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库 > 净界法师文章(第4页)
蕅益大师指导我们从这念迷惑的妄想转成真心: 试思平日,起惑造业,毕竟是谁。今书...
十二因缘的推动,它的核心在于我爱执。就是我们在业力当中,我们却要去主宰我们的业...
断食,就是我们平常一天吃两餐或三餐,你身体经常为了消化饮食输送饮食而忙碌,本来...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终不得发。若...
又见龙神 , 阿修罗等 , 数如恒沙 , 恭敬合掌 , 自见其身 , 而为说法...
当然我们没有生长在正法时代,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就有困难了。末法时代,这个住持...
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著...
临终一关,最为要紧。印光大师先标出整个重点,就是临终一关在我们生命当中是最为重...
你为什么不敢受戒呢?受戒并不表示成佛。我们可能刚开始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们内心当...
这个无我观蕅益大师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一、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 这个观...
我们打坐的时候,会出现这种魔事,这个《释禅波罗蜜》说,他的因缘主要就是邪想坐禅...
二分别真伪者有二:一者辨邪伪禅发相:行者若发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搔动...
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
什么是持戒呢?持戒就是一种警觉我们心念的功能,一种警觉的功能。我们这一念心跟外...
二者五脏生患之相: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等,心主口故。 五脏就是心肝...
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
一者四大增损病相: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
这个精魅是怎么回事呢?它的本来面目是一个动物,但是一般的动物明了性都是很暗钝的...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前面的十种的法是远离攀...
为什么破妄永远是走在第一步?就是说,诸位!理论上我们是清净,但是因缘上我们已经...
你看一个人,他完全不修无常观无我观,他在佛教界里面整天修福报,他会有一个特点,...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当时在福州。这个禅师是从山下一路地爬山爬...
过去有一部电影叫做《卧虎藏龙》,可能有些人看过,是李安导演的。它讲到有一个武林...
唯识学认为一切法都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那么到底我们的心有几种差别相,先做一个...
在《大智度论》讲一个故事,龙树菩萨说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他就是为大富长者驾车,...
在唯识学上说,所有的业会得果报,它必须是增长业。 你看临终造的业为什么力量特大...
卯一、不灭有损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
净界法师法语名言解释...
净界法师法语名言分享...
那有人就问了:四谛法是苦集灭道,有四种相状,而我们是清净心,那清净心跟这四种相...
修《楞严经》的人就是,我不随你阿赖耶识而转,我安住一念清净心,你才能够跟过去彻...
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教务主任慧天长老,他上课第一天的时候就说,我们在佛学...
我执它的引起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个我执的情况有两种:一个是即蕴即我,一个是...
【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消文〗 这...
我们内心很多负面的情绪,很多的盗贼要偷走我们已经成就的功德。这个时候佛陀劝我们...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必须要具足三种主要的思想,或者讲...
《资持》云:纳法成业名体。到底什么是戒体呢? 在律上作出一个简单的定义──纳法...
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
(1)往生关键 皈依佛陀 自他不二,真实信心。 厌离娑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
我们的五蕴身心世界本来是五种功能,就是一个色受想行识,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按照...
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 这个地方做一...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二个觉悟是...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
我们先说明九心住,这个九心住又有一个名称叫欲界定。为什么叫做欲界定呢?就是说他...
圆顿止观为什么对大乘善根薄弱的人没有用?就是说,圆顿止观的修法,简单就四个字,...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在极乐...
四、观法无我 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和合因缘舛,戏论须排遣。外道枉纠缠,盲...
三、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终...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
蕅益大师说,我们一个人在成佛之道,其实最难最难的地方是三界的生死,因为他退转最...
在大乘佛法当中把修行人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偏重心力的修学。 有些人他平常修行不...
真心不堕妄境!就像一面镜子,镜子可以照了整个外境,但是它跟外境没有真实地结合。...
讲一位公案。有一位上师,他在外出的途中,救起了一只冻伤的老鼠,这只老鼠饥寒交迫...
那么假设不幸的是,我们今生的罪业,它在临命终的时候浮现出来,那么怎么知道是罪业...
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修行的重点有两个: (一)慎勿信汝意 这是对内心的调伏。...
为什么会有痛苦?是我们自己让自己痛苦! 世间上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
有些人念佛的时候说,哎呀,我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会不会救拔我?你看--疑惑!因为...
怎么知道有前生,乃至无量的生命呢?这样的观察思惟就很重要。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有前...
假设一个人,不发广大心,也不立坚固愿,整天人家共修,他也来共修;打佛七,他也来...
因缘所生法是这样,你越执着它,它对你的限制、伤害就越重。你把它放下以后,你不随...
我们住在这个山上,看到很多众生的相貌,有时候把佛法的道理看一看,发现佛法讲的真...
寿命长远。这个很重要!时间,是一个修道的基础。你问问那个老参,就知道这个时间很...
有人说,受了菩萨戒,造罪时罪加一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非常错误。稍微懂一点佛法...
作顺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著。作违情境者:...
《楞严经》的观念,觅心了不可得的意思,不是说它的作用不存在,不是的。我们这一念...
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第一念落入相状、因缘,正常。生死凡夫...
我要告诉诸位,蕅益大师在讲菩萨戒时,他讲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菩萨戒只有一个人持...
我们对于这个法师啊,尽量能够避免啊去观察这五个处所: 一、戒穿缺。 那么第一个...
法身的相貌,他是常住的,他没有生灭变化,那是恒常存在,没有消失跟断灭的情况,叫...
无分别智的意境是甚深的,这个「甚深」有二个:第一个【境智甚深】,第二个【法性甚...
那么当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最好的心态就是把自己当病人。 很多人他为什么不肯听...
诸佛菩萨,他一方面想办法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一方面在广大的人事当中积功累德,这...
一个菩萨的转变,他的转变是全面性的转变,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
【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古时有一禅师修行有了心得,因为禅宗修学佛法是不立文字,所以修禅的学者要请善知识...
警世非常,觉诸幻化。 这是透过无常观,策发我们的出离心。虽然我们明明知道戒定慧...
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此二种治病...
我们前面讲到,当时穷子遇到父亲的心态叫做心怀恐怖,疾走而去。这个表示什么意思?...
你思惟死亡的时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余的都带不走,其余的对你都没有帮助。就...
菩萨道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所谓的菩萨戒体,总而言之有八个字,就是菩萨要以应无所住...
菩萨道在心中要产生三种力量──誓愿力、观照力跟行动力,其中这个誓愿力跟观照力,...
老死。老死为身心演变之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
妄想的本质是什么呢?【观相元妄: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
你必须把你净土的功德跟佛号连结在一起!诸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把你未来的功德,...
【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
受菩萨戒,有些人他可能会有质疑,他曾经受了五戒,或者他受了菩萨戒,犯了根本罪,...
同样的修行者,有五种的心态,决定你五种的果报: 第一种人:他修善的时候,他为了...
刚开始都是带妄修真,平常打打妄想,也来听听课,也来打打佛七,打完佛七以后,回去...
古德有一本书,叫《念佛法要》,近现代的居士编的,他里面讲到一个故事说,在清朝,...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为息相也...
第四弃掉悔盖: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 这个掉有身、...
这以下分三段,别释当中分三小段,第一小段 约果报,报障。 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
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 我们经常昏沉,或者睡觉睡的太多,...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心情欢喜吃牛奶,还有所有牛奶的制品,那个时候我心中对牛奶安...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是指一时的缺陷,譬喻我们起心动念中都有一些贪、瞋、痴、高慢的...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对于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曾讲一个小故事:有一贫穷人供...
佛法是认为生命重在过程,你这个过程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人...
你在遇到紧急情况,如果是你自己的话,先调整心态,再提起佛号。 一、先离相。你第...

现在有很多人提倡器官捐赠,器官捐赠在佛教界有多次地辩论,很多的佛教徒也提倡。事...

这个「我」最怕你回光返照

人生只有两个东西

如何断食

你是怎样怀疑自己的修行能力

在梦境里判断你修行的功力

如何判断这个人是否合乎善知识的标准

比丘闻花香遭呵斥——香欲的过患

临命终的心有三种状态

你为什么不敢受戒呢

不应把生灭流动的心识,当做常一主宰的我

何谓邪想坐禅

如何辨别邪伪的禅相

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

持戒的人有什么不同

身体五脏患病的相貌

不惜躯命,正念不动

四大不调在身体上的表现

十二时中,障碍修行人所对应的十二种动物

很多人念佛都忘了这四个字——收摄身心

修空观对治时,一定要知道你是想空掉什么

你是属于刚强傲慢型,还是调柔寂静型

临终能够记住这句话就有救了

心理素质是关键,而不是那把剑

天亲菩萨把八识分成三类

突然意外死亡能往生到佛国吗

业力最怕辗转增胜

佛陀示现灭度为何对众生有益

净界法师法语名言解释【图】

净界法师法语名言分享【图】

法执——但去其执,不去其法

不随妄转,心常觉照,安住真如

从任劳任怨当中修忍辱

把生命主宰权放弃,轮回就拿你没办法

这五种事情,很容易会折损清净智慧

遇到逆缘的时候,要这样来思维

【推荐】要走出你的妄想,才可以感应道交

到底什么是戒体呢

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

往生的重点——法华与净土的修学

五蕴的可怕就是「变状如是」

修行的目的并不是不睡觉不吃饭

痛苦和外境没有关系,是自己内心生起的

凡夫的福报是不自在的福报

九心住(欲界定)

不要求因果的回报,因为真如会回报你

娑婆世界的快乐是一种轮回力量

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

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对治如梦如幻的不净色身

同以不思议持名之妙行

观照力是任何修行的一个根本法门

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不受染污的

靠自己的观照力消灭掉

一个人堕落三恶道前,会有一些前相征兆

初学者不要与男女美色相接触

我们自己让自己痛苦

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

疑根未拔,这是往生的障碍

怎么知道有前生,乃至无量的生命呢

修行跟上班不一样

层级越高的法界,时间的质量越大

修止观是对治你的习气

寿命长远,这个很重要

受了菩萨戒,造罪时罪加一等吗

念佛时有佛的形象出现,你先不要太高兴

「觅心了不可得」的含义

先把自性功德力现出来,再来处理问题

菩萨戒的根本精神

不要去观察师长这五个过失

为什么佛菩萨的法身能常住呢

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

现在很多人为什么不肯听经

六波罗蜜成就了菩萨十种自在

舍掉现在才能得到未来

念头方向的不同就会影响到未来的命运

让心保持在没有名言的境界

修无常观能使自己精进修学

鬼神病的治病方法

大乘思想为什么要强调福慧双修

当死亡到来时,除了佛法的功德,其余的都带不走

你只能求尽心尽力,不能求它的结果

菩提心跟空正见是菩萨的根本

不受后有,它的下手处有两个

妄想跟你过去的生命有关系

把你未来的功德跟佛号连结在一起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犯了根本罪如何才能重新受戒

有五种心态,决定五种果报

善根增长,烦恼淡薄的两帖药

卖酒肉的人为何能往生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掉举的三种情况

三障未除,不可安眠

昏沉与睡眠的过患

痛苦和压力是心中那个影像给你的

念佛法门一定要调伏现前烦恼

持戒之人,所求如愿;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嗔心的火烧的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