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讲)

己六、意根功德 分二:庚一、长行;庚二、重颂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百零七面,我们看己六的“意根功德”。

佛陀在本门的流通分,从理论上来说,列出了一个《法华经》的因跟果。《法华经》的因地佛陀列出两种,叫做现在四信、灭后五品。就是佛在世的时候,利根从一念信解下手,直接到达六根清净位。这当然是利根,因为他不用太多事修,他烦恼轻薄、善根深厚,所以他在调伏六根、净化六根的过程中非常顺畅。但是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我们六根染污太厉害,陷入太深,不可能只靠一念的信解或者一念的随喜而已,所以必须要不断地熏习,读诵、书写、为人解说等等。所以他的初品因功德有两个,一个是一念信解,一个是一念随喜。

一念随喜基本上又分成两个部分。往浅处说,它是一个信解好乐,就是名字位的,好乐听闻,他也护持大家听闻;往深处说,他是观行调伏,他能够调伏五住烦恼。就是名字位、观行位,这两个都是因位,初品因功德。

在初品果功德的时候,诸位要注意,佛陀的定位并没有把法身当作果位,而是在成就法身之前安立了六根清净位。这个阶位是非常重要!因为它介于凡夫的业报身跟菩萨的法身的中间,他等于是功德已成,业报未转。就是他理观的清净功德已经成就了,但是他还是凡夫的眼耳鼻色身意的肉眼、肉耳乃至于意根等等。所以这个地方就是给我们一个激励,就是说,即便你没有成就法身之前,你的六根一旦净化以后,你的六根会有很多很多殊胜的功能出现。佛陀预先告诉我们,对我们能够产生一个鼓励的作用。所以他把这个一念随喜当作因地,把六根清净当果地,而不是把法身当果地。这个大家要注意。

当我们透过一念随喜,再加上读诵、受持、书写以后,我们看看意根产生怎么样的变化。看意根。

庚一、长行

这个地方先看第一个,长行。长行先分成三段。先看第一个,总标。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在“如来灭后”,有人受持《法华经》,乃至于读诵、书写、解说,未来当得千二百意功德。先总标。

这以下别明,意根到底有什么功德。分成两段。第一段,总持法义。

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这个意根清净第一个特色就是,它能够总持一切的佛法的妙义。就是说,他以清净的意根,他今生乃至于听闻一偈一句(就是佛法当中能够表达完整法义的最小单位,就只要听一个偈颂),他就能够举一反三,能够推演出无量无边的妙义。因为什么?因为《法华经》的思想就从意根下手,法法消归心性。他基本上融会贯通,所以他闻一知三,乃至于闻一知十,他只要听到一句话。像六祖大师就是这种情况,他只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所有的佛法道理全部打通了。你问他所有经典的东西,他全部能够用中道实相解释出来。

通达以后,他不但能够自受用,他还可以他受用,他还可以把这个他所懂的道理讲出来。他怎么讲呢?“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他可以广说,也可以略说,就开合自在。他可以讲一个月,也可以讲四个月,他也可以把它开展出一年。就像智者大师一样。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的经题,一个妙字讲九十天。当然听的人也不可思议。他把这个妙字分成众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那当然就整个佛法都在里面了。十法界的因缘果报都是妙,会归到一念心性也妙。所以他能够开合自在。

“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他讲空,他也不会忘了提醒你妙有的存在;他讲有,他也会告诉你,其实有是从真空显现出来。所以他跟中道实相的那个分寸搭配得非常好。即便用有来对治你,他也会把空放在旁边提醒你。

即使他宣说世俗的经典,四书五经,乃至于“治世语言”,这种修身养性的一些哲学的道理,都能够随顺正法。你看蕅益大师,他注解那个《四书蕅益解》,你去看看蕅益大师《四书蕅益解》,那个四书当然是世俗的语言,但是蕅益大师用一心三观来解释,那讲得跟中道实相是完全相符的。或者是“资生业等”,他为人家讲授一些经营世间事业的种种的学问,都能够会归一念心性,都能够跟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相应。所以这个人是不可思议了,完全是把佛法融会贯通。

看第二个,善知根机。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

三千大千世界的六道众生,就你这个人只要在他前面跟他讲几句话,他听你讲话,他的意根就能知道你过去生“心之所行”,他可以感受到你内心的灵动。他可以知道你这个人的过去生有什么样的执著点,你是属于贪烦恼重,瞋心重,或者是愚痴重。贪烦恼又属于是贪财,还是贪名、贪色。你的内心的固定的活动的地方,他清清楚楚。“心所动作”,他也可以知道今生你各种造业的情况,你喜欢造什么样的善业,你也习惯容易造出什么样的身口意的错误,你今生的善恶的造作,他了了分明。他也可以知道你的“心所戏论”。他也可以从跟你沟通讲话当中知道你未来有什么样的希望。

你看佛法每一个人都在修行,但是每一个人对未来的希望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只想要得到人天的快乐,有些人喜欢往生净土,有些人是希望直接成佛,而他都能够清楚。他的内心,那个意根清净,他只要跟你接触,他可以知道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你内心的各种的活动状态,他能够完全“皆悉知之”。

看第三个,结示功德。

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这个人六根清净的意根清净,虽然没有成证真正的法身的无漏智慧,但是他因为意根清净的缘故,所以他所有的思惟,乃至于为人演说佛法,演说的各种语言都是随顺于佛法,而且都是随顺于中道实相的佛法,也都是诸佛所说的,跟佛陀修多罗的法义相符合的。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总持法义。我们前面讲到因功德的时候,因功德包括名字位、观行位。诸位!你是名字位、观行位的时候,你学习中道实相一定要遵循文字。因为中道实相是严重违背我们凡夫的思考,严重违背。我们比较容易去在空有两边选一个,要么诸法因缘生,人天乘的人喜欢诸法因缘生,就追求创造快乐。二乘人是悲观主义者,二乘人说这个生没什么用,它迟早要灭掉,所以他强调诸法因缘灭,他强调灭相。那也没关系,你就专心修空。这个是我们一般习惯性的空有的选择。所以很多人的操作是,有时候修有,有时候修空。

只有即空即假即中是不思议境。为什么他因地只能讲“一念”随喜?我们只能瞬间地相应。那怎么把这个相应的力量扩大呢?只有依止文字相,没有其他方法了,没有其他方法。就读诵《法华经》,靠佛陀的文字般若来带动我们产生观照般若而入实相般若,就是把一念随喜变成念念随喜。所以诸位!因位菩萨不能离文字相,不可以!因为中道实相不是我们可以心思口议出来的,那完全是你过去的善根跟今生的体悟,得到那一念的短暂的光明。

但是,到了六根清净位不一样了,他可以超越文字了。你看六祖大师就是这样。六祖大师他也没读书,你不要说他读经典了,他连字都不认识,他就能够讲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是这句话你去查经典,佛陀没有讲过,佛陀从来没有讲过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文字。但是你看这个义理,跟佛陀的义理是完全相符的。他的清净是本来清净,不是修来的清净。

佛在《法华经》讲这个清净,也是自性清净,就是你本来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你本来就是大富长者,你只是一念的迷失。所以他这个跟《法华经》的思想一对上去,是完全相符的。但是他今生没学《法华经》,他也不认识字,但是,很多跟他参学的人把《法华经》念一遍给他,他马上就解释出来。他解释出来,跟智者大师、蕅益大师的注解一看,完全相符。达到这种六根清净位,他能够怎么样?我们凡夫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里面寻求道,他是从道里面而生出无量文字出来,他可以不遵循文字了,对他来说文字相就是圆融自在,融会贯通。所以六根清净是这么一个情况。但是,我们是一个因位菩萨,我们现在是要尊重文字。现在是因位,但是你以后可以超越文字。先给你预先讲到这么一个六根清净位。

庚二、重颂

我们看庚二的“重颂”。这地方有四段。先看第一段。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  明利无浊秽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闻一偈  通达无量义

次第如法说  月四月至岁

那么,这个成就意根清净的人,他有什么好处呢?总持一切的法义。所以他心中特别的明利,而且没有任何的障碍。这文字相对他来说根本不是障碍,他能够以此微妙清净的意根,通达一切的上中下法。上是指菩萨法,讲六度万行;中就二乘法,四谛十二因缘,讲我空的;人天乘的,讲五戒、十善。他能够对这种上中下五乘的佛法,知道它彼此的差别相,也可以知道彼此的共同点,他能够完全地融会贯通,知道常同常别。这个人乃至于听闻一偈一句,就是你在读诵《法华经》,他从旁边走过去,他听到一句话,他就能够从这句话开演出无量的妙义出来,而且能够次第地为人宣说。怎么个宣说呢?他也可以讲一个月,讲四个月,讲一年,他可以开合自在。他的意根到达这种程度。这个是讲法义的深入。

这以后看观机,善知根机。

是世界内外  一切诸众生

若天龙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种

持法华之报  一时皆悉知

他不但通达一切的法义,他还能够观察众生差别的根机。他对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内外一切的六道众生——这个众生包括了天、龙、人道、夜叉、鬼神等等——这个六道众生只要跟他一接触,他就可以知道你这个人过去生有什么样的执著。每一个人过去生有他的执著点、盲点。他也可以知道你今生容易造什么样的业力,哪些善恶。他也可以预测你未来的果报。持《法华经》的功德,“一时皆悉知”。他跟你讲几句话,看看你的表情,他马上就知道你这个人善根的厚薄,烦恼的轻重,你未来修行的走向,他马上可以判断出来。这是很重要!因为知道你的根机,你马上在用药的时候,那就是非常有效率了。不像我们现在不断地尝试,他马上能够应病与药。

看第三段的善巧说法。

十方无数佛  百福庄严相

为众生说法  悉闻能受持

思惟无量义  说法亦无量

终始不忘错  以持法华故

悉知诸法相  随义识次第

达名字语言  如所知演说

此人有所说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于众无所畏

持法华经者  意根净若斯

虽未得无漏  先有如是相

他能够善知法义,又能够善知根机,当然他就有资格说法。“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就是十方诸佛从清净的法身现出各种的应化身,这种百福所成就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应化身。他为众生说法的时候,这个六根清净位的菩萨只要听过一次就能够受持不失。而且不但能够受持不失,他还能够把这一句话深入无量义,能够把这个话给表达出来,正确地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始终不忘失,也不会错谬。为什么呢?以持法华故。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从一念的随喜受持《法华经》,不断增长他的一心三观的智慧。由于“悉知诸法相”,他能够了达五乘佛法的各种差别,所以他能够随其义理而次第地宣说。因为通达佛法的名字语言,所以他能够有各种的方便来说法。

此人不管用各种内容来说法,甚至于讲一些世俗的事业、世俗的学问,都能够跟过去先佛所说的中道实相相应,以善巧方便来演说这种中道的妙法,而且“于众无所畏”。于众无所畏就是因为他融会贯通了,他法法消归心性了,所以无所畏惧了。

“持法华经者”,就是你未来的功德,意根清净,如前面所说的功德。虽然没有成就真正的法身,而先有如是相似的意根的功德出现。

我们看最后一段的结示功德。

是人持此经  安住希有地

为一切众生  欢喜而爱敬

能以千万种  善巧之语言

分别而说法  持法华经故

“是人持此经”,这个因位的菩萨透过一念随喜以后受持《法华经》,他慢慢就能够安住在如此的希有之地,成就六根清净的功德力,是故能够为一切众生心中所欢喜跟爱敬。而且,如此的法师能够以千万种善巧语言分别而说法,以“持法华经故”,就是赞叹文字般若的殊胜。

这个地方,其实六根清净位要告诉我们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你要处理所有的六根、六尘、六识的你的生命的问题,一定有一个方向,就是由内而外,没有例外。你现在人事上有问题,身体有病痛,你都不要从外面处理,就是先从一念的随喜,先从读诵《法华经》,先成就一种内心的清净心的安住。然后你的心清净故,六根清净,六根清净故,六尘清净。它是这样,这个六根清净就是告诉你这个道理。

诸位!你想想看,当我们在因位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事?我们只做两件事:第一个,一念随喜;第二个,读诵《法华经》。就在佛堂里面完成这件事情。等成就果地的时候,出现了六根清净。其实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六根这个事情,我们是改变我们内心,但是你心转则根转,根转就尘转。《法华经》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从根本下手。所有的问题都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所以《法华经》处理问题,它不从枝末上一个一个处理。

那现在重点来了,六根清净这句话最关键的在哪里?

在“清净”这两个字。诸位!你学《法华经》学到这个时候,你最好知道什么叫做清净。你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叫做清净,那你就没有下手处了。因为《法华经》它先成就清净,再成就庄严。庄严那是法身的事情。就是你没有成就万德庄严之前,你起码先成就清净。

这个清净,诸位,很重要!清净有两种清净,一个是理观的清净,一个是事修的清净。

我们先讲事修的清净。事修的清净就是说,你这个清净心是透过你不断地调伏所出现的,叫“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种清净对我们凡夫来说可遇不可求。你怎么知道你临命终的时候是在顺境的情况下?万一临命终的时候你的情况是很复杂,可能在加护病房急救,也可能是有各种的状况,所以你如果安住在事修的清净,那你就糟糕了,这个业力的东西谁都说不准。

所以我们不能以追求事修的清净为目标,我们只能够追求理观的清净。这个理观的清净是什么情况?就是你本来就清净。所以你不管修不修,它都清净。而这个清净是怎么样?你只有信解。你相信你本来就清净,你就是清净。

所以,临命终的正念是建立在理观的清净。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句话,什么叫做正念?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就是你临终的时候,你不要去管烦恼。所以很多人就是落入了因缘的一个迷惑,就是临命终的时候看到妄想就很害怕,就用佛号跟它对治。你这个是做白费的功夫,你怎么可能对治妄想?

我再讲一次,你自己从真如走出来,面对因缘法,那你就是一个业障凡夫了,那你就很弱势了。你等于是用你每天念两个小时的佛号去跟你无始劫的妄想抗拒,你哪是它对手呢?临命终,把所有的决定胜败的战场拉到本具的清净,这样子对你最有利了。就是先回家再来处理事情。心常觉照,觉照什么东西?当然是觉照真如本性,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说,你平常就要训练你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先把它拉到你本具的清净,然后再来处理。

诸位!修行真的是有捷径。就是说,同样的烦恼,同样的业力,很多人容易过关,很多人就是过不去,就是有没有掌握那种本性的清净。你没有掌握本性清净,那你就落入了因缘所生法,那你就是“时时勤拂拭”。时时勤拂拭就表示什么?当然,你要不了生死那就算了,那就什么都不着急了,那就准备轮回了,积集一点善业就算了。

你要了生死,表示什么?表示你希望能够在你短短的几十年去处理你无量劫留下的烦恼跟业力。从因缘看就是这样子。你这个厨房很久没有打扫了,你要十分钟把它打扫干净,就是你用事修来求清净。你追求事修的正念分明,你这个观念,你就不可能保持正念了。但是如果说,我追求理观的清净,我只要不随妄想而转了就好了。妄想本来就是唯心所现的,如梦如幻的,我走我的路。我不随妄转,就能转物。

所以诸位,整个六根清净它在告诉你:就是因为它清净,心清净则六根清净。六根清净则六尘清净。而这个清净是什么清净?不是事修的清净,它一开始是一念随喜,随喜真如。就是把你本来的清净那种力量展现出来,只有这样子才有可能走上捷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它这个清净是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心的清净,不是因缘的修证清净。

整个《法华经》的因功德、果功德都讲完了,这以下我们看下一品,〈常不轻菩萨品〉。我们看附表第四十五,六十二面。我们先看第一段的“解释品目”。

一、解释品目

“常”者,恒久相续义。“不轻”者,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即“平等恭敬”意。此菩萨善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常作如是观,恒顺众生,平等恭敬,故名“常不轻”。

常不轻菩萨,我先解释一下。常不轻菩萨,他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一个因地的示现。那么他为什么叫常不轻菩萨呢?我们解释这个名号的由来。

第一个,常。这个常就是恒常相续。他修这个恭敬的法门,他不是一次两次,他是不断地,一生当中恒常相续地修恭敬法。这第一个,叫做常。

那么他经常修什么呢?修不轻法门。这个不轻法门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内怀不轻之解;第二个,外敬不轻之境。他这个不轻法门,是从内观真如的智慧而随顺、尊重自己的真如佛性所生起的,所以,“内怀不轻之解”是指的他内观的智慧。所以,《法华经》所有修学,只要落入到事修的,一定以理观作基础。他因为产生内观真如,而随喜、尊重自己的真如本性,第一个,他内观的智慧成就。第二个,他把这种内观的智慧推己及人,“外敬不轻之境”,他同时对他人的真如佛性也随喜、恭敬。所以,他等于是修平等恭敬,他尊重自己的真如佛性,也尊重别人的真如佛性。

就是说,我们一般人去尊敬别人,那是从因缘上。我为什么尊重你呢?因为你有福报,因为你有智慧,因为你有善心。那么依止这样的尊重就不平等了,因为有些人有福报,有些人没有福报;有些人有智慧,有些人没有智慧,有些人连善心都没有。但是你尊重他的佛性就不一样了。你尊重他的佛性,跟他有没有福报没有关系,跟他是好人坏人也没有关系,跟他有没有智慧也没有关系,因为你有佛性,所以我尊重你。所以他这个平等,是离一切相的平等恭敬一切众生。

也就是说,常不轻菩萨,他自己内观真如,知道自己有佛性,尊重自己的佛性;他也知道一切众生虽然一天到晚打妄想,他也有佛性,所以未来皆当作佛。他常作如是的内观跟外弘,所以“恒顺众生”,“平等恭敬”一切众生,“故名常不轻”。这个就是他的名称的由来。

他这种不轻,这种安立在真如产生的不轻、平等,有两个好处:第一个,他不会退转。你看我们一般人对你恭敬,尤其是老外,外国人,他对你恭敬不是说他喜欢你,不是。这是他的修养,他表示他的修养。但是你要骂他,你要触恼他,他那个恭敬心就消失了。但是常不轻不是,常不轻你打他、骂他,你追他,他还是恭敬你。因为你的真如佛性跟你打不打他、骂不骂他没关系。第一个,他不退转。第二个,他平等,跟你有没有福报、有没有智慧、有没有善心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他这个是既平等又坚定的一种恭敬心,是从内观的智慧建立起来的。这第一个要知道。

我们看第二个,经文要义。看第一段。

二、经文要义

(一)佛在前三品中赞美人法,普劝与会大众及灭后众生,当如法受持流通法华经,则能现世成就安乐,来世圆成佛道。今品佛特举自身往昔,居于因位,受持流通法华,现报得安乐增寿乃至六根清净,后报得值无量诸佛而后成佛之事,以证成非妄。

那么,佛陀在前面三品,前面三品包括什么呢?<分别功德品>、<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他赞美人法,赞美能修的人跟所修的《法华经》,所以普劝与会大众及佛灭度后众生,你在成就四信也好,五品也好,乃至一念随喜也好,你都要不断地去受持《法华经》,流通《法华经》。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现生成就安乐,受持《法华经》,富贵、庄严乃至于六根清净。来世圆成佛道。这是理论上的说明。

这一品,佛陀是直接引用自己过去示现一个菩萨的因位。在菩萨因位他是示现什么位呢?就是一念的随喜,“随喜品”的因位。那么他自己在做常不轻菩萨的时候,他自己受持《法华经》,也流通《法华经》,而得现报寿命增长,也得到六根清净,最后值无量诸佛,最后自己成佛,来证明这个理论是真实的。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们前面讲到初品因功德、初品果功德,是就理论来说的。你因地的时候一念随喜,然后读诵《法华经》,然后呢?然后你成就六根清净。这是讲理论。而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直接把他自己亲身的经历讲出来,我以前的时候是怎么怎么怎么的,在因地怎么修,果地会怎么样,就是举出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证明,事修来证明。

我们来看第二个。

(二)本品正显,受持流通法华经,有大威势,能令随顺真如佛性而修菩萨道者,疾得成佛。纵遭毁谤损害,亦能令此毁谤恶人,初虽受苦,还因“平等不轻”故,知有佛性, 终得佛道。

前面讲理论,那么到了<常不轻菩萨品>,就讲实际修证了。本品正式地显示,你一个人能够从因位的一念的“随喜品”,受持流通《法华经》,你就有大威德力。

什么大威德力呢?第一个,成就理观,随顺真如;第二个,成就利他的菩萨道,而能够疾速成佛。即便你在弘扬《法华经》的时候,遭受别人的毁谤跟身体的伤害,也能够使令这个毁谤的人,虽然一开始因为毁谤而到三恶道去,最后还因为他所毁谤的是真如佛性而产生一念的内观,知有佛性。最终,也因为他毁谤《法华经》,因为《法华经》而得度成佛。

这段我说明一下。常不轻菩萨,他修行是要修平等恭敬——我恭敬我的佛性,我也恭敬你的佛性。那么这样子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是他不拣别根机了。因为根机是因缘所生法,你不管是人天种性,你不管二乘种性,你总有佛性吧?所以他这种弘扬《法华经》,就是非正规的方式。所谓非正规,就是跟前面<法师品>所说的不一样。<法师品>佛陀是告诫我们,如果他大乘善根没有成熟,你不能为他说《法华经》,尤其是二乘人,法执特别重的增上慢人,你为他宣说,他谤《法华经》故,他堕落三恶道。所以在<法师品>,《法华经》是不宜随便宣说的,要拣别对象。这是正常的弘扬《法华经》的方法。

但是常不轻菩萨用非正规的方式,当然有他的条件,因为他面对的是二乘的增上慢人。第二个,常不轻菩萨非一般人,他是法身示现。所以到了经文蕅益大师会说,这种方法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学的,他有他的道理跟当时的环境。所以常不轻菩萨等于是强熏妙法,就不管你接不接受,强熏妙法于增上慢人,这样做等于是用特殊的方法来弘扬《法华经》。那么他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到了经文再详细说明。这是一种特殊的弘扬方法。

丁三、引信毁福罪证以劝流通 分二:戊一、 长行;戊二、重颂

前面讲修行的理论,这以下讲实际的引证。我们看丁三的“引信毁福罪证以劝流通”。就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引用自身因地当中弘扬《法华经》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信者得福,毁者遭罪,亲自引证。这地方有长行跟重颂。

戊一、长行 分二:己一、双指前品所说罪福;己二、双开今品往昔信毁

己一、双指前品所说罪福

长行当中,“双指前品所说罪福”,就双向地指出这个信者得福、毁者遭罪的情况,先把它重复一次。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 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尔时”,就是释迦牟尼佛讲完了初品因功德、初品果功德的理论以后,佛陀就亲自告诉大势至菩萨一件事情。说,“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你能够透过一念随喜,再加上受持《法华经》,这当中如果有人用恶口讥嫌你,出口骂詈你,乃至于到处毁谤你,那这个人“获大罪报”。

就是,你是一个如法修持《法华经》的人,结果有人这样子来毁谤、到处骂詈,那么这个罪报是哪里说过呢?“如前所说”,就前面的<法师品>讲最多了。你毁谤受持《法华经》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辗转相续于三恶道当中。这是很特别的。就是你堕入到地狱以后,这个业力没完,要变成饿鬼;饿鬼以后变成畜生;畜生以后变成人,卑贱、贫穷等等。他这个是要把业报全部受完,所以这个果报是非常重大。反过来,你如法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你所成就的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

所以《法华经》的重点在于这个地方。我们说过《法华经》的特点,因为它超越因缘观。你比方说,我们自己在学佛的时候也很少人第一次就学《法华经》的,很少,都是你要先修因缘观,打基础。那我们以前接受的是生命是怎么出现的?很简单,诸法因缘生,生命就是这样出现。那么诸法因缘生,会有怎么样的问题呢?落入空有对立。因为诸法既然是因缘生,那当然就有因缘灭。诸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嘛。

那么诸法因缘生,听到以后就有两种情况:乐观的人就偏重在诸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乐观的人是谁?就是人天乘的,也可能是菩萨乘的,追求功德,追求快乐。因为因缘是可以创造,所以可以追求。悲观的人一听到诸法因缘生,他就想到诸法因缘灭,这个生没有用,迟早要灭的,所以他修无常观进入偏空涅槃。所以,诸法因缘生就变成了,你要么成就人天的安乐,要么成就二乘的涅槃,变成空有对立,所以这两个人都不能成佛。就是你的人生观建立在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那就是空有对立。

那什么人可以成佛呢?就一切法本自无生,这个人可以成佛。因为,你能够看一切法无生,表示你什么?你已经回光返照,安住一念心性了。从真如本性、常住真心来看,一切法是如梦如幻,哪有什么生跟灭呢?一切法只是假借因缘显现出来,哪有什么生呢?本来没有,现在有,叫做生。你本来就性具十法界,你只是假借布施把布施的功德显现出来。所以布施,从一念心性来说它是无生,它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建立这个诸法无生而回归心性了,你才有可能成佛。

好了,你现在毁谤《法华经》,你把诸法无生的思想毁灭了,那就没有人可以成佛了,大家只知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了。没有人可以成佛,没有人示现成佛就没有法,这世间上没有人出来说法。因为没有人成就法身,就没有应化身出现。没有应化身,那就全世界只有阿罗汉跟辟支佛。没有人可以说法,就没有僧宝。所以,谤《法华经》就直接谤佛法僧三宝,让三宝直接断灭,因为没有人可以成佛了。这个问题严重性在这里。

己二、双开今品往昔信毁 分二:庚一、明事本;庚二、明本事

我们看己二的“双开今品往昔信毁”,就双向地开示,来说明自己过去的一段因缘,来证明信者得福,毁者遭罪。

庚一、明事本 分二:辛一、最初一佛;辛二、次第二万亿佛

先看“明事本”,就是这件事情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先把这个背景,当时是什么情况,作一个说明。

辛一、最初一佛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这个地方讲出常不轻菩萨行平等恭敬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是这样子,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是有一尊佛出世,这个佛叫做威音王如来。这个威音王就是指两个情况:第一个,他外在的音声,他说法的声音特别的明亮悦耳,有摄受力;第二个,指的是他内在的功德,具足大威德力、大神通、大智慧。这叫威音王。

这尊佛他出现的时间在哪里呢?劫名离衰。这尊佛出现的时候是一个兴盛的太平之世,没有恶法跟种种的衰相,那是非常美好的世界。他依报的国土叫大成。大成就是,国中的众生所做的善法皆得成就。就是大家彼此都鼓励、赞叹修学善法,所以你做善法我帮助你,我做善法你帮助我,所以所做善法皆得成就。非常美好的世界。

这个威音王佛在这个大成国中,为天、人、阿修罗六道众生说法。他怎么说法呢?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为出离心比较强的人,就钝根的人,钝根的出离心人,说四谛法,苦集灭道,来了生脱死,成就我空的涅槃。

“为求辟支佛者”,就是为有出离心,但是利根人,直接讲十二因缘,讲到无明缘行乃至于生老病死,流转门;也讲到无明灭生老病死灭,讲到还灭门。所以只要断去爱取就好,你不要那么麻烦,修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你直接用空观断除你的爱取,就直接成就我空了。利根人。

为发菩提心的人,讲六度法。

就为实施权,讲三乘法。最后临灭度前,再用中道的一心三观的实相,把三乘会归到一佛乘。所以这个威音王佛说法也是一样,先讲三乘,成就了生死的安稳,再讲一佛乘,趋向菩提。

我们看下一段。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

前面一段是讲到佛陀出世说法,这以下说明寿命、法运、劫数。佛陀就招呼了大势至菩萨,说,这个威音王佛的寿命有多久呢?四十万亿那由他,那由他就是千亿。这么多的恒河沙劫,就是这个寿命非常久远,应该不是秽土,是一个清净的国土。正法住世的劫数有阎浮提的微尘数,就是南阎浮提——等于是四分之一个小世界——的微尘数。像法住世的劫数是四天下,就是一整个小世界。所以像法住世是正法住世的四倍。“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

所以这个也是一样的,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是什么?主要是圣道,成就圣道的多,理观的智慧强。像法就是戒定成就,持戒修定,属于事修的善根。到了末法就是修福成就了,就是修福结缘。

这一段是讲到明事本。明事本就是说,当时的常不轻菩萨用特殊的方法来弘扬《法华经》,他当时的背景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国土清净。他当时的出现,国号名大成,大家都是修善,鼓励修善。这是国土清净。第二个,寿命久远。寿命久远表示什么?就是大福德。寿者,福之基也。第三个,法运昌盛。他那个正法像法时间特别长,表示这些人善根深厚。所以常不轻菩萨当时示现的是一个国土清净、寿命久远、法运昌盛的一个这么美好的世界。首先我们要知道他当时的背景。

辛二、次第二万亿佛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就在第一尊的威音王佛经过正法、像法,乃至于末法灭尽以后,在这个国土当中“复有佛出”。当然一个世界不能两尊佛了,所以一定是正法、像法、末法灭尽以后另外一佛出来。这尊佛也叫威音王如来。第二尊乃至于第三尊,乃至于第二万亿佛的应身佛“皆同一号”。所以,这个国土不变,但是佛陀是变化的。就是在因地的时候,这二万亿佛同一个愿望,同一个修持,所以招感了同样的国土。但是他的眷属当然改变了,因为你这一个时代是跟第一尊威音王有缘的众生,他灭度以后没有多久,你也灭度了。第二尊威音王佛开始出来的时候,又招感他自己的相应的眷属……就是佛陀改变,眷属改变,国土不变。

这个大成国土,就是经历了二万亿佛,都是国土清净、寿命久远、法运昌盛。

首先我们把这个当时的时代背景讲出来,那我们才可以去论述,为什么常不轻菩萨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来弘扬《法华经》,而可以使众生得到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