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常钦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一面:

辛二、第八 佛菩萨像观

本经的修学宗旨,一言以蔽之,就是讲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一个佛弟子,当然我们心中的目标是要成就佛陀的功德庄严之海。那应该怎么办呢?佛陀告诉我们一个下手方法,就是从我们心中的想象里面去创造佛的功德!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佛陀没有出世之前,我们凡夫用心中的想象,那叫颠倒妄想。在《唯识学》上说,你一个人会起烦恼、去造罪业,一定要有想象力。比方说:我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踩到蚂蚁,这个没有透过想象所造的罪,是无记业,没有罪业的,你跟牠有误杀的因果,但是你没有心想要杀他,这个是不能结罪的。所以结罪一定要经过想蕴的想象──一种错误的想象,推动你的身口去造业,才能构成罪业。

所以我们以前习惯性用自己的想象,去贪求五欲,累积了很多罪业,大智慧的佛陀出世之后,知道众生有这个问题,所以在《法华经》上说: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意思是说:众生执着有一个相状,一定要有一个相状让他去攀缘,否则他没有一个下手处,因为他一定要有个住的方法。唉,佛陀的大智慧:没关系!我们喜欢想象,佛陀引导他也是用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安立了很多的相状,但是这种相状是趣向于解脱的,所以佛法说是大乘的不二法门。以前起惑造业的是谁?也是我们的想象力是吧;现在创造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是谁?还是我们的想象,只不过这个想象是透过佛陀圣言量的指导,叫如理如法的想象。以前我们叫胡思乱想,凭着感觉胡思乱想,现在是凭着佛陀的智慧的引导来作想像。

那么应该怎么想象,我们才能够成就诸佛的正遍知海呢?我们看前面的经文,佛陀引导我们的想象方法,是由粗到细有一定的次第。你看依报庄严就有三个次第,第一个讲到三种基础的想象。哪三个基础呢?

第一个、落日观:从落日观去做一种光明的想象,当然这个光明是温和、柔软、不刺眼的想象。第二个、水观:看到澄清的水,它是这么的清澈、调柔,我们得到一个什么想像?看到水,清净的想像、调柔的想象、没有杂质。第三个、瑠璃地:它那琉璃地是庄严的,瑠璃地本身是充满了七宝黄金,而且瑠璃地的下面有很多珠宝放光,瑠璃地的上面,从光明当中,现出莲华台,还有种种的楼阁,显现一种的庄严的想象。

所以我们前面三种基础的想像,得到极乐世界一种光明想、清净想跟庄严想,这是你要进入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三种基础。那么透过这三个基础,佛陀就带入主题了。极乐世界依报有三个主题:

第一个宝树:我们都知道树跟我们的自然环境有关系,因为它能够调节温度、净化空气,对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帮助。你看佛陀的八相成道,佛陀来人世间有八个相状的成道,有四个跟树有关系,有四个是在树下成就的:第一个出生,佛陀在树下出生;第二个降魔,佛陀在树下打坐,调伏所有的魔王;第三个成道,佛陀成道不是在房间,是在树下成道;最后,佛陀入涅槃,也在树下入涅槃。所以佛陀的八相成道有四个是在树下完成,所以当然树跟我们关系了,佛陀必须把极乐世界的树,长得什么样子,他有需要说明一下,因为树在依报环境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二个楼阁:就是我们居住的环境。有地上楼阁、树上楼阁和空中楼阁,各种楼阁有各种庄严。楼阁是第二个主题。

第三个跟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莲华。我们到极乐世界,第一个受生的环境就是莲华化生,当然那里的莲华不是在污泥中,是在八功德水中,而且这八功德水是流动的,它前面的水是寂静态的莲华的时候,它那个水是一个如意宝珠流出种种的八功德水,这个莲华就漂浮在流动的水中,当这个水在流动时,边流动还边说法,这是莲华的庄严。所以极乐世界依报的主题有三个:宝树庄严、楼阁庄严跟莲华庄严三种,三个主题。

佛陀讲完依报的三个主题之后,开始强调三种功德,就是极乐世界除了相状庄严之外,有什么内在功德呢?当我们去受用极乐世界的宝树、楼阁、莲华,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我们在本经可以读到佛陀讲到三种功德:

第一个,身心安乐:极乐世界的人民没有痛苦的感受──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管你是带业往生、不管你是圣人去的,你在极乐世界受用种种的依报环境,你不可能出现痛苦,没有这回事。因为它不是业感的环境,它已经超越我们的业力了,它是法界缘起,所以我们在生命当中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叫身心安乐。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环境是随意变现。它不是固定的,它会随你的心情变现,你现在的心情想要一个复杂的环境、想要一个多元化的环境,极乐世界的整个庄严、光明就变得多元化;你现在的心情喜欢简单的,它就变成简单化。所以极乐世界的环境不是固定的,随意变现。

第三个,最为重要,极乐世界的庄严能够施作佛事──它能够演说妙法、增长我们的善根。

所以,极乐世界的庄严当中,有三大功德是诸天所没有的:第一个它能够身心安乐,这个是共诸天的,在天上也没什么痛苦。身心安乐、世间的安乐是共于诸天的,但是不共于诸天的是后面两个:随意变现、施作佛事。因为天界的快乐,是让我们放逸颠倒。这个地方讲到极乐世界佛陀在引导我们想象,是透过三种基础,然后进入三种主题,最后进入三种功德,把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我们把它想象过一次,接下来,佛陀就介绍了极乐世界正报的庄严。

这个地方是一个总观─佛菩萨的像观。这个像观是一种假想观,就是说我们先找一个娑婆世界的佛菩萨像去观,虽然它不是极乐世界的一个真实相,但是可以作一个真实相的一种方便法门,叫做佛菩萨像观 。

我们先看前面的三小段:

一、结前启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

二、想佛缘由

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三、结归一心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这段经文很重要!整个极乐世界观想的理论基础,都在这段经文当中。

我们解释一下: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当我们观察极乐世界整个依报庄严之后,接下来做什么呢?接下来开始观正报,观正报的佛陀。

为什么要观佛的相好呢?观佛的相好有什么好处呢?

佛陀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是以什么为身呢?凡夫的身叫业报身,我们是受业力的主导,但是佛陀的身是法界身。法界身什么意思?

他是能够以一切法为身,所以能够入于众生的一切想象当中!

比方说你想极乐世界的莲华,跟他想的莲华肯定不一样,没有一个人莲华想像是一样的。我们一百个人去想象极乐世界的莲华,依止同样的文字,但是心中出现的莲华肯定不一样。但是没关系,佛陀有自在力,他能够入到你的想象当中,你的莲华比较小朵他也进得去,你的莲华比较光明他也进得去,只要你虔诚恭敬,照着佛陀的文字相来想象,佛陀就有办法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这个入什么意思?智者大师说:佛陀有大自在力!当然这个自在力,跟他因地修学善业的时候,他有菩提心、利他的心、有空正见,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所以他得果报时,有这种救拔一切众生的自在力,这一部份是约佛来说的,身为佛陀他有大自在力,来进入到众生的想像当中。这是佛陀这一方面来说。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做什么事呢?看下一段: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所以我们一个生死凡夫,当我们依教奉行来想象佛陀的依报、正报庄严,我们这一念心、这种想象的心,当下就契入佛的功德庄严──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这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两句话是整个观经的重点。观经的重点,就在是心作佛这个作,本经的意思就是想象,透过对佛陀功德的想象,我们的内心就能够生起佛的功德,所以是心作佛是──约因,是心是佛是──约果。

当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智者大师解释的比较详细,他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从自力的角度——三昧能成己之果佛。这是说你在想象的时候,成就一种禅定的三昧,他就能够开显我们凡心的自性功德。从自力的角度,他叫三昧能成已之果佛。

第二个,从他力加持的角度─净心能感他方应佛。当我们以一念至诚皈依的心去想象佛陀,就能招感他方应佛,这地方特别是指阿弥陀佛的功德,他力的加持。

我们把想这句话再解释一下。既然整部观经的操作就在这个想,这个想它有两个相貌:

第一个是于境取相:比方说我看这朵华,这朵华本来跟我们没有关系,它是我心外的华,但是透过你的想,就可以从外境的华,变成心中的华。怎么办呢?就是透过想去取这个境,透过想像力把外境的华把它转成你心中的华,就是想。所以当这个华在你的心中出现的时候,就有个相状了,这第一个于境取相。

第二个是施设名言:这个名言它本来是一种概念,讲概念一般人听不懂,简单讲就是心态,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所以想有两个内涵:第一个是你心中的相状;第二个是你内心的心态。

比方说我们今天想极乐世界的莲华,这个地方以智者大师讲,他有两个心态:第一个,是从莲华当中的专注,成就三昧,你就可以从莲华当中去启发你内心清净的功德,因为莲华表示清净,所以三昧能成己之果佛。就是说:你能够从相来修心,这是从自力的角度。你看莲华看久了,你的内心自然清净,那是用一种专注的心态来看莲华。第二个,你是用欣求皈依、好乐的心来看莲华,能够感应弥陀的功德。

从自力的角度,我们叫做借相修心,开显自性的功德;从他力的角度,我们生起皈依的心去感应佛陀,所以这个其实都可以叫感应。你心中出现一个极乐世界的相状,第一个向内感应你的真如本性,第二个向外感应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这两种心态不同,一个是摄心专注,一个是至诚皈依,两个心态不同。

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作包括一种专注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一种皈依的意思。专注启发自性的功德,皈依能感应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这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好,我们做一个总结,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所以一切诸佛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心中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这个思想在佛陀《法华经》讲得非常详细。佛陀在临灭度之前,晚年的时候讲《法华经》说:为什么我要出世?为什么我要说法?我是怎么说法?我们讲方便品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佛陀说:我觉悟的真理─诸法实相,是没办法言说的,怎么说你们都听不懂。佛陀没办法言说、我们没办法想象,那我们永远没有希望,因为真理是离言说相,但有言说就错误了,佛陀必须怎么做呢?慢慢的引导众生──开方便门、施设方便。佛陀就讲:真如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你就可以想象了──哦,它是清净本然,它有一个相状对不对。它的本质是清净的,它的量是周遍法界的,这就是这一个相。

但是没关系,那你着相,你就没办法得到真如啊!没关系,你先着这个相,但是慢慢慢慢的你把凡夫的有所得心,先对治粗重的烦恼,那么我们凡夫叫带妄修真,先假借佛陀所安立的妄相来修真实,但是慢慢、慢慢的你把其他的烦恼调伏以后,最后这个相也把它舍离掉,最后就入真如了。你刚开始肯定要有一个相状来引导你,所以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比方说我们今天借相修心,我们今天想象孔夫子──于境取相、施设名言。我们想象孔夫子是什么相状呢?诸位读读《论语》就知道孔夫子是什么相状──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孔夫子讲话很温和,他很少骂人,他讲很多道理、讲很多譬喻,来发明你要遵守礼节。但是,你看孟子的相状就不一样了。我们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孟子讲话是咄咄逼人,他讲浩然正气,孟子强调行侠仗义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以孟子在批评一个人,那是非常尖锐的,所以我们看到孟子的相状啊,就是总想找点事情做,很有气势的。那么你要读《老子》就不一样,老庄的思想是强调与世隔绝、自由自在,因为老庄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自由自在,没有比自由自在更重要,所以是一种与世无争的相状。

所以我们去读不同人的思想,会产生不同的相状、会产生不同的引导;你读孔子的相状,他的语言文字相,他会引导你变成一个谦谦君子,卑以自牧,非常谦卑;你读孟子的文字,这个相状会引导你变成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侠客,仗义直言;你读老庄的文字相,会引导你变成一种清净无为。那我们今天看佛菩萨的相状呢?引导我们进入慈悲跟智慧,所以叫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我们以前起烦恼的时候,就是用这个打妄想的心胡思乱想,现在学佛还得靠这个想象,来想像佛菩萨的整个文字相,整个所带动的依正庄严的相状!

你看外道跟二乘人的方法就错误了,外道二乘说,我以前打妄想靠这个想,我现在什么都不想,结果变成一滩死水。如果你一天当中的功课,就是拜佛,一天拜一部八十八佛,然后念个佛、持个咒,然后什么都不想了,完全没有解门只有行门,那你的修行叫做如石压草。很多人,我发现很多人,尤其在家居士修行都是如石压草,我现在跟人家吵架烦恼很重,我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好了,功课做好了就去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再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再去睡觉。

那么你都没有培养一种心的想象,你的生命只是吃止痛药,你没有一种增上的力量来引导你,因为你没有创造一个心的想象。

我发现很多居士都是这样,一天当中把行门功课做完,他就觉得心里安慰,我功课做完就可以睡觉了,但是你心中的想象,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想象。这个你要知道:你心中的想象,智者大师说有多重要啊,这个是你的种性!你种性没有改变,你以前是一个葡萄的种性,你还是生起葡萄,就算做了很多善心加行,只是长出比较好的葡萄而已,葡萄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你没有听闻佛法,你就不能产生一种高层次的想象,你就永远活在凡夫的想象,就不能超越三界!

所以你不能只做行门定课,你要听经才能够提升你的见地、提升你的想象,这个叫做返妄归真。如果没有听经,你的生命就很难进步,就是做个功课调伏你的烦恼,然后第二天烦恼又起来、再做个功课再调伏下去,这个叫做吃止痛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很重要──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透过佛陀语言文字的引导,做出正确的想象,才能够灭恶生善,这个地方包括了开显自性的功德,也包括感应佛陀的本愿,两个都是想象,你有这个观念,你就知道为什么要修观。我们看下一段,那怎么修观,我们看下一段修观之法:

(四)修观之法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象;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

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我们看这个观想佛陀的方法,我们应当一心系念,去观想彼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这以下提出了三点:

第一个多陀阿伽度:是指的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陀的法身遍满法界,没有所谓的来去相,这是讲佛的法身。

阿罗诃:意谓应供,能够堪受九界众生的供养,这是指佛的应化身。

三藐三佛陀:意谓正遍知,是指佛陀的大智慧光明,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这是讲佛的报身。

但是我们在作观的时候,因为法身、报身是境界很高,我们就以佛的应化身为下手处。本经后面讲到以佛的应化身为下手,那么在观想阿弥陀佛的时候,先当想像:我们没有一个人看过阿弥陀佛,那怎么办呢?先找一个相状,或者是木雕的、或者是画像的,那么你闭目、开目就见到一尊佛像在你眼前,他是放紫金光色的,端坐在莲华台上。那么坐在莲华台上,你慢慢的、慢慢地你的心眼得开,了了分明,心中的想象力慢慢的增加,然后让这个你前面的相像变成你心中的相状。让他在心中显现出来是了了分明的。

我们这个地方你要知道,佛陀是先观正报再观依报,那么佛像观好以后,再观想在佛的旁边,有七宝庄严、有大地的国土、有池水的庄严、有宝树楼阁、还有各式各样的宝幔,这个宝幔是在宝树上面,挂在这个宝树上面的宝幔,还有宝树上面的珍珠罗网等等,都: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我们看佛陀解释极乐世界,他是先解释依报再解释正报,是由粗渐次到细这样的次第,但是当正报依报合在一起的时候,是先观正报然后再把依报配进去,因为你这个正报是主导者,你往生极乐世界是为了什么?因为有佛啊!

你看我们今天观想一个国土,你比方我们观想美国,美国的马路比较宽是事实,停车也方便,它的树也特别的漂亮,依报环境那真的是开阔,但更重要是美国人怎么样?他的人心怎么样?这个正报最重要,我们今天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也不是为了环境而去的,我们是见佛闻法,所以当你把依正二报合在一起观的时候,那你要以正报为主,先观正报庄严,然后再把依报环境配进去,佛陀是这个意思。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五)成三身观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六)成多身观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那么正报的庄严是很难观,因为正报比较精致微妙,所以佛陀说我们先找一个相状,你熟悉的相状,你先把这一尊佛像观起来,这尊佛像观起来以后,旁边有很多宝树、楼阁、池水的庄严。然后你在佛的左边又观想一个很大的莲华座,这个莲华座观起来以后。再观想右边也有一个很庄严的大莲华座,先观莲华座,然后再观左边莲华座上面,坐一尊观世音菩萨,当然观世音菩萨比阿弥陀佛稍微低一点,也是金色的。然后再观想在右边有一尊大势至菩萨,在右边的莲华座。是先把佛观出来,再把菩萨配上去。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我们前面在观佛菩萨像,是静态的,先观一尊、然后一对,这是静态。这个时候就由静态变动态了,观想佛陀身上金身放金光。他一放光的时候,就照了宝树,那么照宝树干啥?在宝树下面因为你光明的照了,每一棵宝树又产生三朵莲华,又是一尊佛两个菩萨。你看观想极乐世界有很多宝树,无量无边的西方三圣在宝树下出现。 我们是先观一尊阿弥陀佛,两个观世音菩萨,然后再放光,再观想有无量无边的西方三圣。

我们供养佛像,你要嘛供养一尊,要嘛供养三尊,没有人供养两尊的。诸位知道。你供养两尊佛像,那就不知道谁是本尊。也没有人供养四尊佛,四尊的话就有一尊在前面,千手观音。佛菩萨他一定有一个本尊相应,就是说你的佛堂跟你的功课一定有关系──你修什么法门,你就供养什么佛像。不过,以前我们佛学院的老师,我的恩师上性下梵长老,他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修净土的人,他老人家专攻净土,他作了很多净土的经论,上性下梵长老,他说你一个佛弟子,不能忘本啊!他看到很多在家居士只有供西方三圣,他觉得这个作法是不对的。

他说你再怎么样供西方三圣,当然我们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为本尊,是吧!但是你为什么知道净土法门呢?你怎么知道的呢?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的。所以起码身为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生长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中出生,一定跟释迦牟尼佛有缘,即便是末法,末法也是法。我们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下,受三皈依、受他老人家的教化,所以不管你怎么样,你一定要供一尊本师在前面,然后再供西方三圣,你不能够佛堂当中连一尊本师都看不到,你身为一个佛弟子就不好,忘本。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佛像要注意:因为佛像代表我们的心态,借相修心嘛。一般来说是供奉三尊,智者大师说:表示中道、远离二边、顺入中道;远离空、有二边,顺入中道。所以大乘佛法供一尊,代表一心真如,要嘛就是空、假、中三观三尊,这有表法的意思。好,我们看下一段:

(七)观成之相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八)辨观邪正

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此想成时,这个想是指前面说的:佛,一尊佛二尊菩萨,还有配合依报的庄严,这个极乐世界的想像,那你慢慢慢慢的想像,我们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透过这个想象,我们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冥冥之中感应道交,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听闻到水流,极乐世界七宝池的水是流动的,它会放出光明,光明当中能说法,或者是宝树微风吹动也会说法,或者是凫雁鸳鸯,凫雁:凫是水鸭,雁子是候鸟、鸳鸯也是水鸟,这些鸟类也都能够演说妙法。

极乐世界它的说法是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有情是指鸟类,一个有明了性的;无情是指流水、宝树也都可以说法。那么你听到这个法以后,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我们作极乐世界依报观的时候,顶多就是消你的业障,你要往生到净土,那是来生生诸佛国,所以依报庄严它的感应,是偏重在破恶、消业障。但是你一旦进入正报的时候不是,你见佛不是来生见佛,就今生见佛──见佛闻法。所以观依报跟正报都可以消业障,但是你观依报没办法见佛,你要见佛是来生见佛;你观正报不一样,今生就可以见佛闻法。所以行者等于是正报庄严以后,所听闻的佛法出定之时,恒忆持不忘,你即便出了定,出定都可以想像得到,不像作梦,作梦那心是暗钝的,你作梦的时候,你梦中出来就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你入定所听闻的佛法,出定以后是忆持不舍,而且最重要是要和修多罗(翻为:经典)合。

我们在观阿弥陀佛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佛菩萨现前,但是我们不知道这到底是魔王显现的、还是阿弥陀佛现的?在《楞严经》上说,我们没有能力判断魔所现的三十二相跟佛本身的三十二相?我们没有能力去判断,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他所说的法对不对,只要这个法违背了圣道的根本思想,所谓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比方说你看到佛三十二相问你说:世间的快乐是永恒常住的,它就是涅槃,你不用再去找涅槃,世间的五欲快乐就是涅槃了。这就错啦!佛陀说世间五欲是杂染相、是无常败坏相,所以你所听闻的佛法,必须跟修多罗的经典相符合,假设与经不合,那表示你招感了魔境,堕入一种颠倒妄想。假设合者,那你就是如实见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跟阿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关于这个魔境的判断,我们说明一下:降魔是每一个修行人必经的过程。如果你一生都没有魔境,表示你没有真正用功,因为当你开始回光返照、真妄交攻的时候,它一定会有一些事情出现,这是修行人必经的过程。那么判定魔境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以教印心:就是这个人告诉你的讯息、观念,跟佛陀说的修多罗、法义上有没有相合?这是第一个方法。

第二个以心印心:这是直接用心来印心。因为有时候只有现相没说法。就像《小止观》说的:当我们在修莲华观时,突然有一个东西坐在莲华上面,放大光明,那这个景象,到底是佛给我们的加持、鼓励,还是魔王来干扰的呢?他没有说话,怎么办呢?就以心印心。

智者大师说:你用你的心去感受这个相状,如果这个相状出现之后,你开始躁动不安、不想坐下去了,那这个就有问题。如果说你坐了以后,这个相状出现以后,你更加的安定、更加的法喜、寂静,随顺于涅槃,这个相状就真实的。就是:这个相状是随顺于无明的躁动相、还是随顺于涅槃的寂静相?这个我们可以直接的以心印心,这是另一个判定方法。好,我们最后一段把它做一个总结:

(九)结示观名

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十)修观现益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这是正报的第一观,所谓的第八观─佛菩萨像观。它除了跟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观有相同的效果,能够灭除我们重大的五逆十恶、谤法种种生死的重罪,更重要的是:它有不共于依报观的功德,能够现生得念佛三昧,你能够今生当下能够见佛闻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这是正报观不共于依报观的地方!现生得念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