萨法界他比较积极。你把业力消了干什么?业力有错吗?没错!生命有错吗?没错!生命有它的不幸的悲剧的一面,它也有它的积极面。你没有生命,你怎么修布施、怎么持戒、怎么积功累德呢?所以它重点不在于消除业力,在于转变业力。菩萨看业力,他看到积极面。你说人生痛苦,当你换个角度,人生也充满了希望。你没有人生,你怎么修六波罗蜜呢?你没有因缘所生法,你怎么积功累德呢?所以,菩萨对人生是比较积极的。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二乘人对人生是比较悲观的。
那么,净土宗对业力是怎么看?净土宗要把业力沉淀,要把它带走。你说,我没办法把你消灭,我也没有本事把你转变,但是我可以把你带走,让业力沉淀下来。
总而言之,所有的凡夫,不管你修什么法门,第一个就是处理业力的问题。佛陀知道,这个现实面不能改变,也不能违背,所以佛陀只能够为实施权。就是说,我们一开始的心中只看到业力,第一件事看到业力。不管你是想把它消灭,想把它转变,想把它带走,都没关系。
但是等到有一天你接触《法华经》,你学了《法华经》以后,你不只是看到业力,你还看到后面那道光明,就这样子。所以,当你看到《法华经》以后,你要把它带走,净土宗还是带业往生。但是,你在带业的时候多了那道光明,你的修行就不一样了,你的灭恶生善都有所不同。
我们讲净土宗好了,其他宗派我们就不提了。咱们就讲临命终吧。临命终的时候,每一个人的业力都会现前,没有例外。因为你有第八识,第八识不会放过你的。第八识它的可怕在于来无影、去无踪,它平常不出现。所以你看我们很多人,佛号平常念得挺好的。平常念得很好,因为第八识没有出现。是人临命终时,糟了!跟平时不一样,第八识现在其前!第八识跟你算账了,它把你从小到大所有事都现给你看,咱们帐一笔一笔算。
那么这个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是住在什么角度来处理?你一开始如果向外攀缘就完了。所以,临终最怕“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最怕“仁者心动”,起攀缘心。所以菩萨的安住,如果你今天安住于修一心三观的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只要知道一心三观里面的空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些影像对你的干扰就降到最低了。这第一个,灭恶。
第二个,生善。你要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知道阿弥陀佛跟你并不是那么的遥远。诸位!修假观的人他知道,整个十法界就在我一心操作,什么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跟我根本没有关系。诸位!你要不学《法华经》,你很难把自己的因缘跟佛法界的因缘放在一起。你只能够说,哦,佛陀是万德庄严,我是业障深重,我皈依你。这样子的皈依当然不错,但是你跟佛陀的距离如此遥远,你怎么相信?你怎么说服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往生呢?因为你的生命跟佛陀找不到一个相通的平台,找不到共同处。
如果你学《法华经》,哦,众生法界后面有一道光明,佛法界后面有一道光明,这两道光明是一个光明!欸,咱们跟佛陀之间有交集了!所以,我们一旦回光返照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相信,自性功德是可以往生的。佛法界是如,众生法界也是如,一如无二如。
所以说,整个修行,从因缘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但是它的重点来了— —来自同一道光明。请你记住!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核心思想。从这个地方我们看文殊菩萨的回答,似乎他知道这件事。所以你看,他讲很多事情,都“斯由佛光照”。就是,不同的修学,但是同一道光明。
这个是他土六瑞。其实文殊菩萨的回答,诸位你慢慢地品尝,可以看得出来,文殊菩萨已经试图在因缘所生法跟一念心性之间找到了共通的相通处。
壬二、颂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这个时候,四众弟子看到佛陀放光现瑞。这个“尔时”是指前面的日月灯明佛。见日月灯明佛“现大神通力”,在禅定中白毫放光现瑞,他们出现了两种心情:第一个,“其心大欢喜”。这个欢喜是他觉得佛陀即将有功德来加被所有人,而且是各各有分,人人皆有,所以他这个欢喜是充满期待的。第二个,也产生了疑惑。“各各自相问”,这是什么因缘?在这么多的差别因缘的修学当中,怎么就有那一道共同的光明呢?这个光明是怎么回事?就是产生了疑惑。
辛三、颂曾见事与今当同分五
我们看下面。前面是文殊菩萨引用相同点,来证明释迦牟尼佛跟两万尊佛是有共同点的。这以下,从前面的共同点,文殊菩萨要合理推论释迦牟尼佛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以下是一种合理的推论。这个地方“颂曾见事与今当同”,就是未来应当也要相同。既然过去相同、现在相同,未来也要相同。
壬一、颂因人说法同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昧起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说是法华经
这个地方说明,日月灯明佛就在放光现瑞以后,天人所尊奉的世尊就从无量义处三昧出来。出来以后,佛陀先做一件事,赞叹妙光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前身。他说,你可以做世间的智慧眼,可以做众生的大善知识,也可以做一切众生所皈依信仰的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你奉持法藏。为什么你奉持法藏呢?因为我以下所说的法,“唯汝能证知”。我未来将说一个中道的实相法门,这个只有你能够如实证知。所以世尊一方面赞叹,让妙光法师产生强大的信心跟欢喜,然后就说了《法华经》。
当然,我们看这一段跟〈方便品〉也是不太一样。我们看,佛陀出定以后并没有赞叹舍利弗尊者,他直接就说法。因为日月灯明佛说法的对象是妙光菩萨,是一个大菩萨,而本经的说法对象是舍利弗,是一个声闻人。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妙光法师的特别,他是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的当机众,也是未来流通的一个当机众。他不但是听法的当机众,也是流通的当机众。但是本经的声闻人没有一个人是流通的。在佛陀讲《法华经》以后,问说,欸,你们谁愿意去流通呢?声闻人没有一个人出声。所以才有“从地涌出”大地菩萨出来承当,那是过去释迦牟尼佛教化《法华经》的那些法身菩萨。因为声闻人还有习气。当然,没关系。总而言之,佛陀是即将说《法华经》了,只是说法的对象一个是文殊菩萨,一个是舍利弗尊者,这两个不太一样。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奉持法藏”做了一个说明。他说,日月灯明佛怎么就赞叹妙光菩萨是“奉持法藏”呢?它这个法藏,按照蕅益大师的解释,就是他看到了佛法的全貌。诸位!你要没有学《法华经》,不管你学佛多久,你千万不要说你看到佛法的全貌,千万不要这样讲。你看到佛法的一部分——我看到了佛法有五乘法门,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六度——那叫做一部分。你如果没有进入一念心性,你看到的佛法叫做一部分。所以,我们一般的修学叫做片段式的。但是你如果站在一念心性,那就是一个整体式的、整体性的修学。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佛陀出定说法的第一个因缘,就是为妙光菩萨说法。
壬二、颂时节同
我们看第二个,说法的时候发生什么事。
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妙法 是妙光法师
悉皆能受持
《法华经》讲了多久呢?日月灯明佛讲了六十小劫,佛陀跟大众都不起于座。所说殊胜微妙的法门,大家听了能够受持不失。诸位!日月灯明佛的人寿是八万四千岁,他老人家讲《法华经》讲了多久?讲了六十劫。可见,这个时间有一点开合的问题了,他的寿命只有八万四千岁。所以也就是说,大家进入《法华经》真如三昧的时候,产生了一种时空的转换,众生从一个时空换到另外一个时空,一个高阶的时空。
当然,这个是《法华经》的思想。这个是这样,“诸法无性,尽随心转。”所以一个人,你看,你的档次越低,烦恼越重,你觉得时间过得越慢,那个时空也有差别的。就是说,你的档次越低,你的时空相就活得越慢。你看四天王,他一天,我们就过了五十年。你听《法华经》听六十小劫,就像吃一顿饭的时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些人听《法华经》,一旦进入《法华经》的意境以后,它的时空产生了转变。
这个时空转变,它意味着什么?意味业力的转变。所以,你不学《法华经》,你很难做时空转变,因为时空就是所有因缘所生法。
诸位!我们过去也讲过很多次了,你千万不要一天到晚观想自己业障深重,不然,你到最后的结果是果然业障深重。就是你反正有两个态度:第一个,你就执着业力。站在业力的角度你就很难处理事情了。第二个,你安住心性。你从心性的角度来看业力,你就很好处理了,带业往生绝对做得到。换个角度!你直接跟业力对冲,那你就伤痕累累了。
所以,一个没有理观的人是很吃亏的。没有理观,那你就各凭本事。诸位你想想看,你没有理观有什么可怕事情?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累积很多业力,你想要用短短的几十年把它给带走?我们无量劫来,每一生每一世,都在玻璃上面弄了很多灰尘。如果你站在灰尘的角度,你就很难去处理灰尘,只有站在镜子的角度才能够处理灰尘。因为时空没有自性。
你说什么叫做无量劫?你告诉我,什么叫无量劫?说,欸,你净土宗什么带业往生!无量劫来造了这么多业,你怎么带业往生?我问你个问题,什么叫无量劫?你说个道理,你道一句什么叫无量劫?从一念心性的角度,“十世古今不离当念”,无量劫就是当下。蕅益大师说,当下一念就是无量的念。什么叫无量劫?你告诉我,什么叫无量劫?当然,你要弄假成真,你要把它当做无量劫,对你来说还真的是无量劫。所以简单一句话:“诸法无性,尽随心转。”
就是说,诸位!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很多生命,的确,从因缘所生法有很多业力。这个就不提了,关键是你怎么看待它。你要把它当真,那业力也跟你当真。就这样子,你要当真,那就来当真,大家来当真。那你就“时时勤拂拭”了。所以,这个修行的确是有快慢,你怎么看待业力,业力就怎么看待你。
所以,我们今天如果能够安住一念心性,很多事情好处理了。你不能只是注意那个因缘所修的法,请你也注意一下后面那一道光明,就是这个概念。所以,大家在修《法华经》的时候,六十小劫它就像一顿饭的时间。这个地方已经从业力的思考——业感缘起,转入了真如的缘起,那时空相就不一样了。
壬三、颂唱灭同
佛说是法华 令众欢喜已
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 已为汝等说
我今于中夜 当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
诸佛甚难值 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 闻佛入涅槃
各各怀悲恼 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灭度时 汝等勿忧怖
前面是说明说《法华经》的过程,它只是讲一句话,就是“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大家内心的状态已经不是一般的状态。那么《法华经》讲完以后发生什么事呢?佛说《法华经》以后,大众当然都是法喜充满了。佛陀就宣布:我将在今天的中夜进入涅槃。为什么我要进入涅槃呢?因为 “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全方位的佛法都说了。佛陀先讲因缘的修证,最后讲心性的观照。这样,对于所谓的理观事修,佛陀我该说都说了,我也没什么话可以讲了,所以我已经是大事已办了。作为佛陀,他认为责任了了,所以他安心地进入涅槃。
但是,佛陀入涅槃之前也提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汝一心精进,当远离放逸。”为什么呢?“诸佛甚难值。”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这是生命当中唯一的希望。一个人了解道理以后,剩下的就是修行了,要信解行证。当然,你如果没有了解道理,其实没有资格谈修行,说实在的,你叫做结缘。但是,你要是真的了解道理了,那你剩下的就是精进收摄身心了,因为你已经上路了。你一个人上了高速公路,剩下就是前进了。但是你没有上高速公路之前,你还是要把这个道路找清楚。
“世尊诸子等”,日月灯明佛的弟子们听到佛陀涅槃以后,当然心中都感到悲恼了。“佛灭一何速”,佛陀怎么会这么快就走!“圣主法之王”——日月灯明佛就安慰了,说我灭度的时候,“汝等勿忧怖”,佛陀还有一些事情要宣布。
这个是这样。我们没有人真实地亲近佛陀,我们现在叫做住持三宝,我们现在叫做亲近佛像。佛陀能够跟我们互动,而佛像是你只能礼拜,它没办法跟你互动。但是我们看佛在世的时候,佛陀跟弟子们的互动很频繁,所以,当佛陀要入灭的时候,这对弟子的打击很重,非常沉重了。因为长时间跟佛陀在一起,尤其是声闻弟子,佛陀走到哪,弟子跟到哪。突然间这种广大的依靠即将入灭,这个打击是非常沉重的,因为大家生活在一起已经久了。
那么,佛陀灭度以后,凡夫的心情、圣人的心情,还是不太一样。同样在一起那么久,凡夫的心情叫做“各各怀悲恼”。凡夫的心情是有不安的、恐惧的:怎么办?佛陀灭度了,我道业未成!所以他内心有一种悲恼跟恐惧。圣人不一样。圣人心中有圣道,所以他只是感觉到“佛灭一何速”,他只是感到些微的遗憾:佛陀怎么就走了呢?怎么速度这么快呢?他只是一种遗憾。众生那就是刺激很大,众生叫做“各各怀悲恼”。所以两种心态:一种是遗憾,一种是怖畏。
壬四、颂授记同
不管遗憾也好,怖畏也好,佛陀必须要出面安慰一下。所以看壬四的“颂授记同”。
是德藏菩萨 于无漏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佛陀必须要指定所谓的接班人了。这个德藏菩萨他已经听了《法华经》,对于中道实相:因缘所生法的修证、心性的观照,理观事修完全通达。他已经掌握佛法的全貌,所以“其次当作佛”,在我灭度以后,他当来作佛,号曰净身如来,他也能够度无量众。
这个授记是比较特别的。诸位!我们一般的授记,授成佛记,佛陀要么时间拉得很长,经过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要么佛陀不谈时间。但是这个地方是一生补处,叫做受补处佛记。这个时间不但讲出来,而且是讲下一尊佛,那时间就很短。
这个成佛,我们简单说一下。按智者大师的说法,成佛有两种:一个成法身佛,一个成应身佛。成法身佛很简单了,初地就有了。成法身佛,因为他没有直接面对群众,他只是个人的修证,所以他只要智慧到那里,他就有初地,叫做法身佛。但是成应化身的佛是很困难的,他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福慧要具足;第二个,你要因缘成熟。这就难了。就是,你过去生所结的众生的缘,刚好他们的善根都成熟了。我们经常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就是说,有十个等觉菩萨,每一个人善根都具足了,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具足了,而这个时代众生刚好需要一尊佛陀。众生善根成熟了,谁下去扮演佛的角色,那就看谁跟这些众生因缘比较深。
末法时代,我们合理地推论,现在众生对领导者的要求,可能就是比较属于那种悲增上的,比较有亲和力、比较接地气、比较能够干实事的。如果我们合理地推论,现在的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跟地藏王菩萨比较适合,那就示现佛身;那么其他菩萨呢,示现做佛的弟子。这就叫做“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就是说,成佛不但是福德智慧具足,还要因缘成熟。否则你不能现佛身,你只能现弟子相。等到今天这尊佛教化事了、灭度了以后,再换另外一尊佛。这个地方说明,为什么要强调“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他有他的因缘力。
壬五、灭后通经同
我们看最后,佛灭度以后的通经情况。前面讲到佛陀的灭度跟授记,那么听完《法华经》,弟子们发生什么情况。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精进 以求无上道
是妙光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广宣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 妙光所开化
坚固无上道 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 号曰燃灯佛
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是妙光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懈怠 贪着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 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 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 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 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 随顺行大道
具六波罗蜜 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彼佛灭度后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这个地方说明佛陀说法灭度以后弟子们所发生的情况。“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就在佛陀灭度以后,第一件事情,在家居士就“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佛陀灭度以后就有两个重要的工作:一个是舍利子的供养,一个是经典的结集。
当然就是各有各的责任了。在家居士就是赶快把佛陀的舍利子盖成塔庙供养。虽然佛陀的功德不在,但是起码把佛陀的相状留下来,让后世弟子能够结缘。第二个就是“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在佛陀灭度以后得到很大的警策,激发他的精进。一方面弟子们结集经典,供养舍利;一方面大家得到了警策,刺激警策,各勤精进。这是佛陀灭度的一个一般的修行。
这以下就特别地提出两段的因缘。就是听了《法华经》以后,一个有善根的人跟一个有烦恼的人的情况,他们产生的生命的变化。
先看有善根而没有烦恼的人,是妙光法师。他“奉持佛法藏”,能够掌握佛法的全貌,对于理观事修完全了解,在八十小劫当中“广宣法华经”。八王子,都是妙光法师所开化。八王子听了《法华经》以后,当然是坚固无上的菩提心,而且也能够招感佛陀的教化。在佛陀的教化当中,一方面供养佛陀,修习福德资粮;一方面蒙佛陀的教化,“随顺行大道”,就“相继得成佛”,次第辗转地授记。最后一尊佛陀,就是八王子当中最后一尊佛陀,叫燃灯佛。他是 “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古代的修行人,不管是声闻、菩萨,都叫“诸仙”,这是印度的一个通称。就是,他是所有修行人的导师,也能够广度无量众。
这个是利根人,他信解以后,马上如实地修行,快速成佛。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一些烦恼比较重、业障比较深,但是他也听《法华经》了,我们看看发生什么事。“是妙光法师”有一个弟子,“心常怀懈怠”,他可能事情很多。他干什么呢?“贪着于名利。”他得到《法华经》,知道凡事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面对业力、面对烦恼、面对生死。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人都是有烦恼的因缘,所以他也贪名贪利,而且是无有厌足。因为贪名贪利,就跟那些贵族经常往来,往来就把时间给浪费了,就“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对这个理观的智慧,就修一修、然后到处跑一跑、再修一修,就是有间断。“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
但是,这个地方讲到一个重点:“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诸位!你得到《法华经》以后,你千万要注意一件事情,想办法不要让自己堕三恶道。如果你堕三恶道,虽然不会破坏你的善根,但是你的善根它没办法增长,因为三恶道的心闇钝。所以你看弥勒菩萨,虽然求名求利,但是他是有底线的,他没有犯四根本重戒,所以他保住了人身。他虽然说有烦恼,贪名贪利,但是他的所有的贪名贪利,是在一种不杀盗淫妄的基础之下贪名贪利。所以他得到人身,凭他的善根力就能够“得见无数佛”,得到佛陀的摄受。
佛陀有无量方便力,他本身又有真如的善根力,这个时候他就供养诸佛,又“随顺行大道”,就慢慢地具足波罗蜜,到现在遇到了释迦牟尼佛。在释迦牟尼佛结束以后,他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他未来也可以广度诸众生,而且“其数无有量”。就说明,即便你有烦恼,只要你不堕恶道,你就是会不断地增上。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后”,在日月灯明佛灭度以后,“懈怠者汝是”。你信解了这个一心三观的思想,但是你没有辗转地相续,坐一坐、到外面跑一跑、再坐一坐……但是你还是成就等觉菩萨了。“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我因为不断地相续,我也变成等觉菩萨。这就是妙法的厉害在这里。
己二、颂分明判答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颂分明判答”。
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 是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
这以下,是文殊菩萨引用自己过去的因缘,做一个总结。
“我见灯明佛”,我见到日月灯明佛“本光瑞如此”,过去的白毫光所现的瑞相,跟今生的释迦牟尼佛的放光现瑞是一样的,所以我合理地推论,佛陀将说《妙法莲华经》。为什么呢?因为佛佛道同。前面有太多的相同,所以我们也合理地推论,未来也会有同样的情况出现。
第二个,为什么要在放光呢?“今相如本瑞”,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光明,跟过去日月灯明佛的光明是一样,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佛陀没有讲《法华经》之前,先把这个相状现出来让大家产生疑惑。就是说,修行嘛,不就是依法修学、各得其所吗?怎么就在依法修学当中后面出现同一道光明呢?这个是在讲真实义了。“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佛陀会把前面没有公开的真相,在《法华经》一次性地讲清楚、说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修行,会讲清楚了。
对于三乘人来说,“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三乘人是这样子,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谁都没有疑惑,都信心满满。你看二乘人修行也是信心满满。你看声闻人刚刚成就阿罗汉的时候,你看阿罗汉怎么说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充满自信,我这个法全部修完了。菩萨也是,菩萨也是信心满满。
但是,一个奇怪现象,每一个人修到一个程度以后,会有一个共同疑惑:为什么你跟我不一样?尤其是声闻人。就是说,声闻人要是跟声闻人在一起,他什么事也没有;但是声闻人有时候在听经的时候,看看文殊菩萨、看看普贤菩萨(后面经文会说),他的心里就不平衡。“我等同入法性”,我修空性,你也修空性,怎么我变成涅槃寂静,而你变成功德庄严?这怎么回事?同样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果?阿罗汉心中其实是有所悔恨的: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缺少了什么?为什么我就只能够这样子?而文殊菩萨他就可以这样子?他的确是有疑悔的。
但是佛陀告诉他说,你放心,你也有分。因为你当初的个性就一定要成就涅槃,我先满足你,所以为实施权。但是你别忘了那句话,权不离实。其实你在成佛之道也没走偏,你只是两段式,你前半段也没有失掉。不是说你要重新开始,没有啊,你只要把后面接上去就好。《法华经》是可以把所有的法门全部接上去的。
所以,“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所有三乘人的疑惑,《法华经》会公开答案,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有这些三乘的差别?这些三乘的差别怎么收尾?他们都是依止佛陀修学成就的,佛陀要怎么样收尾?就靠《法华经》了。现在佛陀要讲真话了,就是后面,佛陀开始要出来说明了。
我们修《法华经》之前,当然就是很痛苦。因为业力的逼迫,就从因缘上去修学。有些人修六度法门,有些人修藏传佛教,有些人修净土法门。那没关系,尊重个人的因缘!我们一开始会有个人的因缘力,有些人就很自然地遇到小乘法,有些人遇到菩萨法,有些人因为过去的因缘就很容易遇到净土法门。这都没关系,尊重个别的因缘。但是,你看到《法华经》以后,你会回归到你的心性来看事情。就是,我们刚开始学佛叫无差成差,你跟我不一样,你的结果跟我结果不一样。我们看到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差别。学《法华经》以后,差即无差。
所以,学《法华经》的人绝对不会批评别人,因为他只是暂时的假相。他这样做,他现在如此,不表示未来如此。这叫方便有多门。所以《法华经》就是说,你怎么样在一念心性的理观跟因缘的事修找到平衡点,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为什么要事修呢?我们要务实地面对我们的问题。不是说既然我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啥事都不用干了。不是这样子。我们有如梦如幻的烦恼、如梦如幻的轮回要处理。所以《法华经》看待生命,它是两个看法:从务实面来说,我的确业障深重,要好好修行;但是从理想面来说,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两个没有冲突。所以从后面的〈方便品〉以去,总之就是内观真如、外修法门。心性跟因缘之间怎么去抓平衡点,就是诸位的修行了。
这样讲好了。我们是一个乞丐,当然我们先找一口饭吃。这是现实的东西,先脱离乞丐的痛苦。所以你找工作,赚钱,让自己温饱。但是你也不能一辈子在流浪,你永远没有家也不是个事,是吧?就是说,找工作也很重要,但是回家也很重要,是不是这个意思?你老也不回家,你在外面流浪。你说我一个乞丐,过得快乐的乞丐!不可以这样子。因缘所生法修到一个程度,“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你不能一直在因缘所生法里面打转,这没有一个头。
就是说,作为一个乞丐,找工作很重要,回家也很重要。最好是先回家再找工作。你知道为什么吗?诸位你想想看,你没有回家,去找工作,你是替别人在打工,叫心外求法;你回家以后工作,你是老板,你是替自己打工。你认为这两个会一样?你称性起修,那是自家功德;你依法修学,那是向外。这样你们听懂吗?
就是,作为一个乞丐,最好的选择是:先回家,再找工作。这样最圆满。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处理生死的问题,不要站在因缘所生法来处理。站在因缘所生法你就很难处理了,因为,落入了因缘所生法,那你就落入阿赖耶识了。你今天回到心性,那叫真如三昧。理观事修的平衡点,这个师父不能告诉你怎么做,反正我只能告诉你:工作很重要,回家更重要。你们自己去判断。
也就是说,佛陀讲完三乘的因缘以后,该说真相了,把众生这些差别的因缘开始要做一个全盘的整理跟会归了。作为一个〈序品〉,佛陀放光现瑞所代表的意涵已经到此结束。我们下一堂课要针对前面所说的内涵做一个问题的回答。当然请大家也把课本跟讲义带过来,那个附表带过来,可能会有用到课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