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七讲)

壬二、叹经法  分二:癸一、就法略叹;癸二、约喻广叹

《妙法莲华经》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四十七面,我们看壬二的“叹经法”。

这一科是迹门的最后一品,叫做<安乐行品>。佛陀讲完这个迹门的内容以后,用安乐行来作一个总结。

天台智者大师把整部《法华经》分成两大部分:前半段叫做“约迹门开权显实”,这个是讲的佛陀的智慧;后半段就是“约本门开近显远”,讲的是佛陀的功德。所以,整部《法华经》就讲两件事情:什么是佛陀的智慧,什么是佛陀的功德。智慧是一个因地,功德是一个果地,所以就串成了整个一佛乘的因果。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因地的最后一科。

佛陀为什么能够成佛呢?他当然不是因为布施而成佛,他也不是因为持戒而成佛。就是他在布施跟持戒的时候有甚深微妙的智慧,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整个六度的核心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那么什么是佛陀的知见呢?当然,在迹门,前面我们讲很多了,就三周说法,法说、譬喻说、因缘说,这三周都是在讲佛陀的智慧、佛陀的知见。蕅益大师那种大智慧的境界,他用四个字来总结什么是佛陀的智慧,四个字而已,叫做“会权入实”。就是我们如何把三乘的权法导归到我们内心的一念心性的实法,简单讲就是这样。我们一个生死凡夫,我们需要三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来加强我们的正念,来了生脱死。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透过智慧的观照,把三乘的修学会归到心性去。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修布施,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从三乘的角度,你只能从众生知见来修布施。好,那么众生知见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必须面对现实中的因缘所生法。那么从因缘的角度我们凡夫是怎么回事呢?业障深重,颠倒妄想。这就是我们的知见。那没关系,我业障深重,但是我仰仗布施这个法来加持我,让我成就富贵。所以,我们今天没有学《法华经》,我们所有的修学只有四个字而已,叫做“心外求法”。就是我自己没有能力创造功德,我什么都不是,但是没关系,我仰仗三宝的加持力,来创造我的资粮,让我离苦得乐。这样子修学就很慢了,因为一旦堕入到众生的知见,堕入到因缘所生法,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无量无边生死轮回所累积的业力、所累积的妄想,那对我们来说就很难修行了。

在《法华经》,佛陀知道我们凡夫有这个问题,所以开权显实。就是说,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用权法来忆佛、念佛,了生脱死,但是你也可以用佛陀的知见来修习权法。就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众生的知见转成佛的知见。

那众生知见怎么转呢?靠智慧引导。就是你要先观心,观察你那念打妄想的心,你用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去观察它。即空,就是清净本然,达妄本空,本来就没有妄想;即假,就是知真本有,你虽然是清净,但是你具足无量的性功德。所以,当我们用智慧来观察我们这念妄想的时候,我们发觉,这个妄想的本质是又清净,是又具足,那等于是佛心。佛心就是我们修行的因地。你说,我一天到晚打妄想,我怎么有佛心呢?你错了。我们没有佛德,佛陀这种三身四智无量的陀罗尼的功德,我们没有,但是佛心我们是具足的。就是我们跟佛陀都是具足一念心性,只是他开显了,叫做功德成就,我们没有开显,叫做本性具足,就差在这里。

所以,当我们修学三乘的权法的时候,你先透过一种观慧调整心态,你先不要管你的内心的作用。就是你无量劫来累积了这些灰尘,这别管它,你先注意你的本质,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是怎么回事。当你没有轮回之前,当你没有惹这么多尘埃之前,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是我们要注意的。而这个是整个《法华经》的因地的修学,就是把生命回归到原始点。这个时候,我们一念心性,就站在佛陀的同一个立足点来修行。那叫做什么?那叫做心力不可思议。

诸位!你的修学,你是用两种力量在修学。你拜忏的时候,你知道你能拜忏的心不可思议,所修的忏法不可思议;你念佛的时候,你知道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而别人只有一种力量。所以,你不学《法华经》,你的修学就永远是一种力量,一种力量在修学。

而修《法华经》不是。他内观真如,把自己的心调到佛陀的心,然后呢,外顺弥陀。所以,这样子就形成一个所谓的《法华经》的经题——“妙法”莲华经,你就是一种莲花式的修学。表面上有莲花的庄严跟芬芳,这就是权法;但是实际上,我们内心里面多了一种真实、饱满的莲子。所以它就是一种权法跟实法的相互作用。

讲一个譬喻。比方说,我们今天是一个在外面流浪的穷子。虽然我们是穷子,我们也想要离苦得乐。所以我们遇到三宝以后,开始在三宝里面打工。你喜欢拜忏,你就拜忏;你喜欢做义工,你就做义工;有些人喜欢持戒,他一辈子就以持戒为他的修学。那没关系。但是你不学《法华经》有什么问题呢?你就站在一个流浪的穷子的角度去打工,你凭仗的是你的体力。诸位!你一个人的体力打工所赚到的钱,只能够满足你一日的温饱,你每天都要赚。你只要一天不做功课,你就发觉你“弟子心不安”了,因为你用权法。如果我们今天换一个思考——我们不就是要离苦得乐吗?不要急着打工,先回家。我们应该先回归到我们的家族,继承家业,再用我们家族的财产去做贸易,这样子所得到的资粮那绝不是一日温饱了。因为你今天变成是,既有法力不可思议,你内在又有一种自性功德力的加持,你有家族的财力的奥援。

所以,诸位!《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让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消除最大的罪障,让你在很短的时间里创造广大的功德。它等于是一个修行的捷径。但是前提是,你要掌握这种方法,怎么样能够把众生的知见很快地转成佛陀的知见,就是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空掉妄想;即假,就是开显你自性的本具的功德。然后怎么样?然后相信这件事情,信解,承当它。就相信:我虽然打妄想,但是妄想是后来有的,是因缘所生法,不是我的本来面目。你要真实地相信这件事情,然后承当它,安住它。

这个就是整个《法华经》迹门的修学思想,就是所谓的开显佛慧。这个就是佛陀的智慧。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他在因地当中找到了佛心。你因地找错了,你后面就很糟糕。你找到的是一团沙,你不可能变成黄金的。你必须是一个金矿,你才有可能慢慢提炼变成黄金。

这个理观的智慧当然是正修了,但是佛陀又讲了一个助行,就是<法师品>里面的五种法师。因为这个理观它很难相续,它是不思议境,所以佛陀要我们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特别是读诵。你不断地读诵、不断地读诵,不断地强行告诉你自己:我的心跟佛陀的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要相信这件事情。就是把心带回家。

这五种法师是第一个助行。

第二个,佛陀为了末法时代的凡夫菩萨,又讲了另外一个助行,叫做四安乐行,来保护我们的理观的善根。我们凡夫的理观是很难成就,很容易破坏。那么怎么保护呢?

第一个,身安乐行。佛陀划出一个标准,就是你要经常让你的身业保持调柔寂静,所以你要远离十种过失,包括百官、屠夫、淫女,包括沙弥小儿这种未成年的小孩子,你都要远离,因为妨损你的道业。跟这些人在一起,就破坏你身业的调柔寂静,你整天躁动不安,你就很难修止观了,就是止观修成了也很容易被破坏。所以说,保护我们脆弱的止观,这四种人你要暂时远离。这第一个。

第二个,口安乐行。口安乐行的核心,就是和合无诤,尽量不要跟人家有口业上的诤讼。所以佛陀要我们不要在一切的人事上发表个人的评论跟赞美。因缘所生法,从修行的角度,没有标准答案,也跟你没有关系,我们不要发表任何的评论,以免落入一种无意义的诤讼而破坏你的口安乐。

第三个,意安乐行,就是慈悲善巧。对于所有的人,不管他是放逸的、他是懈怠的,你不管他能不能做到,你的内心保持慈悲善巧,慢慢地等待他的成长,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这个意安乐行就是慈悲善巧。

如果能够在身、口、意当中保持这种安乐行,会帮助你修止观,也会保护你已经成就的止观。

当然,最终的会归就是誓愿安乐行,就是菩提愿力。所以我们除了清净心的观照以外,还要保持一个菩提愿,不但是以佛心为己心,还要以佛志为己志。

所以,这个四安乐行对我们凡夫至关重要,它等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保护,防护我们这个止观免遭破坏。这个就是前半段所说的四安乐行的内容。

癸一、就法略叹

这以下佛陀赞叹。就是当我们用一心三观的理观,配合四安乐行,如此的修学有什么样殊胜的功德呢?佛陀加以赞叹,叹经法。这以下有两段:癸一,就法略叹;癸二,约喻广叹。

先约着法体来简略地赞叹。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佛陀前面讲了身口意三安乐行,到了誓愿安乐行,他先作一个简略的说明以后,就赞叹这个法门的殊胜。说,《法华经》它有什么殊胜呢?在无量的众生国土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在我们无量劫的生命当中,你不要说学习《法华经》,你就连《法华经》的经题都没有听过。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蕅益大师提出两个理由:

第一个,“诸佛出世,悬远难值”。其他的经典,法身菩萨可以代为宣说,《法华经》不可以。因为它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它是一种成佛的法门,一定要佛陀出世才能宣讲。这第一个。你要没有遇到佛陀出世,那这个《法华经》的经题就跟你没有关系了。这第一个,要有佛陀出世。

第二个,“正使佛出,久默斯要”。关键是,佛陀出世他也不一定讲。我们看多宝佛出世的时候,他是没有讲《法华经》的,所以他才发愿,他临终的时候要全身舍利,在宝塔当中到十方世界赞美《法华经》。所以,就算佛陀出世也不一定宣说。就算宣说,也是在一小段的时间。你看五时,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五时当中,他只有在第五时,《法华经》宣讲的时间占了五分之一而已。所以,就算佛陀出世,也是一种特殊因缘才讲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遇到《法华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修行这么久却没有什么进步。因为我们永远活在点状的修学,不能产生总持的功德。

“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何况你能够在今生当中亲自地去见闻,亲自地学习其中的义理。我们今天虽然是末法时代,但是我们能够得到智者大师、蕅益大师的传承,我们从法义当中知道什么叫做开权显实、什么叫做会权入实,乃至于明白道理以后进一步地去受持在心中,乃至于数数读诵。蕅益大师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因缘。这表示,诸位!你今天会坐在这里——蕅益大师说——你就是在大通智胜佛那个时代结下法缘,你今生才会遇到《法华经》,才能够学习《法华经》,才能够一路走来到现在,你还没有离开,还跟着在这边学习。你的善根是从大通智胜佛就结下了,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因为这个因缘你太难遇到了。就是这样讲:你就算学佛,也很难学到《法华经》,就是你只能站在一个穷子的角度去打工。没有几个人会回光返照说,哦,原来我的心也不可思议,没几个人知道这个道理。大家就是一窝蜂地追求三宝的加持力,就这样子而已。所以这个《法华经》就是无量的国土当中是很难遇到,也很难去学习的。就赞叹法门的殊胜,希有难得。

这是一个简单的赞叹。

癸二、约喻广叹 分二:子一、不与珠喻;子二、与珠喻

子一、不与珠喻 分二:丑一、立喻;丑二、合法

这以下,约譬喻来广泛地赞叹。这地方两段。第一段,不与珠喻,就是转轮圣王是不会把他尊贵的摩尼宝珠赐给他的手下的。

丑一、立喻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 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这地方佛陀讲一个譬喻,比方说具有强大威德力的转轮圣王。转轮圣王的出世,一定是大家修学十善业,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时候出世,所以他是人世间最大的国王,具足七宝千子,统领四天下。就是人世间,诸天不说,人世间福报最大的。

转轮圣王出世,他有一个使命感。他是一个大国王,他要怎么样?统一天下。所以要“降伏诸国”。当然这当中有些人会顺从,有些人会抗拒,这其中有些小王。这个“小王”,蕅益大师解释就是山林里面的盗贼,这比喻我们的见思烦恼。佛陀要统一我们的生命的时候,这个见思烦恼不答应。那怎么办呢?“转轮圣王起种种兵。”这个时候,转轮圣王就带领着三乘的修行者,去讨伐我们的见思烦恼。

讨伐的过程当中,就成功了,大家有战功了。这个转轮圣王心生欢喜,就怎么样呢?开始随功论赏。怎么个赏法呢?或赏田宅。这个“田”就表示禅定,四禅八定,就让我们能够安稳;“宅”就是解脱了,不但安稳,又能够解脱生死。这个“聚落”,这聚落比田宅更大,就是初果、二果。“城邑”又比聚落更大,就是三果、四果。就成就了出世的道果。这个是主要的功德。

以下是兼带的功德。或与珍贵的衣服,这个“衣服”就是惭愧、忍辱的善法。你在修习四谛、十二因缘的时候,你的内心也会比较调柔,具有惭愧、忍辱等等善法。“严身之具”,有一些璎珞项珠,就是一些助道的功德。比方说,你不但修四谛十二因缘,你也偶尔布施。布施有福报,持戒有尊贵,忍辱有庄严,所以还有一些其他的个人的这些庄严的璎珞项链严身之具。或者种种的珍宝,比方说“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七宝,这个是指三十七道品。或者赏赐“象、马、车乘”,这个是三乘的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或者赏赐“奴婢、人民”,“奴婢”就是神通,“人民”就是人天福报。

总而言之,当我们修学三乘法的时候,佛陀赏赐了人天的安乐、出世的解脱。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不能赏赐的,就是转轮圣王这个发髻当中的一个明珠。我们解释一下。转轮圣王有七宝,对不对?而最珍贵的就是这个摩尼宝珠,它是挂在他的头发上。这个摩尼宝珠有两种功德:第一个,放大光明,破除黑暗。这个转轮圣王在他所治理的国土,他只要一出去,他那个光明,就没有什么黑夜、白天的差别了,所有的黑暗一遇到这个摩尼宝珠,就消除掉,就跟白天一样。所以转轮圣王所到之处都是白天,就是因为这个摩尼宝珠的光明。第二个,这个光明消除灾难,身心如意。比方说转轮圣王他的某一个小国发生了疾病,或者饥馑,就是饥荒,或者有战争,就小三灾,转轮圣王只要到那个地方去,他的摩尼宝珠一照,这三种灾难就消灭了。所以,转轮圣王的明珠在七宝当中可以说是一个指标性的宝物,指标性的,就像国王的宝杖一样。明珠在,转轮圣王在。这是他王位的一个指标,所以他不能够随便把这个摩尼宝珠去赐给这些有功的战士。为什么呢?因为转轮圣王就这么一颗宝珠,如果随便赏给其他的军队,“诸王眷属,必大惊怪”,因为它是一个国王的指标。

这段经文有三段,有三个重点:第一个,转轮圣王的出世,那表示佛陀的出世。第二个,他出世以后第一件事情,出兵讨伐盗贼,因为他要统领四天下。第三个,功成赏赐财物。

这个赏赐就有一般性的赏赐跟特殊性的赏赐。一般性就是赏你一个田宅、聚落,这个城市就送给你了,这个珍宝就送给你了。但这个时候对转轮圣王来说其实是没什么差别,因为他财物太多了。这种一般性的赏赐就是田宅、聚落、城邑等等,但是他头顶上的摩尼宝珠是不能赏赐的,这叫特殊的赏赐。

这比喻什么呢?

学佛的人很多,因为佛教多元化,有这个五乘嘛,“我家廣大,种种皆有”,你进入佛门,你绝对不会白费的。一般人进入佛门以后,有人一辈子就修布施,他什么事都不做,就是做义工。他深信布施这个法是甚深微妙,哪里有事他就去做义工,所以他得到转轮圣王的赏赐,叫做福报。他也是有功劳,对不对?他今天修布施,也是佛法,所以佛陀就赏他一个福报,可能让他受用三生、五百世等等。有些人一辈子他什么事都不干,就持戒,尊贵身,特别尊贵。有些人修忍辱,他就特别庄严。所以,我们一般人学佛,在佛陀当中得到的赏赐叫做片段的功德,佛陀不会把摩尼宝珠给你的。这是一般性的赏赐,就是你得到了富贵,他得到了庄严,他得到了尊贵……等等。这就是我们说的一般性的赏赐,总之你有修行你就能够有赏赐。这是第一个,譬喻。

丑二、合法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这以下合法。“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如来的出世,正如转轮圣王的出世,他们两个都有共同的使命。转轮圣王是要统领四天下,佛陀的出世是解决众生痛苦的问题。佛陀的出世是有备而来的,他不是随便出世的。他是怎么样?“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佛陀是具足圆满的禅定(指的是福德庄严)、智慧(是智慧庄严),成就法身净土而统摄三界。

那么,在统摄三界的过程当中,有些人服从,有些人不服从。谁不服从呢?魔王不肯顺从。这个魔王指的是我们内心的烦恼魔。所以如来就派遣三乘的弟子跟这个烦恼作战,就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等。“其有功者”,这些修习有功的,果然把烦恼调伏以后,佛陀就欢喜了,就在诸经当中,赏赐功德,使令内心能够欢喜安稳。

佛陀一开始对我们凡夫赏赐什么呢?赏赐禅定、解脱、无漏的这个五根、五力,就三十七道品,种种的功德法财。进一步呢,再进一步有成就的,初果以上的,就赏赐他涅槃之城。就说,好!你们终于了生死了,有一个涅槃寂静可以休息了。佛陀以这种种的赏赐,他的目的是干什么呢?“引导其心,令皆欢喜。”但是佛陀不会赏赐《法华经》的一佛乘的功德,不能赏赐的,这不能随便赏赐的。这对我们凡夫来说,当然,佛陀不赏赐是跟我们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大乘善根不成熟。

佛陀说法是这样子,佛陀有两种说法方式,一个叫随情说,一个叫随智说。智者大师说,一般的情况,佛陀看到你,像你今天遇到佛陀,佛陀发现你大乘善根不够,你喜欢追求,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我们一般人追求近小之果。我们一般人修行就跟海豚一样,海豚做了一个美好的表演,它马上要主人赏赐它一条鱼,一个食物。我们也是这样子,我们追求近小之果,不求久远之大道,就是没有几个人有远大志向的。说,欸,我要开显自性的功德,没几个!我们在修学佛法,我们要怎么样?马上看到结果,就是这样子,最好是今生就看到。我今生布施,欸,我怎么现在还那么贫穷?哪怕今生看不到,起码来生看到。

那么佛陀怎么办呢?佛陀也没办法,看到你这样子急功好利,追求小果,佛陀怎么样?只能够随情说,随着你的感情,先满足你的需要吧。也就是我们在三界火宅当中,很多人就是——不要跟我讲什么真如本性,我赶快离开三界要紧。佛陀说,好,那没关系,你修四谛十二因缘,你把你的内心完全放弃,完全投入到四谛法,我保证你得到涅槃。就是放弃心性,追求涅槃。但你不能怪佛陀不给你最好的东西,因为你就这种根性。你就这种根性而已,佛陀怎么样?“引导其心,令皆欢喜。”因为你就这种根性,后面会说,你听了以后可能还毁谤,所以佛陀只能怎么样?“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只有一种情况佛陀随智说,佛陀用他的智慧讲出真实的功德出来,就是你善根准备好了,才会随智说。所以佛陀所有的赏赐,他是最后才赏赐《法华经》的,是这一个情况。

子二、与珠喻 分二:丑一、立喻;丑二、合法

我们看子二的“与珠喻”。

前面是没有赏赐摩尼宝珠,这以下是讲什么情况才赏赐摩尼宝珠。

丑一、立喻

先看譬喻。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 人,而今与之。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这个转轮圣王在统理三乘的弟子去打仗的时候,有一种人,“有大功者”,他是精进勇猛成就大功劳,就是这个成败关键是他决定的。这个时候转轮圣王心生欢喜,才把这个难信的摩尼宝珠(它长久跟随这个转轮圣王的),这个转轮圣王把这个宝珠拿下来,才送给他。

所以这就说明了,那么多人学佛,为什么很多人,你看他学习一下就突飞猛进?因为他得到摩尼宝珠。诸位!你还是在穷子打工。你看有些人,你看他学佛,十年过去,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你看他没什么改变,没什么改变!他生命当中,他的本质都没改变,他就是在无量的妄想当中多了一点资粮力,多了一点布施的资粮、持戒的资粮,他这个颠倒妄想的本质都没改变,因为他没得到摩尼宝珠。就是,同样地进入佛法的法性大海,的确每一个人得到的赏赐不一样,但是这跟佛陀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你的根机就如此。你追求的是一个糖果,你追求的是一种近小之果,佛陀只能够随顺你的心意,令你欢喜。只能这样。但是有一种人他善根强,那佛陀——这个转轮圣王给他摩尼宝珠。

丑二、合法

我们看合法。这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 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

这个是佛教界里面的特殊人物,就是得到大赏赐的。同样学佛,但他收获最大。我们看他是怎么回事。

“如来亦复如是。”佛陀在三界中成就大法王以后,对于这种特殊根机的人,佛陀先用三乘的权法来教导他,干什么呢?跟五阴魔、烦恼魔、死魔作战。首先我们修行面对的是我们的五蕴的果报,色、受、想、行、识,因为它躁动不安。你坐在那个地方,你坐个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你就开始躁动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在动,色、受、想。所以佛陀要我们持戒修定,就安稳你的五蕴,先把你的这种躁动的状态安稳下来。所以凡夫很难修行,不像圣人。圣人他一坐下去,你看他坐下去六十小劫不动,所以他的进步能够快,他那个帆,一帆风顺。我们凡夫的船就是离这个陆地太近了,因为地心引力,就进步很慢。就是我们这个果报体,这个五蕴,躁动不安。佛陀先安稳你的五蕴。第二个,开始用智慧破烦恼。最后了生脱死。

这种有大善根的人,佛陀不但跟他讲三乘的权法,消除三毒,出离三界,更重要怎么样?破除魔网。这关键了!这个魔网就是我法二执,特别是法执。

有一种人是得不到摩尼宝珠赏赐的,就是这个法执特别重。我们看《金刚经》对法执怎么说?它说有一种人,他到达彼岸了,但他修佛法的法门,这个船,他不愿意舍弃,他就背着船在陆地上走。这个就是怎么样呢?他不知道说用如梦如幻的法门消灭如梦如幻的烦恼,重点是安住一念心性,他没有这种概念的。他认为说,我烦恼很重,这个法是真实的,我把我的身心世界完全放弃,我一昧地投靠法上。然后呢,然后我就坚固地住在这个法。这种人得不到《法华经》的赏赐了,不可能了,因为你遇到《法华经》你会毁谤的。你跟他讲说一切法唯心所现,他不相信的。这个涅槃是唯心所现?他说,这涅槃对我来说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我做梦都梦到涅槃,你却告诉我涅槃如梦如幻!他会毁谤的。所以,只有这种大根机的人,在调伏烦恼成就涅槃以后,还能够勇敢地走出涅槃趋向真如,这种就是破魔军网。他不但是调伏烦恼,他还消灭法执,这个时候佛陀给他大赏赐。

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对于这种能够利用法门、解决生死以后又不执著法门的人,佛陀内心是生大欢喜:我终于可以把这个《法华经》的摩尼宝珠赏赐给这个人了,因为他能够使令众生成就一切智,中道的智慧。但是这个法门有一个问题,“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因为“众生没在苦”,越痛苦的人就越想抓住一个东西来作依靠。所以很多人可能会难信甚至于毁谤,所以佛陀不随便地宣说。只有在你的法执消灭了,大乘善根成熟了,佛陀才会把《法华经》的功德赏赐给你。

我们看第三段的“结示劝修”。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 ,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这一段作一个总结。“文殊师利!”佛陀告诉他,这个《法华经》的一佛乘法门,是诸如来究竟圆满之说,在整个佛陀的一代时教当中是最为深妙,也最为殊胜,所以佛陀才会在最后的临灭度之前把这个法门宣说出来。就好像转轮圣王,他长久以来保护他头顶上的摩尼宝珠,只有最后真正有大功劳的,才把摩尼宝珠赏赐给有功之人。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佛如来秘密之藏”。这个秘密之藏就是说,《法华经》的深妙就是你不容易理解。你说这个真如本性,说你这妄想当中有真如本性,说“即妄是真”,说你这个流浪的乞丐其实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所以你这个人有两种身份,你也可能是生死凡夫,你也可能具足无量的性功德,你同时具足这两种身份。当你迷惑的时候,当你向外攀缘的时候,你就是一个标准的生死凡夫;当你把《法华经》读一读,哦,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欸,你变成了大富长者的儿子。这件事情很难相信,就是你同时两个身份。所以你说,欸,那我到底是什么?你说你业障深重也对,你说你具足无量的性功德也对。“一念迷,生死浩然”,你要向外攀缘,你就是生死凡夫,业障深重,说的就是你。你要回光返照,欸,你就是佛陀的真实的儿子,你就住在佛家,跟佛陀共享无量的功德。

所以这个《法华经》是不思议境,这个是佛陀法门里面最深妙的,最难讲清楚的。这不像布施,布施成就福报,这谁去修都是这个道理。但是《法华经》就是,“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这个地方是不可思议,在整个经典当中是最殊胜的。所以佛陀“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到了临终之前,众生大乘善根成熟了,才正式地开演。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把这段的转轮圣王的譬喻再作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