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 印光大师文章(第4页)
观汝书言学生话,不禁令人好笑。今说一喻,譬如太医院御医,凡医书,病源,脉诀,读...
学佛的人,必须各尽自己的本分。所谓尽本分,就是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父顺...
汝年已六十五,戒受过两次,尚未吃素。是只知肉之味美,而不知肉之祸烈。吃时虽好,...
少子夭折,人情于此种境界,每起怨尤,生懈怠。须知人生因果复杂,有因故致有果,有...
【原文】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
原文: 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其子,则服...仲春来山,瞬息半载。纵寿百年,弹指即过。一息尚存,当求出路。毋使临终,悔之无及。每忆经云,人身难得,中国难...今人研究佛法,多多皆欲作一通家。拟于一切大众前,清谈高论,令人悦服。少有为了生死特学佛法者。阁下若欲作第一...
欲证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问我所证,方能缵步。弥陀经云,执持名号...
关于往生极乐世界的辈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四观至第十六观分为上、中、下三...
阁下欲了生死大事,况复年临知命,来日无多,又无知识益友之可亲近,而不专修净业,...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
饮食于人,关系甚大。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故曰食为民天。然天地既为人生种种谷,种...
圣人诚明之道,如来真常之法,匹夫匹妇,皆堪与知与能,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圣...
吾人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了无有异,其智愚苦乐天渊悬殊者,以宿世今生之所修所习...
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了无二致。但以迷而未悟,故长劫轮回于六道之中,...
真如法性,生佛体同。迷悟攸分,凡圣迥别。欲复本有之心性,须断幻妄之惑业。欲断惑...
在晚清及民国初年,印光大师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把佛法分为禅、教、律、密、净五宗,并...
净土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通规,亦为末法时代一切众生...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之祸,动辄丧身殒命,而人多乐于从事,以身殉之,虽死不悔...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
六度者,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要法也。然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五度无般若,不能...
一、孝圆摄世出世间善法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一切诸善,无不弥纶。 《增广卷四循...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究其原由,总因不了真如妙性...
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顿好。心里头除过念佛外,别无...
清末,世风日下,国家无暇提倡,僧众类多懈于修持,以致无正知见者,各怀驱僧夺产之...
《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华严经》云,一...
居士,讳毓英,号紫珊,江西吉安巨商周扶九先生之长孙。幼失怙恃,由祖母谭太夫人抚...
人生世间,直同幻化,纵寿百年,亦弹指顷。其生也随夙因而来,其死也随现因而去。虽...
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乃生,佛,凡,圣各所同具。生则全体迷背,虽有若无。佛...
刘晓愚居士,名景烈,江西赣县人。少年留学东瀛,与蔡公松坡等同学。光复后,曾任第...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门。诸大乘经,...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垂...
宋儒窃取佛经心性奥义,以宏阐儒道。深恐后人学佛,以致儒教门庭冷落,遂以得于人者...
昔有问于予曰,世乱已极,将何以治。予曰,汝若能知乱之因由,则知治之法则矣。周安...
子舆氏有言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自真学...
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普被三根,等摄凡圣。上之则等觉菩...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安住寂光净土,恒享真常法乐。但以悲...
大藏经者,如来之慧命,人天之眼目。无明长夜之智炬,生死苦海之慈航。觉先觉后之法...
【原文】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
【原文】 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
《梵网经》者,如来陶炼一切若圣若凡,俾其究竟断除三惑,亲证三德,复本具之佛性,...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现今世道之乱,实为振古所未闻...
佛制亡僧焚化,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而证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来,僧众奉为...
窃谓末法世界,于禅、教、律中,能断惑证真,现身即出生死轮回之外者,实难其人,以...
人生世间,险难甚多,淫欲、邪见,是其大宗。汝家道颇丰,上无父兄,若不极力勉励,...
昨接来书,不胜叹息。汝十数年来完全不在自己心地上用功,但于表面上强支持。人生世...
佛法的最要问题,就是了生死。若论了生死这桩大事,很难很难。我们凡夫,根机劣,知...
世人病苦,多属宿世杀业所感。无论何病,若能恳切至诚,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
人之入道,各有时节因缘。《劝戒类遍》载,福建浦城令赵某长斋奉佛,其妻绝无信心。...
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约平时说。以五逆罪大,谤法...
接手书,备悉。汝所附问之事,实为贵地沐佛法之渐。 以贵地人以橘为出产,倘能以至...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
邵慧圆居士对于放生一事,苦于没有万全之策,写信给大师说:人们常常担心,动物放生...
汝之穷妄想,打得很光明宏大。而不知其皆是向下走,不是向上走也。当此时世,你有何...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
原文: 九月接汝兄书,言汝有病,心志不定。或急于求医若不暇待者,或医来开方不肯...
【原文】 人当临终,唯同声念佛为有益。若识心未去,沐浴举哀等,大有所妨。是以修...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须知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禅、教、密等各...
窃以末法众生,根机浅薄,匪仗佛力,决难了脱。是以必须抱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
1、然欲利他,先须自利 须知此四宏誓愿,乃三世一切诸佛誓愿之本。汝于日用举心动...
印祖在《一函遍复》中提出了念佛的一个总的原则:不管是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还是...
来书备悉。须知佛法,具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从前理学家以弃伦理、明因果报应、生死...
弟子业障深重,赋质愚蒙,幸闻净土法门,而得皈依座下。惟有恪遵吾师老实念佛之训,...
佛法利益,非凡情所能测度。彼愚人唯知以医药治病,及祷神祈鬼求愈者,皆所谓担麻弃...
世间愚人,不知因果。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可戒。不...
本篇从《印光法师文钞》中,精选了大师的法语共一百零八则,这些法语句句真切、字字...
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什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什么东西。 汝...
猛兽、毒蛇、蝗虫之类,均由人心凶恶,故致伤人。若向彼念佛,及教一切人各念佛,彼...
阁下既看《文钞》,宜依之而行,则决定会得大利益。切勿因读大乘经,或遇宗、教、密...
所言天冷身弱,衣丝绵者,必须非此不能生活方可,若借冷弱为名,以自图华美轻快,则...
光自七月廿五至申,今日回山,适由山转来汝书,知汝父将欲去世。须知人生百岁,亦有...
手书备悉。丧中如此办法,不但于亡人有益,实令阖家均种莫大善根。此后纵不能长素,...
居士讲演,只可专主净土一法,不宜泛讲。泛讲,乃讲经法师之事,居士何可开此一端。...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也是他的法名。他是...
人生世间,第一要亲近良师善友。有良师善友,便可归于正道。否则,燕朋相聚,便日沦...
接手书,不胜慨叹。汝何得瞎造谣言,谓燃灯古佛降生汝家,未周岁而殇乎?诸佛生死已...
昨接来书,不胜慨叹。既知其病,又知其药,不肯即服,又复问药,岂非无事生事? 至...
丁大定居士,绍兴上虞人。寓杭州湖墅。家贫而寡,生二女已嫁,业女工以自活。 一九...
顾竹轩,名如茂,生于1886 年,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乡人习惯称他为顾四。原籍江...
光粥饭僧耳,一向率真,绝不肯虚誉人,亦绝不愿人虚誉己。阁下第一页之文,颇不愿闻...光绪八年(1882)农历十月,陕西兴安府(今安康市)双溪寺印海定律师传戒,特派职师来湖北竹溪县请莲花寺的知...
一、敦伦尽份 敦是敬重,相应,符合的意思。伦是伦理道德。尽是恪守义务,尽职尽责...
1、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
日前陈豫堂来函,言汝父女二人均欲皈依,祈为取法名,并示修行法则。又言汝素知医及...
汝来信,语颇恳切,然犹有轻僧慢法之习气。此之习气,实为学道之障。若亲来皈依,升...
众生在迷,如生而盲者,迷本有家。若欲归还,须待人领,方可不致撞墙磕壁,堕坑落堑...
(一)凡圣同居土: 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其间。然凡圣所见之...
令友求子,拟舍百金。当令请百部《感应篇汇编》,以送通文理有信心之正人君子,实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
一、乱世学佛,皈依印光大师 李炳南(18901986)居士,名艳,字炳南,号雪...
【原文】 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所有吉凶祸福,悉不计虑,...
原文: 今之外道,遍世间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彼遂窃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
原文: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固无论天人修罗鬼畜地狱,况男女贵贱,智愚...
来书所说,皆从自己身心习气上究竟,不胜欣慰。然在凡夫地,不能无病,亦不能任而不...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
如来知诸众生唯仗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法门之外,特开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但能信愿...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者,况福峻临终正念昭彰,作问讯顶礼等相,而死后身体柔软洁净,颜貌如生,又...

佛法原是教人了生死的,不可当哲学研究

世间最大的罪过,莫过于不教育儿女

试思还时之苦,当不能下咽矣

子女夭折该如何对待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四种因果
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
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语句中全身靠倒

印光大师论往生品位

倘欲即生了脱,当专主净土一门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

味精能挽劫运说

崔母何以五六年工夫就能往生

吾人一念心性,与诸佛了无有异

劝茹素断荤戒杀放生

笃修净业临终预知,念佛往生之贞女典范

净土法门之超胜

仗佛慈力即生了脱

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

观音菩萨随类现身满彼所愿

五度无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

印光大师论孝道

吾人所居之世界,具足无量诸苦

人死后焚化遗体的意义所在

【推荐】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

佛法唯不遵佛教戒之僧能败坏

吴南浦居士的信佛因缘

周紫珊居士生西记

关于死后葬法及其意义

有心世道之人,咸皆提倡佛学

得助念与失助念之损益比较

净土一法乃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

观音菩萨救苦心殷垂形六道

关于宋儒辟驳因果轮回

世乱已极,将何以治

人之幼时,教养为急

净土法门,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

当天灾人祸相继降作之时,须以改恶修善

大藏经者,如来之慧命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

临终时一生所做善恶会全部涌现

印光大师对《梵网经》的开示

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

临终舟楫

一心念佛即能往生吗

人生世间,险难甚多,淫欲邪见是其大宗

父母亲属杀生食肉不听劝,该如何对待

为什么一定要念佛呢

恳切至诚念佛诵经,决定可以消除宿业病苦

由杀生宴客转为戒杀吃素

临终十念称名,即得往生

不伤虫蚁、使虫蚁远离的妙法

念佛之外是否可兼持经咒

放生的动物被抓就不需放了吗

切莫想要升官发财

念佛所见之境,不可欢喜怖畏

印光大师对恐惧症患者的开示

人当临终,唯此事为之有益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

末法众生,根机浅薄,匪仗佛力,决难了脱

自利与利他的关系

印祖念佛经验之谈

佛法具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阿弥陀经》与《金刚经》是否矛盾

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

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

印光法师法语一百零八则

汝若常怕,则著怕魔

同念佛号,猛兽害虫彼必远去

切勿舍净土而修其它法门

服用动物制品,则是不知惭愧

临终注意事项

专一念佛之章程

居士讲演,只可专主净土一法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念佛当心存敬畏,立早晚课,读经看论

佛菩萨度众生决不说我是某佛

念佛好,还是念观音好

印光大师在家往生弟子——丁大定居士

印光大师显神通感化黑老大

如何对治宿业恶疾
印光大师的受戒师父印海律师

印光大师提出的做人16字纲领

论发菩提心与往生

七十岁的人切勿将念佛当作泛泛悠悠的事

轻僧慢法之习气,实为学道之障

印光法师对六个诘难疑问的解答

极乐世界的四种国土

求子须知的事项

唯此一法,皆于现生往生西方

李炳南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纵大祸临头,又有何畏惧

今之外道,遍世间皆是
印祖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徐母杨太夫人生西记

任性娇养孩子,则与杀其身过无量倍多

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