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302面,

庚三、斥邪结正(分二:辛一、斥邪。辛二、结正)我们前面讲到十种识阴的魔境,前面的八种都是属于染污心产生的执着,后面两种是对我空的清净心产生的执着。这一段是佛陀把它作一个总结,说是「斥邪结正」,“斥邪”是佛陀诃责十种识阴魔境的过失,“结正”是结归大乘正确的菩提之路。先说明什么是不对的,再说明那什么是正确的。分两段:一、斥邪。二、结正。

辛一、斥邪

净界法师:楞严经

佛陀怎么诃责前面十种魔境的过失

魔境因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佛陀招呼了一声阿难,这一句话有警觉的意思。阿难!你应当了知,前面十种识阴的魔境。佛陀在诃责的时候是分两部份诃责:

第一个、是诃责前面八种外道的邪见。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你本来应该是正念真如,你也应该去顺从法空、法空的真如,怎么在中途当中生起断常种种的邪见呢?这个邪见是怎么生起的呢?

佛陀作一个总结说:因依迷惑。邪见还是我们自己迷惑不觉的心生起的。这很重要,你不能说我看到这件事情是他引诱我的啊!不能这样讲,外境是被动的。诸位要知道,外境永远是被动的,你有主动权,别人刺不刺激你,是他决定的,你要不要起烦恼,是你决定的。过去有人在一本书上说:印顺老法师讲一些思想大家不同意,说打倒印顺。印顺老法师提出一个方法不错,他说:打不打归你,倒不倒归我。高明!因为外境你没办法决定,打不打我没办法决定,倒不倒我决定,我自己不迷、不取、不动,你打不了的。这个地方佛陀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一个人会起颠倒,你自己要负责,你自己颠倒嘛!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诃责、于未足中生满足想;这是佛陀对二乘圣人的诃责,对还没有圆满菩提就生起得少为足之想,这也应该加以鼓励鼓励。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总而言之,这都是在第八识的用功,所谓的真妄交攻,而产生这十种差别的魔境。魔境的理由只有四个字:「真妄交攻」你不修行就没有魔境,一个要没有修行他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他一辈子就是这样贪图五阴的快乐,福报享尽,只到死为止,他的内心当中什么事都没有。什么叫魔境呢?你有用功才有魔境,没有用功的人他的心就是顺从妄想。为什么有魔境呢?因为我们的心皈依两个东西,一方面想要顺从善根,又想要清除妄想,就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这个事情就出现了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总而言之,在魔境当中之所以会堕落,都是因为我们一种坚固迷惑,而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不知道去回光返照,去找回到我们的真如,找回到我们最初的发心。在十种魔境现前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在解读魔境的时候,都是依止过去所爱着的因缘,过去生的习气来迷惑我们止观的内心。比方说,有些人他喜欢空观,他因地当中看般若经看很多,他进入到第八识的时候,他肯定执着断灭见;喜欢假观、喜欢唯识的人,他进入第八识的时候,他就容易执着常见,在第八识不常又不断的过程当中各有所爱。这是什么回事呢?

先习迷心;过去的习气来迷惑我们止观的内心,在这地方产生安住,产生休息,当作自己究竟的皈依处,认为自己已经满足无上菩提,就不用再增上了。如果是前面八种外道的邪见,就很可能依止这个而成就大妄语,说自己成就涅槃、成就佛道等等。这都是成就外道邪魔之所招感,临命终的时候因为大妄语的过失而堕落无间地狱,这是前面八种的邪见。后面两种声闻、缘觉,因为这样子无上菩提就不能继续前进,得少为足,偏空涅槃。

劝诫保护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佛陀劝勉我们,我们应该要存大悲心来秉持大乘的如来之道,将此《楞严法门》辨别邪正的法门,在佛陀灭度之后而传示于末法,魔强法弱、是非不明中,普令修习止观之人都能觉了这十种魔境的差别异相,不要被自己邪见之魔,而自己造作罪业,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痛苦当中。什么叫做自作沉孽?因为你到了行阴跟识阴,天魔都不能干扰你了,是你自己,你自己挖一个坑,你自己跳下去的。

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保护安定修行的内心,来哀救修行之人,消除心中的邪见颠倒,使令他的身心世界,能够证入佛陀中道的知见当中。从始至终能够圆满成就圆通的功德,而不遭外道、二乘的歧路,而直趋涅槃之城。佛陀在诃责过失的时候,先讲出过失的原因,再讲出对治的方法。说我们为什么会有魔境呢?简单讲就是「真妄交攻」。我相信每一个人发了菩提心,开始真正修行的时候,内心一直很矛盾,这个很正常,你要不矛盾、不挣扎,你就不是在修行。

为什么呢?经典讲很清楚,一个是我过去爱着的习气,我很想这样做;第二个是我们今生修学佛法,佛陀教诫我们,我们听闻佛法所栽培的善根。那可好了!心中永远两个声音,很想这样做,不可以!很想那样做,它不同意,我们经常这样真妄交攻。世间人他活得很快乐,因为他的内心统一的,用百分之一百的心去放纵;圣人也很简单,圣人用百分之百的心安住在圣道。最困难就是这个过程最困难,有烦恼也有善根,有善根又有烦恼,这个就是真妄交攻。这时候色受想行识,就在我们的心犹豫不决,脚踏两条船的过程当中,五阴魔境就全部显现出来。五阴魔境的过程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说《楞严经》是照妖镜,就这个意思。它把五种五十阴魔全部讲清楚,让你看过一遍。

魔境生起是真妄交攻,那怎么办呢?佛陀在本经当中的方法只有一个:「不迷、不取、不动」。你不要乱动,不要轻举妄动,你一乱动你就完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永远是仁者心动,你心一动,你就前功尽弃了。所以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起跑点很多人跑得很快,但是最后的终点你不一定达得到,这个过程很重要。不是说你开始很用功就怎么样,你这过程很多事情要处理的。

我讲实在话,烦恼不会放过你的,它不会投降的,你要对治它,它也不是简单的,它肯定要跟你反抗;但是有一个好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它没有实体。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所做的戒定慧是称合本性,我们是真实体性,它只是一时颠倒所成的,我们是真实体性的。

所以无明烦恼最怕什么?烦恼有一个天敌就是时间,你要不动,它就消失掉。它怎么能够跟你这样耗下去呢?它哪有时间呢?烦恼是一种情绪化,它是生住异灭,因为它不称合本性,所以它一起来的时候,你一旦不随顺它,它就消失掉。烦恼最大的天敌就是时间,它经不起你时间跟它耗,你要不动,魔就消失掉了,你连对治都不要对治,你要一动,你就完了!它要的就是你动,那这事情就没完没了。

我们要慢慢体会这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动」。这六字真言主要来自哪里呢?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因为你没有实体,我敢跟你耗下去;我的戒定慧是从我的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是有真实体性的。这地方我们前面花了很多、很多时间讲「七处破妄,十翻显见」,妄想是本空的,真如是本有。这地方我们要知道,我们是真实的,它是虚妄的,所以你不要怕它,而且你不要跟它对治,你只要作一件事:「不迷、不取、不动」,当然“不迷”是最重要,你一颠倒你就完了。这一段等于是把它烦恼生起的原因跟对治的方法说明了!

辛二、结正

净界法师:楞严经

应该怎么办,才是正确的修行法门?先结示正确的修学因果法门殊胜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我们将《首楞严王三昧》修学法门分两部份:一、因地的正念真如,以不生灭心而修学所有的三昧,「正念真如」。二、过程当中遇到任何的魔障记得「不迷、不取、不动」。就是这两个法门,第一个「正念真如」,第二成就三不。这二个法门,是怎么来的呢?这要有传承,过去当中的恒沙劫微尘如来,都是依此法门而得心开意解,入佛知见,乃至于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法门不是释迦牟尼佛这样做,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十方诸佛都是这样走过来,没有一个例外,没有一个人修行不顺从真如,不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没有一个人这样子,都是这样做的。

识尽根融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功德相:假设你识阴能够穷尽,你能够在整个第八识当中,把它杂染的因果这一部份破坏了,以我空法空的真理,来开显清净的因果,这时候六根互用,这我们讲,证得圆通法门。在阶位,古德判教,诸根互用是什么阶位呢?圆教的初住,破无明证法身,别教的初地。

顿超诸位

从互用中,能入菩提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

圆教初住它的功德是怎么样呢?在六根互用当中,他能够等入菩萨的金刚干慧地。我们讲到干慧有两种,一个是初步的干慧,十住、十行、十回向;一个是金刚心以后又重复回到干慧,这个是金刚后心的干慧,是等觉菩萨的境界。

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圆教的初住他的观行力,等同金刚干慧呢?这是讲本质是相同,因为圆教他入了真如三昧的时候,他是一入一切入,一证一切证,一修一切修。你不能够说,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同,你的真如比较圆,我的真如比较不圆,没有这回事情。诸位你看天台宗的判教,六即佛,它怎么判?六而常即,即而常六。从理观上是「六而常即」,虽然是有圆教即佛、名字位、相似位、观行位,但是它所观的理是一致的,所以「六而常即」,这是约理观。圆教初住位的菩萨观照真如的时候,他的理观等同金刚干慧,当然事修不同,福德资粮完全不同,但理观是相同的。他理观是什么呢?圆明精心。“圆明”指的是他能观的智,“精心”是他所观的理。他就是以一心三观而照了现前一念心性,以如如智,照如如理,这一部份是等同金刚干慧的。

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他在整个理智相应当中,他能够“发化”;他能够从初住直接转入金刚等觉后心的妙用。前面说过,在理观这一部份是相似的。就好像一个清净的琉璃宝内外透彻,内含光明的宝月。“琉璃宝内外透彻”指的是所观的理,也就是我们讲的「现前一念心性」,或者讲「真如」,所观的理性;“内含宝月”指的是能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三观去照一念心性,一念心性又俱足三观,以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理还取如如智。如是能超越别教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而等同于整个菩萨的金刚三昧十地,乃至于等同于等觉的圆明(一心三观的智慧)。圆教初住是等同于等觉菩萨的,在理观方面是等同的。

圆证佛果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最终他就能够证得佛陀的妙庄严海。这地方是就修德来说,他能够成就无量功德的果海;在性德方面,他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哪有什么得不得,你只是「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我们只就是把我们原来的佛性恢复起来而已,哪有什么得不得?从这经文道出讲出两个观念,就是我们修行:第一个是本来具的,你不要修行了,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你相信它的存在,然后顺从他就好。二、熏习成,你要用功,这一部份是可以修来的。本来俱我们叫性德,我们的真如本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一部份你不要去修,你只要相信它、顺从它就好。第二个是“空假中”三观,用空假中三观来照了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空假中”三观是要修来的。

在本经当中我们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样讲凡夫的清净跟佛的清净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从这一段经文就看得出来有差别,凡夫的清净只是一个清净的琉璃宝,里面没有光明,被黑暗罩住,我们只有性德没有修德,我们的清净叫素法身;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笼罩在清净心当中。佛陀的清净是那一念清净心当中,多了一个宝月,多了一个光明,他有修德。所以我们性德是具足,性德这一部份跟佛是相同的,但是修德就是我们要用功的。这一段等于是说明整个修学当中,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性德跟修德两项的操作,佛陀作一个总结。

戊三、结劝钦诲遵修

净界法师:楞严经

佛陀对我们的教诲,而弟子们应该怎么去奉行。

遵循传承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么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不要说十种,其实在整个五十种阴魔的魔境当中,释迦牟尼佛你怎么知道这五十种魔境呢?佛陀讲出传承:过去十方诸佛,他们在修习圆顿止观当中,他们依止他们觉明的始觉智慧,他们判断出来,定中所观察出来的。意思就是说这五十种魔境,是十方诸佛过去修行的经验,过来人的经验。

善知魔境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这地方讲到我们在对治五阴魔境的功德:破恶与增善:五十种魔境现前,假设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它是虚妄境。你知道这是虚妄的,我今天要遵守真如本性,我不能再顺从妄想,我要顺从真如,你只要生起这样的观照,那有什么好处呢?

心垢洗除,不落邪见。一方慢能够调伏烦恼,你一旦不顺从它,它就完了,你也不会落入邪见,这样子你自己的五阴魔境慢慢销灭,内魔销灭,当然外魔不起,魔王再怎么厉害他也不能强迫你。我们之前讲过,魔王他顶多就是在前面挖个火坑,在火坑上面摆满鲜花,很多庄严之物要你去跳。但问题是你自己要去跳才有办法啊!魔王不能将你推下去,他没有那个能力。

所以说,我们内心的魔境消除了,天魔(魔王波旬)自然摧碎,乃至大力鬼神(魔王眷属),它们就褫(夺取)魄逃逝,他的气魄就消灭了,就逃逝了。为什么呢?邪不胜正,你正念真如,你在光明当中,他在黑暗当中,黑暗怎么敢去跟光明抗拒呢!魑魅魍魉更小的鬼神,当然更不敢出声,魔王、大力鬼神,一些诸小鬼神自然消失掉,因为你心中有光明。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所有的功德都不会缺少,都能够俱足,即使是下劣种性二乘之人,也能够在正念真如当中,慢慢增长你的大乘善根,而趋向大般涅槃,永远不会有任何迷惑产生。这地方是破除邪见颠倒而增长善根,这是讲到本经的功德。

劝修护持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假设在末法当中,众生去佛久远,而且自己障深慧浅,这个修行人他不能够完全的通达大乘的一心三观,什么叫做「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他不知道,而且他也不能够完全明白佛陀所说的五十种阴魔的法门,在这过程当中哪一个地方有火坑要小心,他也不知道,但是这个人也不简单,他有善根喜欢修学《止观三昧》。但是他对这止观法门不是很清楚,过程当中哪一个要小心他也不知道,汝恐同邪,恐怕会堕入到魔障当中。那怎么办呢?

佛陀说有一个方法,你既然什么都不知道,就好好的持『楞严神咒』(长水大师说,持『咒心』也可以),假设你也没办法持诵怎么办呢?将『咒』写在禅堂,或带在身上,仗持咒力,因为咒有金刚藏菩萨的加持,魔王也不敢动你。总而言之,如等应当钦奉十方如来真实的教诲,能够究竟修学《首楞严三昧》,这是佛陀最后最圆满的正确的修学轨范。

这地方是说,我们过去学很多的止观,比方说『唯识止观、四念处止观』,其实这样的止观都是在枝末上对治烦恼。本经的特点,它是从你烦恼的根本,从你的不生灭心下手,你把烦恼的根斩掉了,你就好处理了,其它那些剩余的势力,你就比较好处理。所以你看天台宗它的「十乘观法」,第一件事就是真正发心,它那个真正发心,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这个!它是发起不生灭心。圆教的真正发心是依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它是真实的发起:「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这地方真如发心修学,因为我有真如佛性,所以我应该要顺从它,念念顺从真如。

丙二、更断余疑(分二:丁一、疑问。丁二、答释)。

到这里佛陀等于讲得差不多了,前面的破妄显真,会四科融七大于一心三昧,把四科融入到一心真如,然后讲到正助二行,二十五圆通,乃至五十种阴魔,整个过程都讲得差不多了,佛陀最后再断除最后剩余的疑惑。这当中分两段:一、疑问。二、答释。前面的五十阴魔它本来就分两科,一、正明禅境。二、更断余疑)丁一、疑问(分三:戊一、领前法。戊二、腾三问。戊三、总请答)戊一、领前法

阿难尊者领受佛陀所说的五十种阴魔的法门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悔,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

阿难尊者完全听完佛陀说的五十种阴魔之后,他可以说是非常的欢喜、也非常的受益。所以他以感恩心身业顶礼,而且意业遵奉忆持不失,将整个法门的过程忆持不失。这时在法会当中白告佛陀:

戊二、腾三问(分三:己一、问阴本妄想。己二、问并销次第。己三、问诣何为界)“腾”,生起最后三个疑问,分三段:一、问阴本妄想。二、问并销次第。三、问诣何为界。

己一、问阴本妄想

五阴为什么就是妄想呢?

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第一问:佛陀啊!你在本经当中说五阴的差别相,五种的虚妄相都是我们的妄想所成,但是我亲近您老人家这么久,佛陀讲那么多观念,讲中观讲唯识,佛陀顶多是讲五阴是因缘所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顶多也讲五阴是因缘生啊!怎么说五阴是妄想呢?你过去都没提到这个观念,现在怎么会提到呢?

己二、问并销次第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第二问:五阴要销除的时候是一并,还是要一个一个,先破色阴再破受想行识,是要一个一个销除,还是同时销除?

己三、问诣何为界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第三问:这五阴的相状到底它彼此间的区分是什么?比方说,色阴是从什么到什么?比方我们讲净律学佛院,净律学佛院到底从什么范围到什么范围之内都叫净律学佛院?离开这个范围就不是净律学佛院,它有个范围,五阴亦复如是。色阴的范围是什么?受阴的范围是什么?要把界线厘清。阿难提出三个问?

戊三、总请答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佛陀拢总的回答:惟愿如来依止心中的大悲心,一方面为了整个法会大众来作清净智慧的依止,更一方面让末法障重的众生为作将来的正法眼藏;一方面加庇当时的众生,一方面加庇来世末法众生。

丁二、答释(分二:戊一、正答所问。戊二、结劝传示)戊一、正答所问(分三:己一、广答阴本妄想。己二、超答诣何为界。己三、追答并销次第)己一、广答阴本妄想(分三:庚一、总明。庚二、别示。庚三、结成)庚一、总明

净界法师:楞严经

真本无阴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佛陀说:为什么五阴本是妄想呢?我们众生本来面目是精真妙明,精纯而不夹杂,真实而不虚妄,而且是俱足无量的功能德用(妙明),俱足无量的智慧德相(本觉),周遍法界(圆净)。我们一念心性俱足这五种的功德,精、真、妙明、本觉、圆净,这五种功德它是一种真实的功德,所以它非留生死及诸尘垢,它不可能永久的停留在生死当中,停留在烦恼尘垢当中,不可能永久的。

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所以真实的东西它本来没有五阴的,没有五阴是怎么生起呢?是妄想生起。“乃至”就是说,不要说五阴,那个五阴它是有相状的,乃至于相的虚空,都是妄想所生起的。

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推论,斯元本觉妙明真精;“斯”指的是五阴的相状。它的根源就是我们本觉妙明真精当中,妄以发生,一念妄想的启动,才产生这么多依正二报的世界,这种情况就好像演若达多迷头认影。

佛陀前面说,演若达多他起来的时候,他也不看自己的头,他不摸头,他只看镜子的影像,结果这个镜子很模糊,他看不到头,他就认为他没有头。他意思就是说,你不要老是看外面的镜子,你自己摸一摸你就知道了。他只去认应镜中的影像,而不去认他自己的真如本性;影像指的是五阴的假相,而忽略了真如本性。

迷执故有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事实上五阴的生起是没有原因的,只就是一念的妄想而生起的。佛陀为了要从众生的妄当中,所以安立了因缘。也就是说,佛陀是为实施权,而说因缘法,所以因缘法是为实施权。外道迷于因缘而说自然那更是颠倒,连因缘法都不究竟何况是自然呢!彼无相的虚空尚且是真实的心中一念的妄想所生的,更何况是五阴呢!

所以因缘自然这两种教法,都是众生虚妄的计度所产生的;因缘是佛陀的方便教法,但是它是不究竟的,「诸法因缘生」这一句话是不圆满,应该说:「诸法是妄想所生」才是比较圆满。“诸法”是指有漏之法,所以一切都是我们众生妄想之所创造。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佛陀为了使令众生知道五阴是虚妄之法,所以只好说五阴是因缘所生之法,这只针对人天二乘根性而说。

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实际上能生起五阴的妄想根本是无所有的,更何况由妄想所生的因缘之相,更是了不可得。你看五阴是妄想所生,妄想根本就没有原因的,那你说五阴还有呢?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何况是那些愚痴的外道,还把它当作自然。他意思就是说,连因缘生都不究竟了,何况是自然呢?

阴本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总而言之,从圆满的教法当中,五阴是妄想所生。这观念我们把它作个总结:佛陀说法,不是什么人都讲一个法,他是不同人讲不同法。不同法当中有权法跟实法两种差别;权法就是方便,比方有些人他没有大乘善根,他的思考模式一定要产生对立,要嘛就是对,要嘛就是错,那没办法,佛陀只好说诸法因缘生。那是怎么回事呢?那是依止虚妄相而说的。

比方说,你看大海,大海本来很清净,突然间风一吹,撞到石头产生水泡,这个水泡本来是没有,它本来就是一念的妄动才有水泡,但是你跟他讲说没有,他也没办法接受。说:好吧!那就有吧,那这个是什么呢?它是很多因缘嘛!因为有风的因缘,它去撞到石头,所以就变成水泡。

佛陀在讲因缘法的时候,他是假设很多的因缘而创造的五阴,说因缘生。说:这水泡有没有?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当然是有,不能说没有。这是佛陀依止虚妄相而说法,但是依止真实义来说法的时候,佛陀讲话的口气就不一样,这个水泡本来就没有,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大海哪有水泡呢?佛陀到《楞严经》说水泡是没有的。他说:你前面说诸法是因缘生,水泡是因缘生,那是为了方便说。所以你要知道究竟义是当体即空,但是方便教法里面说诸法因缘生;到了究竟义是诸法本是本自清净,本来无生。

所以诸位要把这两个观念弄清楚,在方便当中,我们安立了因缘生,到究竟义的时候,一切法本自无生,本自清净,本自无生。

诸位你要知道,到了《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的时候,他就不再讲诸法因缘生,直接从无生当中去建立一切法,直接契入一心真如。因为在因缘生,你顶多破妄你不能显真。你说这个水泡,是由风吹而碰到石头就有这个水泡,你这个讲得很表面,没有把大海的本质讲出来。但是讲诸法无生的时候,就把大海讲出来了,其实你要显真,不是破妄而已,要显真,把真如本性显出来,你才能够直下承当,才能够顺从真如,从真如当中开显无量的妙庄严功德海。

所以到本经的时候,他不是要你去断恶修善而已,不是这样子那么简单,他要你承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要承当这一件事情。你《楞严经》这一关你没有冲过去,你后面的《法华经、华严经》你根本就走不过去,那是要显妙用,你连承当真如你都不敢承当,你怎么修《法华三昧、华严三昧》?那是要显庄严、显妙用。

《楞严经》它的观念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诉你,妄想不是你的主人,它是来挂单的,你不要相信它。说,欸!我烦恼很重。你不能说烦恼代表你阿!那是一时的生灭因缘,不能说你烦恼很重,不然你拿出来看看!所以在《楞严经》当中,佛陀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我们本来的面目是清净的,妄想只是一时的风吹草动,你不要当真,它不真实的。大海当中偶尔生起水泡,它不能代表大海,大海还是大海,这个观念诸位要清楚,你这个观念清楚了,你这《楞严经》就没白学了,「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能够承当,对你以后念佛、持咒、修六波罗蜜有很大的加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