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真
北宋朝守真法师,俗姓纪,字法灯,是永兴万年人。他先在圣寿寺出家,拜谒从朗师,学《大乘起信论》。次后投依性光师,受学华严法界观。再后礼拜演秘阿阇黎,授他瑜伽教。从这三位师父身上,法师心要并得,明达诸法,从此宣讲经典,40年不懈怠。朝廷赐号昭信。法师常常在半夜,习无量寿观,修念佛三昧,期盼往生净土。北宋开宝4年秋,8月9日,法师让众人同唱佛名,好长时间后,说了声“停”便忽然往生,享年78岁。荼毗后,有舍利。
晤恩(文备)
宋朝晤恩法师,字修已,俗姓路,是常熟人。13岁时,他听闻别人诵《弥陀经》,心有所感,便到兴福寺出家。五代时期后唐长兴年间,他到昆山慧聚寺,修学南山律。接着又听习《法华》、《光明》诸经及《止观论》,都有很深的造诣。法师终日一食,不离衣钵,不畜财物。卧床必定右胁;坐下必定跏趺。每次布萨,都潸(shan音山)然泪下,教诲所有的人修西方净业,学一乘圆教。讲演《法华经》20余部。北宋雍熙3年8月,一日夜里,法师见白光从井中发出,对门人说:“我的报龄到此结束了。”于是绝食不说话,一心念佛。梦见一位沙门,手执金炉,焚香,沿着他的房间绕了3圈,说“我是灌顶,已生净土,钦佩你的修行,故来相迎。”梦醒后,他急忙把门人叫来,还能闻到异香。25日,法师为众人讲说《止观指归》,及《观心大义》。讲完后,便端坐面西而化,享年75岁。寺中僧众闻管弦、铃铎(duo音夺,大铃)之音,在空中嘹亮,并渐渐远去。荼毗后,得到无数舍利。法师有个弟子文备,洞明观法,坐忘于一室中,已达30年。雍熙2年,他得微病,西方净土现前,便双足趺坐而逝。
文辇
宋朝文辇(nian音年)法师,是永嘉平阳人。受戒后,他遍学三乘。在缙云明昭禅师的法会上,他疑情顿决。后来依学天台德韶禅师,又有新的悟入。一生阅读《大藏经》三遍,通宗通说,逍遥于佛法大海,毫无滞碍。太平兴国3年,他砍伐旃檀树,做成一龛,自己趺坐其中,手持火炬。发誓说:“愿舍此残躯,上供十方诸佛菩萨。”又让众人唱佛,助他往生。不一会儿,火焰腾发,烟云五色,旋转于虚空。开始还闻法师在念佛,顷刻之间便无声了。火熄后,收取了无数舍利。那年法师84岁。
义通
宋朝义通法师,字惟远,俗姓尹,是高丽国人。法师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受具足戒后,修学《华严》、《起信》。五代石晋天福年间,法师游方到中国。到天台云居寺,拜见韶国师,忽有悟入。后来拜谒螺溪寂法师,听闻一心三观的要旨,便留下修学,从此具得法体。北宋开宝元年,漕使顾承徽,舍宅为寺,请法师居住。太平兴国7年,皇帝御赐寺院匾额“宝云寺。”法师开扬天台教一心三观法门,近20年,常常喊人为同乡。有人问他为什么?法师说:“我以净土为故乡,这些人都当往生,就是我的同乡。”宋太宗端拱元年10月21日,法师右胁而化,享年62岁。荼毗后,舍利盈满。
有基
宋朝有基法师,字及贤,俗姓王,是钱塘人。他5岁在天台寿昌法师座下出家,10岁受具足戒。听闻四明宝云传智者大师之教,便前往受学。学习《法华》、《止观》,能随言解义,理解深妙。端拱元年,人们请他在太平兴国寺讲经,听讲的人有好几百。每月初一、十五,法师必定要会集大众诵菩萨戒,劝道俗弟子念佛。40年后;跟随法师学佛的,达万人。遇到荒年,法师就持钵乞食,供养听众。祥符8年6月,法师示疾。弟子令祥请示说:“和尚西归,有什么遗训?”法师便广谈圆教要旨。过了一会儿,众人忽见西方现光,空中奏乐。法师说:“西方三圣来了,”便右胁西向而化。僧人中,有的梦见法师威仪无缺,直往西方;有的梦见法师坐在青莲华上,对佛说法;有的梦见阿弥陀佛为法师授记。法智师听闻后赞叹说:“卧病谈禅,临终见佛,真是希有之事。”荼毗后,舍利无数。
知礼
宋朝知礼法师,字约言,明州人,俗姓金。他的父母向佛祈祷求子,梦见神僧带来一个童子给他们,说:“这是佛的儿子罗睺罗。”此后不久就生了法师。7岁时,母亲去逝,他号哭不停,向父亲请求出家。随后在太平兴国寺,依洪选师得度,稍大之后,在宝云寺义通法师处修学教观。佛陀上乘圆顿之旨,他一听就明白了。淳化年间,义通法师圆寂,他便受请住持乾符寺。不久迁居保恩院,开扬教观,徒众接踵而至。明州大旱那年,他礼谒慈云忏主遵式大师,修光明忏,发誓3日求不来雨,当自焚一手。3天后,果然大雨滂沱。大中祥符3年,朝廷重建保恩院,赐名延庆寿。大中祥符6年,法师建念佛施戒会,并手著疏文劝导众生:
“原夫一念本融,诸法无碍。遇熏既异,感报成差。是以顺性而修,则显诸佛净土。随情而作,则循五趣苦轮。所以处娑婆者,升出尤难,堕落者众。”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直待三乘行备,方免四趣受生。盖境界粗强,烦恼炽盛,自力求脱,实难其人。若夫生安养者,国土庄严,身心清净,直至成佛,不堕三途。经云: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彼,但当称彼佛号,修彼佛慈,必为彼佛本愿摄取。舍此报身,定生彼国。具如经说,实非臆谈。今结万人,以为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净业,誓取往生。况劫浊命光,其犹风烛,一息不至,三途现前。何得自宽,不思来报。当依佛语,无顺人情。顿息攀缘,唯勤念佛。”参考译文如下:
“就本源而论,一念本来圆融,诸法本来无碍。但众生遭遇熏习既不一样,感应的果报也就有差别。所以说,顺性而修,就显诸佛净土。随情而作,就轮回五道苦趣。因此,处于娑婆世界,升出尤其困难,堕落的众生特别多。佛经说:得人身的,如爪上土,失人身的,如大地土。直待三乘德行完备,方免四恶道受生。这是因为境界粗强,烦恼炽盛,靠自力求解脱,实在困难。而往生于安养之人,国土庄严,身心清净,直至成佛,不堕三途。正如佛经说的: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彼,但当称彼佛号,修彼佛慈,必为彼佛本愿摄取。舍此报身,定生彼国。以上是佛经所说,并非是我臆谈。今天我们结万人社,心心系念佛,日日盼往生。每年2月,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万人之心为一志,期成净业,誓取往生。何况我们身在劫浊,命光如风中烛火,一口气不来,三恶道现前。怎能自我宽慰,不思来生果报。当依佛陀经语,不可随顺人情。息除攀缘,精勤念佛。”
此后每年2月15日,法师都要会集万人念佛。法师曾集合10名僧人,修法华忏3年,准备3年期满,焚身供养《妙经》,求生净土。后来被众人阻拦,未能焚身。法师又集合10名僧人,修大悲忏3年,并然三指供佛。天僖4年,驸马李遵勖,向皇帝奏报法师的高尚德行,朝廷赐号法智大师,并敕令法师住世演教度生。法师觉得以前诸位祖师,宏扬净土的,多谈事相,很少开示观门,未尽圆顿。因而取天台教的《观无量寿佛经疏》,认真研习,洞晓旨意,写成几万字的《妙宗钞》一书。
在经题解释中,法师略述如下:“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毗庐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一常坐,即一行三昧。二常行,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即法华三昧。四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三昧。详见摩诃止观)。虽俱念佛,而是通途显诸佛体。
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寄语行者,观虽深妙,本被初心。若能进功,何忧不就。纵未入品,为因亦强。生至彼邦,得预大会。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入圣阶,度生亦广。况尘境粗强,诚为险处。故须外加事忏,内勤理观,正助双行,加愿要制,必于宝刹,速证无生。今解观门,其意在此。”参考译文如下:
“所谓观,概括了能观,也就是十六观。无量寿佛,是观中最要,总摄其他十五观。能观是一心三观,所观是三谛一境。毗庐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以说,众生性德之佛,不是自不是他,不是因不是果,这就是圆常大觉的本体。故而《起信论》说:觉的本义,就是心体离念。离开念相,才能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就是如来常住法身。这个法身,又名本觉。由此可知,果佛圆明之体,就是凡夫本来具有的性德。因此,一切教理所讲的修行法门,都是为了显示这觉体。故此四种三昧,都叫念佛(一常坐,叫一行三昧;二常行,叫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叫法华三昧;四非行非坐,叫随自意三昧。详见摩诃止观)。
虽然都念佛,而是通途显示诸佛之体。比如这个观门,及般舟三昧,依托安养世界依正庄严境相,用微妙观,专念佛陀,显真佛体。虽然依托彼境,须知依正庄严同居一心。心性周遍,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有一毫法从心外生,那就不是大乘观门。我们所说的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实际上没有能具所具,也没有能造所造。心就是法,法就是心。能造的因缘,及所造的法,本身全是心性。因此,今天所观的,无论依还是正,都是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这就叫作,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故而解释观字,用一心三观。解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于顿教。寄语各位修行者,观虽然深妙,本被初心。如能精进加功,不愁观门不成就。纵然不能高登九品,因地强,生到彼国,得入大会。所见依正庄严,微妙不可思议。由此能速入圣人台阶,也能广度众生。我们现在尘境粗强,确是险处。故而必须外加事忏,内修理观,正助双行,再加上切愿制导,必能于西方宝刹,速证无生法忍。今天解释观门,意义就在于此。”
法师的其他著述,也都指归净土,《妙宗钞》最为切中精要。当时朝廷正诏告天下立放生池,每到佛菩萨圣诞节,法师总要结放生会,集众作法,放生鱼鸟。地方官将法师的事迹上报朝廷,皇帝让枢密刘筠起草文章,立碑于院内。天圣6年正月1日,临终前,法师建光明忏7天。到第5天,结跏趺坐,召大众说法,突然连称阿弥陀佛几百声,奄然往生,享年69岁。露龛14天,指甲毛发都生长了。荼毗时,舌根不坏,就象一朵莲华。
遵式
宋朝遵式大师,就是著名的慈云忏主。字知白,台州人,俗姓叶,母亲梦吞明珠而生下了他。稍大后,他就到东掖山,依义全师出家,勤苦自励。刚出家时学律部,接着入国清寺,在普贤菩萨像前然指供佛,发誓要宏传天台教法。雍熙初年,大师到四明宝云寺,师事义通法师,常行般舟三昧,因积劳吐血,两脚皮开肉裂,发誓宁肯学佛修行而死。忽见观音菩萨垂下宝手,指他的嘴,引出几条虫子。又从指端流出甘露灌入口中,顿时觉得身心清凉,病患如失。不久就头顶高出一寸多,说话声如洪钟,智慧辩才无碍。义通法师圆寂后,大师返回天台。淳化元年,大师居宝云寺。至道2年,大师集结出家在家弟子,专修净业,手著《誓生西方记》。咸平年间,大师到东掖,建精舍,率领大众修念佛三昧。祥符7年,大师应邀到杭州,住持昭庆寺。又到苏州,在开元寺讲经。再返杭州,住持灵山寺。王钦若作杭州通判时,奏请朝廷,恢复天竺寺旧名,并赐大师号为慈云。大师曾将天台智者大师放生的故事讲给五钦若,钦若因此奏请朝廷批准,将西湖作放生池。大师先后依据经典,撰集诸忏法,圆融三观,以净土为归。又因知府马亮的请问,讲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此文收在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二要。)决疑门略述如下:
“佛法有二,一者小乘不了义去,二者大乘了义去。大乘中,复有了义不了义。今谈净土,唯是大乘了义中了义之法也。此教诠旨,圆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经云: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斯之谓也。是则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一念色心,罗列遍周于法界。并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尘亦尔。故能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成无胜劣。我心既然,生佛休等。此则回神亿刹,实生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乎刹那际内。信此圆谈,则事无不达。昧斯至理,则触类皆迷。故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但直决疑情,令知净土百宝庄严,九品因果,并在众生介尔心中,理性具足,方得往生事用,随愿自然。免使常流,执此非彼。”参考译文如下:
“佛法有二,一是小乘不了义法,二是大乘了义法。大乘中,又分了义与不了义。现在我们说净土,这是大乘了义法中的了义去。其教义圆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佛经说: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正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说,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一念色心,罗列遍周于法界。都是天然本真所具有,并非因缘起而新成。一念既是这样,一尘也是这样。所以才能每一尘中具一切国土,每一心中含一切心。每一个心尘都这样相互周含,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现不是隐显,一切圆成没有优劣。我心既是这样,众生与佛体也是这样。这就是说,往生十万亿刹之外,实际是仍在自己心中。托胎于九品莲华,又岂能逃出刹那之际。相信这个圆顿之理,则一切事无不明白。迷昧这个道理,则一切事都迷。因此才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因此才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天我们只解决疑情,让人知道净土百宝庄严,九品因果,都在众生一个心中。因为理性具足,方能使往生事用,随愿自然而得。免使常流,执此非彼。”行愿门因文章长就不载录了,请读者自阅《净土十要》一书。
另外,大师还在《论往生坐禅观法》中说:“欲修往生观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易观想故,表正向敌。跏趺端坐,顶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观门,经论甚多,初心凡夫,哪能遍习。今从要义,略示二种。于二种中,仍逐所宜,不必并用。其有于余观想熟者,任便。但得不离净土法门,皆应修习。所言二种,一者扶普观意。坐已,自想即时所修,计功合生极乐世界。当便起心,生于彼想。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华合想,作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要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二者,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想念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相性,所有皆空。一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即空即假即中,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
参考译文如下:
“要修往生观,当于一处,绳床西向,为得是容易观想,表达正向。要跏趺端坐,头顶脊梁相对,不挺不曲。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而所修观门,经论中很多。初心凡夫,哪能遍习。今从简要容易入手,略示二种。在这二种中,仍然只挑选一种,不必并用。至于其他观想已经成熟的人,就听任自便了。只要属于净土法门,就应修习。所说的二种如下:一是扶普观意。坐好后,自想以往所修,计算功德合生极乐世界。即时起心,想自己已生彼国。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华合想,作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凡听闻的,都要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过长时间后起座。这是第一种观法。第二种是直接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心系念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难以详说。白毫相光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不动。同时应作如下观想,想念所见,若成若未成,都是想因缘,没有实性相,所见皆空。就如镜中面相,又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即空即假即中,不是一不是异,不是纵不是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就能成就念佛三昧。”
宋仁宗天圣年间,讲《维摩经》之后,与大众告别,将讲经重任交付弟子祖绍。作谢缘诗,表示将要西归。第二年,即道明元年10月8日,大师有病,拒却医药,仍为大家略说法要。让人请弥陀像,弟子将观音像请来。大师炷香礼拜祝告说:“我观观世音,前际不来,后际不去。十方诸佛,同住实际。愿受我一炷香,诸佛证明,往生安养。”有弟子叩问大师往生在哪个净土?大师回答是常寂光土。到晚上坐脱,享年69岁。有人见一颗大星从天上陨落在灵鹫峰,经光明亮。
义怀
宋朝义怀法师,俗姓际,是永嘉乐清人。他游走到京师,投景德寺当行童。天圣年间,经过考试经文,受戒得度。在遍参诸方善知识后,就依明觉禅师,住于翠峰寺。偶然因为挑水折断了扁担,忽然大悟。作偈语呈于明觉禅师,得到禅师印可。此后,法师五坐道场,从铁佛寺到天衣寺,度化引导众生特别多。法师既明了法原,仍密修净土。曾对初学者设问:“如果说舍秽土取净土,厌娑婆欣极乐,此取舍之情是凡夫妄想。如果说无净土,又违背佛语。到底应该怎么办?”又自己回答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晚年,法师因病居于池阳松山庵。弟子智才,住在临平佛日寺,将法师迎归侍奉。刚到苏州,法师就催促快走。到寺后,告别众人而逝,享年72岁。
本如
宋朝本如法师,是明州句章人。他少年时依止法智法师,善长诗词文章。一次,他向师父请问化典经义,师父说:“在这儿作3年知事,再告诉你。”3年后,又去请问。法智法师厉声大喝,又高叫:“本如。”他豁然有所开悟,写颂偈呈上,得到师父首肯。祥符4年,他住持东山承天寺,大兴佛道,经历30多年。开讲《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等经,及天台教观,多至六七遍。曾集会百名僧人,修法华长忏一年,几次见到瑞应。宝历2年,皇帝赐号神照法师。与丞相章得象诸位贤人,共结白莲社。宋仁宗敬重法师的道德,赐名白莲寺。皇佑3年5月18日,得微疾,升堂说法后,与众人告别,随即逝世,享年70岁。当时江面上渔人,见云端中有僧人向西而去,时值盛暑天气,而异香非常。第二年,门人弟子用钥匙打开塔门,见法师体貌如生,有大莲华生于塔前。
仁岳
宋朝仁岳法师,字潜夫,俗姓姜,是霅(zha音炸)川人。他在听闻法智法师在南湖讲法之后,便跟随学习。久后,豁然有所开悟。又与10位同志,修请观音三昧,宴坐静宝,恍然有如大梦初醒。后来,他在杭州各寺院历任住持,大宏法化。年老后还乡,住持祥符寺,朝廷赐号净觉。晚年,专修净业,然三指供佛,持律特别精严。治平元年3月24日,他对门人说:“我明天午刻当走。”到第二天,他留下偈语,安坐而逝。法师曾手著《弥陀经疏》二卷,又作《指归记》二卷以为经文注释。30年后,寺中僧众梦见法师说应该迁塔。开龛以后,见色身不坏,舍利盈满,便举行礼仪而葬。
处谦
宋朝处谦法师,俗姓漓,是永嘉人。母亲梦见瑞云入怀,妊娠3年,才生下了他。他在常宁寺依能契师出家,并于祥符初年受戒得度。随即到天竺寺修学,深得慈云大师器重。后来,他拜谒神照如法师,深明佛法的圆顿之意。此后不久,就任寺院首座。接着,又回归常宁寺作住持。法师先后经历慈云、妙果、赤诚、慧林、净住、南屏、天竺,十坐道场。40年时间,讲经不倦,登门求学的达3000人,朝廷赐号神悟。熙宁8年4月15日早起,法师沐浴更衣,集合大众诵《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不一会儿,升座,称赞净土功德。又告诉大家说:“我得无生于日用之间,已很久了,今天以无生而生净土。”于是静静地往生了。
慧才
-宋朝慧才法师,俗姓王,是永嘉乐清人。他在祥符初年得度,13岁受具足戒,便到四明修学。恨自己昏钝愚笨,常持《大悲咒》。忽然梦见一位梵僧,身高几丈,脱下袈裟披在他身上。第二天听讲时,他豁然开悟,前后所听闻的佛法,一下子全部洞彻明了。后来他拜谒慈云大师,勤谨服侍,日夜如常。治平初年,法师住于慧宝阁,朝廷赐号广慈。不久,退居雷锋塔下。常常翘足诵《大悲咒》108遍,以为日课,又翘足一昼夜,诵弥陀佛号。一夜,他梦见自己来到宝阁宫殿。耳听得有人告诉说:“净土中品,是你的生地。”元丰元年春,法师在雷锋塔下为道俗弟子千人授大戒。刚一开始。就感应观音菩萨像顶放光,光明所照,使灯炬日光,都失去光色。净慈寺守一禅师专门为此作《戒光记》一文。元丰6年5月21日,法师更衣就座,书偈赞佛后说:“我决要生净土。”随即静静而往,享年86岁。
灵照
宋朝灵照法师,俗姓卢,兰溪人,在宝慧寺出家。不到一个月,就通晓《法华》、《光明》两部经典。几年后,到钱塘,从香岩湛师修学天台教观。又到吴兴,往依净觉岳师。从此对天台宗的来龙去脉,无不通晓。元丰年间,住持吴山解空寺,又迁居景德寺。照宁年间,迁居华亭超果寺。前后几年时间,不论在哪个地方,每年开春,必定要开净业社。入社的人,共达2万多,许多人都得到瑞相感应。法师曾在梦中见西方三圣,跪而问道:“我灵照一生诵大乘经,期盼生于安养,能满愿吗?”观音菩萨指手说:“净土不远,有愿就生。”又有一次,法师诵经到深夜,忽然梦见普贤菩萨现身。于是发心造普贤像,诵经一万部,庄严净业。元佑5年冬,法师因病卧床,对侍者说:“我往生安养之期已到。”随即面西,趺坐而化。荼毗时,异香袭人,舍利四下流迸。
思义
宋朝思义法师,字和甫,俗姓凌,是湖州武康人。出家后考试《法华》,他以第一得度。依从明智韶法师修学,悟解过人。在修习四三昧行时,脖子上生了一个肉瘤,夜间梦见功德天送他一个桃吃,从此病就好了。熙宁4年,朝廷赐紫衣袈裟,赐号净慧。丞相苏颂作杭州大帅时,请法师居天竺寺,大兴佛法。无佑3年2月18日半夜,法师忽然趺坐,告别众人而逝。众人诵念助行,久久之后,忽然苏醒过来说:“刚才跟着观音大士正走着,见金色人,长身垂臂,对我说:报缘还没尽,7天后当来迎接。”到25日,法师又趺坐而化。埋龛那天,有红云垂布而下,就如引导之状,向西而没。
宗赜
宋朝宗赜(ze音责)法师,襄阳人,父亲早亡。随母亲陈氏,就养于舅舅家。他从小学习儒业,博通世间学问。29岁时,礼拜真州长芦秀禅师出家,从此深明禅宗精要。元佑年间,法师住在长芦寺。将母亲接到方丈室东居住,劝母亲剃染,持念阿弥陀佛,前后7年时间。母亲临终无疾,念佛而逝。法师深感报答母亲之心已尽。于是依照庐山慧远大师的法度,建莲华胜会,普劝僧俗弟子,修习西方妙观。其次专持名号,回向西方,发愿期望往生净土。法师手持唱导文如下: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原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刹。此不可得而致诘也。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秽两土。然大圣之意,岂直以娑婆国土,丘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以是为可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以是为可欣。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
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挠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偏生疑谤。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诚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髦,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大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实为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迷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界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教,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尘刹土。周旋五趣,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昧。
洒定水于三千,引众生于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圆满。然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盖解脱之要门,乃修行之捷径。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凡以度人,先须自度故也。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窃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顺水,更加橹棹之功,十万之遥,可不劳而至也。”参考译文如下:
“以念佛为有念,以往生为有生,这是常见的错失。以不念佛、什么都不想为无念,以不往生为无生的,这是邪见的迷惑。念佛就是无念,往生就是无生,这是如来第一义谛。所以说,实际理体,本来不受一尘,自然就是上无诸佛可念、下无净土可生。而佛事门中,若论具体修行,要不舍一法,故而有念佛三昧,还原要术,广开往生之门。所以我们终日念佛,并不违背无念。炽然往生,并不违背无生。因此才能凡夫圣人各住其位,而感应道交。东土西方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土。这个道理难以用语言说清,也无须怀疑。经文中说: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佛如来世尊,尽管分出挫折、摄受两道门,示现清净、污秽两种国土。然而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真实心意,岂不正是:以娑婆国土,丘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等山,秽恶充满,这是可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天,宝楼耸立,华开四色,这是可欣。为什么呢?因为初心入道,忍力未纯,必须依托清净因缘,方能增上。
因为娑婆国土,释迦已入灭,弥勒未下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二大士,只能仰闻嘉名。极乐世界,象大士这样的诸上善人,却是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相出现,恼乱修行人。极乐世界,在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扰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都说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可见修行环境,没有比过西方的。浅信之人,偏偏爱生疑谤。我也曾经讨论过这个道理。我们这个世界的人,没有不讨厌闹市的喧烦,喜欢寺院的清净。故而对于真正的舍家出家人,无不诚心赞叹。然而娑婆之苦,又何止闹市的喧烦;极乐之美,又何止寺院的清净。知出家之妙而不愿往生,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一。不远万里,辛勤求教于善知识,为的是发明大事,了断生死。可是明知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宏深,只要一闻圆音,无不彻悟大道。愿意参拜善知识,而不欲见佛,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二。丛林寺院大道场,僧俗弟子都乐于前往,小庙则不愿依附。极乐世界,一生补处菩萨特别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既然愿意亲近丛林,却又不慕清净海众,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三。我们这个世界,人寿不过百岁。而且小时候傻,老了糊涂,疾病相连,昏沉睡眠,常占据大半光阴。在这里,菩萨犹有隔阴之昏,罗汉尚有出胎之昧。一生修行功夫,不过尺璧寸阴,还要十丧其九。未登不退转地的修行人,真是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入莲胞,再无死苦,修行相续无间,直至获大菩提。所以才叫做阿惟越致,决定成佛。喜爱流转娑婆短促的光景,而不欣向净土的长年永寿,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四,至于居不退之位,证无生之果,在欲界而无欲,居尘刹而无尘,兴无缘之慈,运同体之悲,回入娑婆,示现众相,广度众生,这是自然而然的事。那些浅闻小慧之人,与少善相应,便以为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斥净土,耽搁迷恋娑婆,虽路经宝地,却掩目空归,依然流浪于生死,与牛马并肩,与泥犁(地狱)隔壁,不知自已是什么人,敢与大权菩萨相比拟。这是我不能理解的迷惑之五。因此经文才说: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不信诸佛诚实之言,不愿往生西方净土,不是迷惑是什么。
如果信佛言而生净土,自然三界不能拘留,劫波不能加害,永谢人间八苦,再无天上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教,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之后,一切迷惑全消,时时法味为食,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尘刹土。周旋于五趣,普度众生。不动一心,遍行三昧,洒定水于大千,引众生出火宅。从此自利利他,全部圆满。可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解脱的要门,修行的捷径。所以了义大乘佛学,无不指归净土。前代贤人,后来圣人,自他皆愿往生。这是因为凡度人之人都必须先自度的缘故。佛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
所以今天我们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期盼莲池胜会,金地法明,互相资助依靠,都满此愿。行船遇顺水,再加上摇橹之力,遥遥十万亿程土,不费力就能到达。”一天夜里,法师梦见一位戴乌巾、穿白衣、风貌清美、约30岁的年青人,向法师作揖说:“愿入莲华会,请您写上我的名字。”法师便取出名录,问他“何名?”,他回答“普慧”。写好后年青人又说:“家兄也请您写上名字。”问:“你兄长何名?”他回答说“普贤”后,便隐身而去。法师梦醒后,和诸位大德讨论说:“《华严经离世间品》,有普贤、普慧二位菩萨,助佛弘法。我们今天建莲华胜会,共期往生,感应这二位大士暗中赞助。”于是将二位大士之名写在胜会名录之道,远近之人听闻后,都来入会。
元净
宋朝元净法师,字无象。俗姓徐,是杭州于潜人。他10岁出家,稍大点后,就依止慈云大师修学。大师没后,又依止明智法师。听闻讲解止观法门,领悟第一义谛。应太守吕臻的请求,住于大悲阁,被朝廷赐号辩才。后来迁居住持上天竺寺,不久又退隐于南山龙井寺。当时贤才苏轼、赵汴等人,都十分钦佩他的道德,多次在诗中赞叹。后来他回到灵山慈云,讲经说法,昼夜不停。法师自己常修净土,从不间断。焚指供佛,左手三指,右手二指。曾经祈祷观音大士放光,光明随即出现。一天,法师与僧人熙仲一块吃饭,熙仲师看见法师眉间有个光点如萤火,法师自己用手一摸,得到几颗舍利。后来法师常常自己在睡卧的地方得到舍利。临终前,法师入方圆庵宴坐,谢绝宾客,停止饮食,对僧人道潜师说:“我净业已成,7日无障,必遂我愿。”7天后,法师出关写下偈语,右胁而华,享年81岁。那天是元佑6年9月30日。
从雅
宋朝从雅法师,是钱塘人。他开始时跟随海日辩法师,修习天台止观法门。后来进入南山天王院,诵《法华经》5藏(5048卷为一藏),《金刚般若经》4藏,《弥陀经》10藏,礼舍利塔千遍,礼释迦佛30万拜,礼弥陀佛100万拜,诵佛号5000万声,一字一拜,礼《法华经》3部。如此心心向往净土,一生坐不背西。大德居士杨杰,手著《安乐国赞》30首,赠送法师。为了发起众人对净土的信心,法师于净住寺绘九品三辈图,并将杨杰的诗刻于石碑。有人向朝廷奏报法师的道行,皇帝特赐号法宝。一天,法师面西趺坐,无病而逝。当时天乐鸣空,室有异香。
可久(以及勋公、徐道姑、孙十二郎)
宋朝可久法师,不知是哪里人,住在明州。一生诵《法华经》,愿生净土,人称久法华。元佑8年,他81岁,坐化3天后回还,对人说:“我游净土,见殊胜美妙的境界,与《十六观经》所说的一样。”又说,“我们这个世界修净业的;西方七宝池中莲华台上都已标名。有一紫金色莲华台上,标着大宋成都府广教院勋公,他已往生在华台上了。又有一金台上标名:明州孙十二郎当生其中。还有一金台上标名,久法华台。另有一银台上标名,明州徐道姑台。”说完,法师又坐化了。5年后,徐道姑往生,异香满室。12年后,孙十二郎往生,天乐盈空。有人写下这样的评语:尘世间之名,使劲儿求也未必能得到,即便得到。也不过是梦幻而已,怎能和标名在莲华台上相比呢!
此篇译文参照了《龙舒净土文》
择瑛
宋朝择瑛法师,俗姓俞,是严州桐江人。他出家于杭州寿宁寺。熙宁年间,法师参拜神悟法师,对止观法门深有悟入。又阅读《十二门金[针-十+卑]》,连续几个月不睡卧。当时一位姓鲁的施主,专门建一座寺院迎请法师,法师也从此大宏佛道,广行法布施。后来,法师遨游于杭禾苏湖之间,曾作《往生净土十愿文》如下:“愿我永离三恶道,愿我速断贪瞋痴,愿我常闻佛法僧,愿我勤修戒定慧,愿我恒随诸佛学,愿我不退菩提心,愿我速成见阿弥陀,愿我决定生安养,愿我分身遍尘刹,愿我广度诸众生。”元符2年春,法师在杭州祥符寺示现疾病,不几时便奋力靠桌向西,诵《阿弥陀经》,诵完而逝。
宗本
宋朝宗本法师,字无哲,俗姓管,是常州无锡人。他出家后,参谒天衣怀禅师,念佛有所省悟,后来便住在杭州净慈寺。有一年大旱,湖水、井水都枯竭了,而寺院西角忽然涌出甘泉,还得到一条金鳗鱼,于是开挖成井,寺中1000多名僧人,赖以安居。一户姓张的人家,女儿死了,母亲梦见她变成了蛇。梦醒后,在她的棺下发现一条蛇。就带着蛇拜求禅师,禅师为之说法,不一刻,就有一只黑蝉飞翔在棺上,而蛇却消失了。母亲祝告说:“你若是我的女儿,就飞入笼中,我们再去净慈寺。”黑蝉果然飞入笼中,禅师也再次为她说法。这夜,女儿托梦说:“两次恶报都已解脱了。”母亲问道:“生死轮回,本是真有,如何能免除?”
女儿回答说:“六道、四生,就如井上的辘轳,没有一人能免除,唯有修习出世间法,可以解脱。您去请问净慈法主吧。”禅师显隐度化的事迹,大多与此相类似。后来禅师奉诏入住东京慧林寺,在与皇帝的问答中,使皇帝十分满意,赐号圆照禅师。平时,禅师密修净业。当时有个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殿堂殊胜妙丽,净土中人告诉他:“等净慈本禅师来入住。”又有资福寺曦公专程到慧林寺,向禅师礼足,并布施金银而去。人问为什么?他说:“我在定中见金莲华,有人告我此华专符慧林本公。周围还有无数的莲华,说是专等禅师所度化的众生。也有枯萎的,说是修习退惰的缘故。”禅师晚年住在苏州灵岸寺。元符年间,禅师即将示现入寂,沐浴之后卧床。弟子们环绕,请留下偈语。禅师看了他们很久说:“痴人,我平时尚且懒得作偈,今天留什么偈语。平日也是要卧便卧,今天又何必非要坐着。”于是要笔写后事,交给守荣,扔笔而逝,就像一个熟睡的人。
有严
宋朝有严法师,俗姓胡,是台州临海人。6岁时,他依止灵鹫法师,14岁受具足戒。此后到东山,随神照禅师学一心三观,修法华三昧。不久,法师便住持赤城寺。绍圣年间,他隐居故山东峰,在楂木旁边建庐而居,因此自号楂庵。法师严护戒律,除一钵之外,不贮畜一分一寸。所修三昧,每每显现瑞应。法师又专事净业,他的论述,多激励劝导往生。如:“或问:生欲天者,十善为因。生色天者,禅定为因。生净土者,必须修无生妙观,乃可得耳。今之学者,都懵(meng音蒙,无知)教旨,谓生天难而生净土易,又孰信乎?答曰:法无难易,难易在人。难者疑情,咫尺万里。易者信心,万里咫尺。所云修无生妙观得生者,此乃上品往生之一门耳。然不可辟一门,而塞多门。
《安乐集》云,生净土者,有二种。一有相心,谓著相欣乐。二无相心,谓理观相应。若今之世,中下钝根,愚迷障重,待理观相应方生者,或少矣。原夫佛慈接物,方便多门,有定散之善焉,有佛法之力焉,有事福,而假愿力回向焉,有垂终剧怖,而赖求救焉,如果等类,百千万数,但藉(jie音借;凭借)其一,必得往生。定善者,修心妙观,首楞严定,是也。散善者,如无量寿经十念念佛,亦得往生,是也。佛力者,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众生承佛愿力,即得往生。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其自力,轮王之力也。法力者,如佛告莲华明王菩萨,令诵灌顶神咒,加持沙土,散亡者尸,或亡者墓。
彼之亡者,或堕地狱、饿鬼、畜生中,承是真言,生极乐国,是也。事福假回向者,慈心不杀,具诸戒善,受持秘咒,读诵大乘,种种福善,回向庄严,成净土因,得生极乐,是也。垂终求救世主者,临命终时,火车相现,称佛力故,猛火化为清凉风。如僧雄俊,及张钟馗,一称佛号,俱生净土,是也。是故经云,诸小行菩萨,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曰易往,子曰难生。乍(zha音诈,才)可顺教而谈易往,开人解脱之门。不须执迷而说难生,塞彼菩提之路。”参考译文如下:
“有人问道:能生在欲界天的,是因为修行十善。能生在色界天的,是因为修行禅定。能往生净土的,必须修行无生妙观,才能达到目的。现今学佛之人,都不懂这个教理真谛,说什么生天难而生净土容易,怎能让人信服。我的回答是:法无难易之分,难与不难是因人而异的。难的人是因为疑情,使咫尺变为万里。不难的人在于信心,使万里顿成咫尺。你所说的修无生妙观得以往生,这是上品往生的法门之一。但是不应该打开一门而堵塞多门。《安乐集》说:往生净土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相心,也就是著净土之相,欣乐往生。二是无相心,也就是理与观相应。在现今时代,多是中下钝根之人,愚迷障重。若要修到理相应再往生,那就太少了。
本来佛陀慈悲接济众生,方便之门很多。有定善与散善,有佛力与法力,有修福而凭借愿力回向,有临终惧怕而赖佛得救。这样的方便法门,有百千万种。只要凭借其中一种,必能往生。所谓定善,就是修心妙观,首楞严大定。所谓散善,如《无量寿经》中说的,十念念佛,亦得往生。所谓佛力,就是缘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众生承佛愿力,即得往生。比如平常凡夫,跟随转轮圣王,一日一夜,行遍四天下,这不是他的自力,是轮王之力。所谓法力者,就如佛告诉莲华明王菩萨,让众生诵灌顶神咒,加持沙土,散亡者的尸骨、坟墓。假如这些亡者,已经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之中,秉承神咒真言之力,往生极乐国中。所谓修福回向,就是慈心不杀,具诸戒善,受持秘咒,读诵大乘经典,以种种福善,回向庄严,成净土之因,得以往生极乐。所谓临终求救,就是临命终时,假如地狱火车相现,以称念阿弥陀佛之力,使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如僧人雄俊,及张钟馗等,一称佛号,都生净土。正因为这样,经中才说:诸小行菩萨,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说净土易往,你却说极乐难生。我们应该顺佛教导而说易往,为人开解脱之门。不应该执著迷情而说难生,堵塞众生趣入菩提的大道。”
建中靖国元年6月的一天,有天神从空中降下说:“法师净业成啦。”接着,法师又见七宝池中大莲华,上有天乐围绕,便作了一首《自饯诗》出示众人。7天后,法师跏趺而化。
妙生
宋朝妙生法师,是会稽人。他习律学,勤修净土之业。与大通本禅师,同居于潮山象坞,同修共证。一天傍晚,会集门徒诵《弥陀经》,他在床上端坐,焚香合掌,嗒然而化。
昙异
宋朝昙异法师,俗姓杜,是余姚人。他于皇佑年间得度,在天竺寺明智法师座下习天台教观。后来他成为雷峰广慈的入室弟子,孜孜不倦,修习大道,20年不退转。学成之后回归故里,于故山开讲大法,专修净业。诵《法华经》5000部,〈普贤〉、〈弥陀〉各万卷。崇宁年秋,法师示疾。集合大众告别说:“我往生净土的时候到了,当乘金台,随佛西去。”随后,法师澡身端坐,结印而逝。焚化后,舌根处的舍利,如珠串相连。
善本
宋朝善本禅师,俗姓董,是开封人。当初他母亲无子,在佛前祈祷后生下了禅师。长大后,是考试〈华严经〉合格,方才受戒得度。是圆照本禅师的弟子,人们都称他是小本禅师。后来禅师奉朝廷诏请住持上都法云寺,皇帝赐号大通。最后,禅师归于杭州象坞寺,杜闭山门,停扫路径,专修净业。有位僧人在定中,见方丈室有弥陀佛示金色身。大观3年12月甲子日,禅师弯屈三指,告诉门说:“还有最后3天。”到那一天,禅师趺坐面西而化。
宗坦
宋朝宗坦法师,俗姓申,是潞州黎城人。他16岁落发受具足戒,少年时就通晓义学,成人后又遍访名师,50多年来,名声传遍了佛经讲坛。晚年,他在唐、邓、汝、颖之间,讲净土〈观经〉,劝人念佛,求生安养。听经者如云而至,且都皈持净业。后来在唐州青台镇,法师发誓求生安养,从此持名、观想,未尝暂时忘失。政和4年4月27日,法师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对他说:“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醒来后法师告诉了众人,第二天,讲经、唱佛不停。到5月4日后半夜,法师自知时至,鸣钟集合僧众,对他们说:“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殊胜因缘,岂能错过。愿大家齐来念佛,助我往生。”又说:“享年六十七,四大分离处,净土礼弥陀,永超三界苦。”说完,端坐而化。满室雷鸣,白云覆地,从西而来,三天后才消歇。
中立
宋朝中立法师,俗姓陈,是明州鄞县人。他9岁在甬东栖心寺出家,受持诸经,过目不忘。治平年间,经过经文考试,受戒得度。他起初依止广智法师学教观,等到神智法师继任南湖住,持后,他便迁居于南湖。当时神智法师座下弟子有200人,中立法师最为杰出。神智法师退位后,中立法师便继任住持,常常以净土诱导众生,让他的徒弟介然建十六观堂,接待、容纳修净行人。不久,法师谢任,不作住持。没多长时间,法师重兴宝云寺,又退居白云庵,每日宣讲止观法门,著述很多。后来在众人的坚请下,法师重新住持南湖,升座说法,广开无尽法门。法师一生,诵〈净名〉(即〈维摩俗经〉)、〈光明经〉几十过,诵〈法华经〉超过万部。凡为人祈祷禳灾,都很灵验。政和5年4月辛亥日傍晚,他忽然对门人法维说:“闻到异香了吗?”随即集合大众,含笑说道:“我往生之期到了,”便面西坐逝。
元照
宋朝元照律师,字湛然,俗姓唐,是余杭人。起初,他依止东藏慧鉴律师,专学毗尼。接着,他随从神悟谦师,讲习天台教观,谦虚好学,勉励自己,以究明〈法华〉为本务。后来,他又依从广慈才法师,受菩萨戒,戒光发现,于是深入研究南山律宗。每日杖锡持钵,乞食于城乡。晚年,他住持灵芝寺30年,传戒度僧近60会,坚意净业。常常说:“生时弘扬律范,死后归于安养,这是我平生唯一得到的不二法门:”律师曾编集〈净业礼忏仪〉,自作序文如下:“元照自下坛来,便知学律。但禀性庸薄,为行不肖。后遇天台神悟法师,苦口提诲,始知改迹。深求祖教,博究佛乘。于是发大誓愿,常生娑婆五浊恶世,作大导师,提诱群生,令入佛道。”
复见高僧传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华中受乐,何如三途极苦处救众生也。由是坚持所见,历涉岁年,于净土门,略无皈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后遭重病,色力痿(wei音尾, 一种身体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羸(lei音雷,瘦弱),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向病差,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志虽洪大,力未堪任。仍览天台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还要须常不离佛。又引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父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余年,未尝暂舍。研详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群疑,愈加深信。
复见善导和尚专杂二修。若专修者,百即百生。若杂修者,万千一二。心识散乱,观行难成。一志专持四字名号。几生逃逝,今始知皈。仍以所修,展转化导。尽未来际,洪赞何穷。方便多门,以信得入。如大势至,以念佛心,获悟圆通,入三摩他。复自思念,以前所造无量罪业,不信净土,谤法毁人,业因既成,苦果必就。内怀惭耻,晓夕兢(jing音京,战战兢兢)惶(huang音皇,恐惧、惊慌)。于是躬对圣前,吐露肝胆,五体投地,苦行忏悔。仍发大愿,普摄众生,同修念佛,尽生净土。欲常修习,须立轨仪,故集诸文,布成此法。从始至末,第列十门。并准圣言,咸遵古式。事从简要,法在精专。后贤披览,知我志焉。”参考译文如下:
“我元照自从戒坛下来,就知道学戒律。只是天性平庸浅薄,行为多有不肖。后来遇到天台神悟法师,苦口婆心提携教诲,方才知道改正。从此深入探求祖师言教,广泛研究我佛大乘。于是发大誓愿,愿生生世世常住娑婆五浊恶世,作大导师,提携诱导众生,令入佛道。又见《高僧传》中慧布法师说:西方虽然清净,但也非我所愿。假如十二劫中在莲华中受乐,还不如在三途极苦之中救度众生。因此更加坚持已见,经历多年,于净土法门,没有丝毫归向。见到修净业的,还心生轻视、诽谤。后来遭遇重病,色力萎缩,身体瘦弱,神识迷迷茫茫,不知将归宿到什么地方。病略好些后,顿觉以前之错,伤感悲泣,深深自责。
学佛以来,自己志愿虽然宏大,但自知力不能胜任。接着我又读《天台十疑论》,智者大师说:初发心菩萨,还没有修得无生法忍地位,就必须常不离佛。他老人家又引用《智度论》说:具缚凡夫,如果有大悲心,愿生生世世在恶世救苦众生,这种做法毫无是处。比如婴儿,还不能离开父母。又如小鸟,只能在枝头传飞。从此以后,我尽弃平生所学,专修净土法门。20多年来,未曾暂时舍离。
在详细研究教理,阅读古今祖训之后,我所有的疑惑全消,愈加深信净土。又见善导和尚的专杂二修之说:如果专修,百修百人去。如果杂修,千万人中难得一二个往生。心识散乱,观想修行难成,应该一心一意专持四字名号。多生累劫逃离弥陀慈父,我今天才知道归向净土。愿以所修所证,展转化导众生。尽未来际,弘扬赞叹净土,难以穷尽。修行方便有多门,但都是以信得入。如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获悟圆通,入三摩地。我又自心思念,以前所造下的无量罪业,不信净土,谤法毁人,业因既已成立,苦果终究必报。因此心怀惭愧羞耻,从早到晚,战战兢兢,恐惧惊慌。于是身到佛前,吐露肝胆,五体投地,痛苦忏悔。重发大愿,愿普摄众生,同修念佛,使大家都能生净土。若欲时常修习,必须立下仪轨,故而会集诸文,布成此法。从始至终,共列十门。文章依照圣言为准,仪式遵照古法。修法在于简要、精专。后来贤德读览,就可知我志愿。”
律师又撰写了《十六观经疏》、《小弥陀经义疏》等书共几百卷。政和6年秋天,法师让弟子诵《观经》及《普贤行愿品》,趺坐而化。西湖的渔民,都闻空中天乐声声。
法宗
宋朝法宗法师,俗姓颜,是钱塘人,他10岁出家,依止广慈才法师,专门研习天台教观。19岁时,跟随广慧初法师,服侍勤修10年。此后又归侍广慈才法师,学止观,修大悲三昧,连续9年。凡有祈祷,都能获得灵验感应。曾经在修习天竺光明忏期内,到第5天,于禅观中,忽然睹见慈云忏主遵式大师,两旁还有侍僧几十人。他作礼问道:“已逝世的那些同修,都往生净土没有?”慈云大师回答说:“元照已得往生,择瑛依然愿在恶世中弘扬佛法。你要勤修,以成就本愿。”法师回过神来之后,即建净土道场,刻西方三圣像,燃五指供佛。每月都要会集48人,同修净业。当世名臣贤人,很多都参与法会。政和7年春天,得微疾,梦见弥陀圣众,授手接引。3天后,他沐浴更衣漱口,静静地往生了。
了然(以及与咸、有空)
宋朝了然法师,俗姓薛,是临海人。他母亲忧愁不生儿子,入寺院祈祷,回家后梦见一位僧人授以莲华,让她吃,说:“你生了儿子,他必定出家。”不长时间,她果然生了儿子。稍大点儿,就让他出家。16岁,受具足戒,在安国惠法师座下,学天台教观,慧解忽然发现。梦见自己泛游大海,见观世音菩萨,坐在山上竹林间,菩萨为他说百偈颂赞。醒来后,只记得一半,但从此辩才顿发。后来,他住在白莲寺,讲演天台教观,20多年,每天只日中一食,常常夜坐到天明。一天晚上,他梦见二龙游戏空中,其中之一化为神人,从空中落下,从衣袖中拿出一个简贴给他看,说:“法师7日后当行。”醒来后,他击鼓集合大家说法,嘱咐后事。最后写下几个大字:“因念佛力,得生极乐。凡汝诸人,可不自勉!”随即沐浴更衣,与大众同声诵〈阿弥陀经〉,诵至“西方世界”时,迅速化去。大众闻天乐盈空,祥光照亮天际。他的弟子与感、有空二人,也修净业,都念佛坐著往生。
智仙
宋朝智仙法师,俗姓李,是仙居人。他从小就不乐于世俗。出家后,游学到天台,在首座明义法师座下,得三观要旨。还乡后,依从白莲惠师,听讲止观,心中大有发明,竟然从此能代师讲经。然而法师平时系念,唯在净土。有人问:“法华三昧,一土一切土,一身一切身,一佛一切佛,为何不依照止观法门修法华三昧,却沾沾于往生西方?”他回答道:“荆溪云:分别功德品中,直观此土,具足四土(即常寂光、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四种佛土),故此佛身,即三佛身(即法身、报身、化身)。此大众,即一切众。只因迷惑未断,故须修同居净土。”问的人又说:“同居净土很多,何必非生于极乐同居净土?”他回答道:“这是因为教说多,宿缘厚,令专注,又阿弥陀佛愿摄受的缘故。”法师住在白莲寺,讲经13年,西向礼念,未尝有少时废止。一天,法师微觉有疾,就告别寺外诸位护法居士。还寺后,移床西向,设弥陀佛像。请观堂诸位修行人诵〈弥陀经〉,没诵完即坐化。比邻的能仁寺僧人,都闻念佛声响彻天际,仙乐盈耳。黎明后,方知法师归西。
智深
宋朝智深法师,俗姓沈,是嘉禾人。起初,他依止海月辩法师,学天台教观。学成之后,就归住嘉禾崇福西寺,建立光明期忏会,20年如一日。他的修行事迹被朝廷知道后,皇帝赐号慈行。平日,法师专志净土,劝人称佛号,凡听从教导的人,往往得到明显灵验,政和5年6月,法师示疾。有客人来,谈论一如往常。客人刚出门,他已坐化。人们共见紫色祥云向西而没。荼毗那天,异香袭人。荼毗后,舍利无数。
思照
宋朝思照法师,俗姓阳,是钱塘人。14岁时,他就跟随净住寺从雅法师,在南屏听讲《法华》、《方等》经典。后到东掖,参访神悟法师,大有悟入。刺血书《法华经》,一字一拜,共10过。诵《十六观经》5藏,《弥陀经》10藏,《法华经》1000部。礼拜《华严》、《梵网》、净土七经等,总计270卷。专修念佛三昧,筑小庵起名德云,刻西方三圣像。每夜四更天就起身唱念佛号,那些懈怠的比丘,闻声之时,既恐惧又惭愧。在每月23日,他都要率领道、俗众人系念三圣,道场之中常达千人,如此30年不变。一天,法师对弟子说:“我夜里梦见丈六金身佛像,这是往生之兆。”从此每日请七位僧人助念,到第7天晚上,他一下子坐起,合掌高声唱佛,趺坐结印而化。这时是宣和元年春天。荼毗后,牙齿明莹,犹如玉石一样。
若愚(以及则章)
宋朝若愚法师,俗姓马,是海盐人。他师从辩才法师习天台教观,在龙井住了许多年。后来在西湖仙潭,筑僧房,接待僧众,建无量寿佛阁,普劝僧俗念佛,来此道场的常达几百人。30年中,预见诸佛菩萨,临终时,伴有种种瑞应。有人向朝廷奏报法师道行,皇帝赐号法鉴。有僧人释则章,与法师为友,同修净业。则章法师没后,若愚法师梦见神人告说:“你的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三昧,已往生净土,正等你同去。”若愚法师于是沐浴更衣,让众人诵《观无量寿化经》,自己端坐默听。诵经结束,他忽然说:“净土已现前,我要去了,”随即写下偈语而逝。偈语如下:
“本自无家可得归,云边有路许谁知,
溪光摇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
“空里千花罗网,梦中七宝莲池,
踏得西归路稳,更无一点狐疑。”
这天在靖康元年9月,法师72岁。荼毗后,得舍利几百粒。
仲闵
宋朝仲闵法师,衢(qu音渠)州人,在祥符寺出家学佛。后来依止南文法师,以雄辩为人所称叹。政和初年还乡,居于浮石山,求学的的特别多。他尝说:“我座下不上500僧众,不讲大经。”故而一生只讲《光明经》、《观音经》。随缘入灭那天,法师集合大众升堂,自登师子座。刚跏趺坐好,忽见银台从西而来。法师说:“我生平解第一义,愿取金台,为何不能满愿。”说完,瞑目而化。
介然
宋朝介然法师,宁波鄞县人,在福泉山延寿寺出家修道。当时明智立法师居于南湖,他便前往学天台教观。元丰初年,法师开始专修净业。3年期满时,他对同修说:“念佛三昧是往生的要法。”于是燃3指供佛,发誓建十六观堂。中间供西方三圣像,四周环绕池水莲华。竣工那天,又燃3指以报佛恩。建炎4年正月7日,金兵到明州,寺中僧众都外出躲避,唯独法师不去。金兵入寺,诃斥说:“你不怕死吗?”法师说:“贫僧一生愿力,建起这个观堂,现在老了,不忍心舍弃而求活路。”金兵商议后对他说:“与我们一起到北地,当再建一座观堂,和这座一样。”随即强拉而去。后人以法师去日为他的忌日,尊称他为定慧尊者,并立像于观堂之侧。
齐玉
宋朝齐玉法师,俗姓莫,128页川人。他幼年出家,每日记背几千字经文。开始时参访祥符神智法师,后来依止慈辩法师,修习一心三观。出师后,他居于苕溪宝藏寺。每到年终,就大兴净业社。迁居横山,立丈六佛像,率领道俗修行。
一天中夜,他对众人说:“我辈未念佛时,作诸不善,其罪无量。犯一吉罗,尚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况犯篇聚重罪乎?唯有一心念佛,则念念中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庶得出离地狱,成就庄严。况父母生我,令我出家,唯望度脱,以报重恩。若破戒堕陷,何以为人,何以为子?”参考译文如下:
“我们未念佛时,造作诸多不善之业,其罪有无量。犯一吉罗小罪,尚且要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又何况重罪记录成篇累章。唯有一心念佛,则念念之间能灭80亿劫生死之罪。只有这样,才能出离地狱,成就庄严。再说父母生下我们,又让出家,唯一希望我们的只是度脱二字,这才是报父母重恩。若是破戒堕落三途,何以为人,何以为子。”
众人听说后,无不倾尽诚心忏悔,举身自扑拜佛,许多人磕破了头,哭出了声。宣和6年,法师迁居上竺,常常中夜顶像修道。有个僧人失礼犯规,他呵责说:“你这样无知,真与畜生一样。”接着自己忏悔说:“他虽然不好,我呵责他是畜生,玷污了三宝。”为此,对佛悔过整整3年。建炎元年秋天,他对首座修慧说:“床前现出多宝塔,这不是我的本愿。我愿见阿弥陀佛,请为我集会大众念佛。”首座就鸣钟,集合僧众百余人。法师抬头作礼说:“佛来了。”随即端坐合掌而化。
蕴齐
宋朝蕴齐法师,字清辩,俗姓周,是钱塘人。他在少年时就通过经文考试,受戒得度,在法明会贤师座下修习天台教观。一次得病后,百药无效,于是努力课诵观音圣号。梦中见一女人,用凿子划开他的胸膛,为他换了颗心,再以手抚摩。从此,不但疾病痊愈,往昔所读经论,无不通晓,下笔成章,全与佛旨相合。依次住持杭州各寺院作方丈,晚年归于常熟上方寺。建炎4年正月,他集合大众诵《弥陀经》,称佛号而化。荼毗后,获得了舍得,就在上方寺起塔供养。
道言
宋朝道言法师,会稽人,是灵芝元照律师的弟子。他专修净业,临终前几天,见二位神人高有一丈多,说“法师为何不系念弥陀名号?”于是法师大集僧俗,称念佛名号三昼夜,将近结束,法师升座说法,为众生忏悔。天晓时,就座而化。
元肇
宋朝元肇法师,俗姓陆,明州人。他早年间修习律宗,阅《大藏经》,诵《莲经》一万部。又刺血书《莲经》一部、律宗诸疏三部。建炎4年,金兵攻破明州,法师当时住在湖心寺,被金兵强拉北行。走到南徐,他对左右人说:“我要西归了。”随即闻见笙歌声,法师西望念佛而化。
思净
宋朝思净法师,俗姓喻,钱塘人,在德藏瑛法师座前受《法华经》。解悟经旨后,就归心净土,专志念佛,日课《观经》。大观初年,他在府治北关创建精舍,饭僧300万名,因此又扩舍为寺,接待四方僧侣。宣和初年,遭遇匪乱,法师单身直到匪巢,愿以已身代一城人命。匪徒悚然起敬,行为略有收敛。法师善长画佛,每次绘画前,先在净室念佛,注想久久之后,方才下笔。一天,画丈六佛像时,忽然睹见佛光,好长时间才消失,众人都瞻仰礼拜,世人也因此称法师为“喻弥陀”。有人问:“修净为何不参禅?”法师答道:
“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
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
绍兴7年冬,法师端坐想佛。经过7天,他忽然起身燃香供佛,归座,跏趺而化。头顶上7日犹暖,异香也7日不散。
如湛
宋朝如湛法师,俗姓焦,永嘉人,母亲梦见宝塔而生下了他。小时候考试《法华经》合格而受戒得度。先是,他依从车溪卿法师,后来,到横山参访慧觉玉法师,昼夜体会探究,尽通天台教观。此后,法师住持车溪寿圣寺,每日讲法之余,课诵《法华经》一部,佛号二万声。有人求法师,想做寺院知事,法师没有任用他,于是就怀恨在心,持刀入室,却见高官满座,惊恐退出。第二天夜里又来,则昏黑找不着路。又一天傍晚再来,却看到有十几个如湛法师,一模一样,他害怕之极,便逃走了。后来,他私下将此事告诉别人,人们也因此钦佩法师的神智德行。法师很少睡觉,每年入夏,都要坐在草丛中,口诵《法华》,袒露上身布施蚊虫。门人弟子劝师父年高少息,法师说:“昆虫之类,从何处能得妙法。所愿它们啖我血、闻我经,以结净土之缘。”后人因此将这个地方叫作“喂蚊台”。晚年,法师谢去职事,闲居小庵,日熏净业。绍兴10年9月,念佛一如往常。端坐而化。荼毗后,得到五色舍利。法师著有《净业记》、《释观经疏》等书。
宗利
宋朝宗利法师,俗姓高,会稽人。他7岁在天华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就到苏州,依止神悟上人,入普贤忏室,发誓3年修成。一天,忽然梦见逝去的母亲感谢他说:“靠你忏悔功德,我已往生善处。”此后又见普贤菩萨从空而过。忏业期满,他又到灵芝,拜谒大智律师,增受戒法。曾于定中,神游净土,见宝池莲华宝林境界。因此,法师便往新城碧沼寺,专修念佛三昧。10年后,重游天台、雁荡、天封等,都是净土道场。晚年,法师归天华,建无量寿佛阁。建炎末年,入道味山,命名自己的居处为“一相庵。”绍兴14年正月,法师对弟子说:“我见白华遍满空中。”3天后,又说:“佛来了。”于是书偈如下:
“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
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
写完,端坐而逝。那天,山寺附近的人,都见满山都是异僧,却不知从何而来,归向何处。
道琛
宋朝道琛(chenu音嗔,珍宝)法师,俗姓彭,温州乐清人。他18岁受具足戒,先学律仪。后来到法明寺,从渊师座前得闻微言妙旨,一闻便领悟,接着便先后住持广济寺、广慈寺。建炎3年,皇帝下旨请法师住持资福院,赐号圆辩。从此,法师专修念佛三昧,作《唯心净土说》。原文略录如下:
“或问,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为当往生,为即心是。若往生者,何谓唯心。若即心是,何故经云过十万亿佛土耶?答曰,当知十界四土,若净若秽,不离我心,此但直具而已。若达全具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尔。趣举一法,是法界之大都。互具各具,互融互摄。参而不杂,离亦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碍。夫如是者,岂有娑婆释迦,乐邦弥陀,而离我心耶?故《辅行》曰,学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苟顺凡情,生内外见,应照理体,本无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今更以譬喻显之。如彼帝释殿上,千珠宝网,众珠之影,映在一珠。一珠具足众珠,彼彼千珠,互映亦尔。现前一心,即是千珠中一。彼弥陀佛土,亦是千珠中一。所有十界众生,趣举一界,皆是千珠中一。既我一珠能映众珠,我珠之外无复众珠,则离我心外,无别净土。何故尔耶?以释迦亦是一珠,既举一全收,岂心外有法。故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若尔,唯心而已,何云净土。须知体非因果,一念唯心。迷悟既珠,因果宛尔。弥陀果悟,我等因迷,欣厌心生,顺佛劝往。故云唯心,又称净土矣。然则既有取舍欣厌,莫成虚伪耶?曰,当知圆人舍则舍秽究竟,三土九界皆舍。取则取净穷原,直取上品寂光。故妙宗曰,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良由寂光不离三土,十界只是四土耳。若以四眼二智观之,则万像森罗,三土九界须舍。若以佛眼观之,则真空冥寂,非离三土九界,别有寂光,非寂光外,别有娑婆。如古德曰,只缘即心是佛,须假修行者,乃此意也。若了唯心本性,只一三千融妙之法,十万遐方,皆不为碍。何以故?以心具故,以三千故,以融摄故,故得如斯。
以上略提梗概。若欲深证此理,须除情想。”参考译文如下:
“有人问,经论上说,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既是如此,我们是往生净土对呢?还是即心是佛对呢?若往生对,什么叫唯心?若即心是佛对,为什么经典又说由此过西方十万亿佛土才是弥陀净土呢?答案是这样的:我们应该知道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四种佛土(即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不论净土秽土,都不离我心,这只是直说本具而已。若能明了通达十界四土全体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诸佛,而且众生与诸佛,互相遍处,也同样如此。随我们任举一法,都具足十界四土。法与法之间,各各都互相具足,互相融通,互相摄受。参迭而不杂乱,相离又不分开。一与多之间自在相处互不防碍。这样说来,又岂有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极乐国土、弥陀世尊,而离开我心,在我心外?所以湛然大师说:学佛人纵知我心具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法,可惜不知我心遍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各个三千大千世界,互遍也是这样。若是顺凡情妄测,就产生了内外分别,若是按照真理本体认识,本来就没有四性,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的。
现在我再以比喻说明这个道理:比如帝释殿上的千珠宝网,众珠的影子,映在一珠之上。一珠具足众珠,千珠互映同是如此。我们现前这一心,就是千珠之一。阿弥陀佛净土,也是千珠之一。十法界所有众生,任举一界、一众生,都是千珠之一。既然我这一珠能映显众珠,则我珠之外就没有众珠,则离我心外,就没有别的净土。为什么呢?因为释迦如来也是一珠,既然举一就全有,又岂能说心外有法。所以经论才说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既是这样唯心就够了,又何必说净土呢?我们应该知道本体本来就非因非果,只是一念唯心而已。迷悟既然不同,因果也就不一样。弥陀在果位,是已悟的众生,我们在因地,是迷中之佛。我们实在是应该厌娑婆、欣极乐,顺佛劝、生净土。所以才既说唯心,又称净土。
然而既然有取有舍有欣有厌,岂不是虚假妄伪之见吗?答案是这样的:当知圆觉修成之人,舍就舍得彻底究竟,三土(四土中除常寂光土)九界(十界中除佛法界)全舍。取就取得净极穷源,直取上品常寂光净土。所以《妙宗钞》说:取舍若到极处,就与无取无舍没有两样。这是因为常寂光净土,并不离开其他三土,十法界就是四土。如果用四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中,除却佛眼为四眼)二智(缘觉、声闻二乘之智)观察,则森罗万像、三土九界都应该舍。如果用佛眼来看,则本来就是真空静寂,并不是离开三土九界,另外有个常寂光土是诸佛如来的住处,也不是常寂光土之外,另外有个娑婆世界,是受苦众生的住处。正如古德说的:只因即心是佛,才必须假修行而成佛,也就是这个意思。若真了达唯心本性,就真正懂得,不过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一圆融微妙之法,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都不是障碍。为什么呢?因为我心本具,因为世界本来如此,为因万法互融互摄,所以才能这样。以上只是略说个大概,如要深深证入,必须除去迷情妄执。”
一天,法师在禅定中,见一位老各和尚坐在床上,对他说:“我是四明的法智。”法师惊喜作礼问道:“我道琛对于一家法相,还未能通达,求您指教!”老和尚点头答应。出定之后,法师心地豁然,智慧辩才日见长进。从此凡学天台教观的,都禀受求教。
绍兴12年,法师住持南湖,修法华三昧,感应普贤菩萨放光。建净土系念会,于每月23日,集合僧俗念佛,曾达到万人,建炎23年12月16日,法师集合大众诵《观经》,昼夜不停。在众人闻到异香时,法师说:“佛来接我了。”随即沐浴更衣,书偈如下:“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写完,让人诵《法华经安乐行品》,诵经未完,法师便低头而逝。尸体在龛中停留了一个多月,仍是面貌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