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好,各位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各位同修,今天又到了周一了,我们依然还是来一起学习这篇《劝发菩提心文》。讲到我们成佛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发菩提心。那么在此之前,我们讲了一下菩提心的相貌。从这个正反两面,各自配了一对,做一个对比。大家有一个明了了。那么从今天晚上开始,我们要讲到说既然是发菩提心,那在我们这个法界里面,凡事都有一个因缘。如果你没有这个因,没有这个助缘,那么不能够一拍即合,这个事呢就成就不了。所以说发菩提心,省庵大师在这里罗列了十种因缘促成我们菩提心的发起。就是说我们发这个心啊,它不是没来由的,它一定有一个目标。那么当下有一个态度。这个心发出来它有一个心理这样的定式,形式的式。
处在这样的一个心式中,那么可能才能把这个成佛必须的菩提心,能够把它发得到一个最佳的状态。比较真切,力量比较足一些,能够带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往佛道上走。所以这里省庵大师就讲到说,这个菩提心是诸所有善法中的王,但是它有十种因缘才能够发起。我们下面把这十条给大家贴出来,先做一个总括性的学习和了解。
大家来看,“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
下面就列了说,由这十种心态,可以激荡我们发起这个菩提正因。“一者念佛重恩故,”大家仔细听,这每一条都是有来由,切身摄心的从我们心底里面做这样的一个思维,正思维,正熏习。“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从这十个方面可以让我们把这个菩提心能够调动起来。所以首先我们从这十条上跟大家先做一个总的概括的一个了解。你看为什么首先这里第一个就是念佛重恩呢?我们这里可以有两个理解,一个是佛的重(zhong)恩,一个是佛的重(chong)恩,就是重重无尽。他的这种恩情这种功德这种慈悲,视所有大地上的众生都跟自己的平等不二的亲独子一样。这样的一种大悲之心。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说重(chong)恩,重重大悲恩德。那么因为我们能够念佛的这种恩故,因为佛是,咱们在平常持佛号的时候都会讲佛是三界导师嘛,四生慈父嘛。所以他,可以说佛的这种功德就是给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的这样的一种大悲平等情怀。他的这个恩是非常高,非常广的。所以说这里甚至越过了我们的亲生父母,把他列在第一位。是这么一个由来。
那么其次呢,就是念父母恩故。大家想如果我们也在这里说到要报佛恩,可是呢如果没有假借父母所生的这个、虽然是如幻的、五蕴四大组合的这个假合之身,可是如果没有这个假合之身的话,你身都无所存,心将何寄?菩提心从何发起呢?那我们今生能够学佛,学菩萨行,随佛的言教,代佛宣扬,去分享佛法,以法来弘法利生,倡佛的本怀。这可以说我们这都算是报佛恩了。知恩报恩就是令佛种不断。可是我们这个说法度众生,你说法度众生靠什么呢?没有这个色身,没有这个色身上面的舌根,假借着声音的这样宣流,怎么去说法度众生呢?所以这一切,都来源于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躯。就算我们自己修行要成道,还得借这个假来修真。所以说这个肉身是非常重要的。全凭父母所生。所以这里第二个排名就是念父母恩故,我们当要发这个菩提心。
那么第三个呢是念师长恩故。虽然有父母生我们,但是如果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善知识开示佛法,我们这个心意就开不了。那怎么从世间的这个,世间法里面师长教我们礼仪,做人的道理,人情来往,对联不是还有一句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嘛。那世间法里面非常讲究这些,全凭老师教导。那从现在的现实社会来讲,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到这个时代有时候因缘都是颠倒的。那么会感觉到有时候师长呢没有尽到师长的职责,学生呢没有摆对学生的位置。两相结的因缘不好,会有时候导致这个状况。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从人伦天理上来对师长存有敬畏感恩之心。这种心都得发、都得修。否则的话,情状就会越来越糟糕。这是世间法。那么出世间法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三宝,没有法师,自己的依止呀皈依呀等等这些师长的教导,你说你的佛法知见从哪里来呢?你不懂佛法,你怎么修行呢?那你如果说不修行,你成就不了,那么佛恩怎么报呢?父母恩怎么报呢?所以由此来讲的话,师长恩排在第三。
第四就是念施主恩,故发菩提心。当然如果说就出家法师来讲确实如此。虽然有父母生了这个身心,有师长来教导依止学法,再弘法利生,道场里面用功办道,等等诸如此类的这一切,如果没有檀越功德发心来促成护持,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想如果说没有施主布施供养的话,那么终日谋求衣食,你天天想着衣服从哪儿来,下面要吃什么饭,买什么菜,最近一袋米一袋面多少钱,那你想生活的琐碎这些事,你还哪里去用功办道呢?这是从出家人份上来讲。那么从在家人份上来讲,如果没有十方施主檀越共同的发心成就一个道场,那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大家想想,福报从哪里求去嘛?你都没有这个三宝之地作为我们的对境让我们去发心,去供养布施,去三宝门中去好求福,做义工,发力,财、法,等等这一切的这种福德,你从哪里去种这个福德?
所以说全凭十方施主一起发心,成就这样的一个道场兰若共修之地,佛堂讲堂等等这些,那么我们才能够心安理得的、相对有一个安稳之地来听闻佛法,来修学办道。所以说这里施主恩排在第四。既然说因施主恩发菩提心,那么这些所有的施主里面,狭义的来讲,是说今生此世与我道业有帮助的外护善知识。可是如果从广义上来讲的话,大家想想,哪一位众生不是我们的施主?你想我们每天吃的穿的从哪里来的?没有农民去种,没有工厂的工人去做,没有产品的流通运输,整个再放到餐厅、酒店等等这些,我们的吃怎么吃进口?衣服也是如此,没有人去种棉花种麻,种这些物资,没有纺织,没有裁剪,那我们什么时候能把这衣服能穿到身上呢?所以从中过程中只要参与的,这都属于说是施主。所以说第五个我们就是要念众生恩。因为众生对我们来讲都有恩。我们每天的所需的衣食,供养,都是现成受用的,不是我自己做的。房子也不是我自己盖的,汽车也不是我自己造的。那这其中每一位参与了的成就者,都属于我们的施主。
所以就广义上来讲,第五个就扩展到要报众生之恩而发菩提心,要还这个债呀。那么众生之恩再进一步来讲,大家想我们都是在轮回生死中。那么无量劫来前一辈子舍一生,后一辈子又投胎转世,舍生受生,必有每一世都要有一个因缘,就是来生养你的父母。那想想我们无量劫来的轮回中,生生世世都有无量的父母,现在还在轮回之中啊。还一定在六道里面升沉。大家想因为我们没有这个宿命通,所以才不知道里面轮回中的、大背景里面他们具体生生世世的状况。如果说我们现在有宿命通看到,那每一生每一世的父母不知道有几多经历。这一辈子的父母,下一辈子又下一辈子、生生世世的父母,轮回到哪里也不晓得。那么这些累生的父母都于我有恩呀。现在还在轮回中,都属于众生呀。所以大家想想,为众生其实也是为父母,所以这是通的。为众生恩,我们应当发起菩提心来。那么在此之前的这五种呢,等于说都是为了回报这个外恩,外在的恩德。后面的这五样呢,等于说都是相对自己的事而言的。
你看第六的话是,为什么要发菩提心,要念生死苦故。大家想想,唯有这个生死是我们自己的事。念念能够反观,我们当下我们自己的这个肉身,它就不是长生不死的啊。每天每个月每一年甚至每一念,都是迁流变化念念不住的。就像这个,其实大家想我们的色身就像一个烧开了的火堆一样。这个火烧起来呢是不住的,可是它慢慢慢慢渐渐都要变成灰,终归最后一定会变成只剩下一堆死灰的。所以说虽然现在好像是活灵活现,每天能得不得了,可是大家要知道,必有死亡之日啊。
今天几个同修来了小坐了一下,一个故人同修,那说起来了还挺受用,聊一会儿佛法,聊一会儿世间法,又插进来又说一下自己的情状,等等就是诉不尽的每天的遭遇。经的事呀见的人呀,来来往往是是非非就这些。最后我说你看现在咱们聚在这,今天有一个因缘聚在这里聊、说,我说你看再过一百年,咱们四个,包括我的话连一百年都用不了,总得死呀。最后尘归尘土归土的。如果说再不好好修行,把这个轮回给解决掉出了三界的话,那依然还是要随业受生,还得去生生死死,没有休息呀。你休息不下来的。所以说这是为了生死大苦,念生死苦而发菩提心。
第七个叫做尊重己灵故。这个己灵呢听起来好像比较抽象。什么叫己灵呢,就是我们自己的灵觉之性,我们的佛性。每个人都有的佛性,跟佛一模一样。可是呢我们的佛性现在在众生的现前身中被昧了。迷昧掉了。虽然是迷昧掉了,可是这个佛性他跟佛是一样的值钱,一样的纯粹。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就必须要尊重自己本有的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如果我们不想着成佛,这个可能性就永远不可能。
那么这个己灵,现前的灵觉之性,它就永远埋在我们这个四大五蕴的这个大山里面出不来呀。所以说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才说,要发心修行,要内脱身心外超世界,要出离生死。就像鸟出笼子一样这样的自在无碍。这样才算是没有辜负我们本有的这个觉知佛性呀。所以说第七个,就是要尊重己灵。
那么第八个,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是为了忏悔业障。你想如果我们想要不负己灵,那么必须首先我们就是要忏悔业障。大家已经估计听我讲忏悔这个内涵意义的话,讲的也都是听得耳朵生茧了。忏就是要把前面的罪过要忏掉,悔就是后面的过失再改了,这么一个。那为什么说忏悔业障,众生都有障,一个是惑障,就是无始以来的这种无明烦恼贪著。你看我们每天的心,都是一定要有个投放处,不是投放在这儿,就是投放在那儿。
总是要有一个好乐,有一个麻痹,有一个来往,有一个依托。没有这个心就受不了了。那么你在这个迷惑的这个障碍中,你就得造业呀。每天为了自己的这个心舒服,为了这个幻象能如己意,能够称心如意,能够让自己越来越所谓的好,就不断的造业。身口意造多了,那就又成了障了。为什么,因为将来要感果呀。有苦乐之果,不管苦果乐果,都属于障碍。所以我们说的忏悔业障,就是要不再造业了。这起心动念都是业罪。为了忏悔业障,所以这里说发菩提心。
你看后面的话,就是越来越格调高了。第九,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为了求生净土。为什么呢,在这个娑婆世界呀,纵然你要忏悔业障让它清净,可是问题是咱们这是叫五浊恶世呀。这个三障,我们常虽然说愿消三障诸烦恼,可是它就忏不干净呀。它忏的忏悔干净的都不如造的多啊。零头刚忏完,造的就又给你加了一大笔。所以就在我们这儿就非常的困难啊。因为助道的缘分太少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想横超五浊恶世,那么就要往生西方净土。因为西方净土助道的因缘多。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水鸟树林皆说法音。所以呢,为了求生净土,故而发菩提心。
所以大家来看,第十个是为什么原由呢。是为了令正法得久住故,发菩提心。大家看,我们因为讲的就是《劝发菩提心文》,所以他的压轴也是末后一着,就是虽然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可是你不能够光顾自己呀。你最根本的就是娑婆是苦海,不能让佛法断掉啊。所以说为了让正法久住,什么叫正法,就是对佛说的这些教理行果,能够信解能够修证。如果只有教理没有证果的呢,这就成了像法了。如果只有教理没有修行呢,那就成了末法了。所以说,为了让这个正法能够久住一些,必须要发起真正的菩提心,来以信解行证来契入大乘佛法,让都能够有修有证。从凡到圣,在这个世界,比比皆是,能够越来越多。这就是发这个愿,为了正法久住。
所以说后面的这个为己,上面的五恩都是为了报恩。那么大家要知道一个是为报重恩,一个是为自己的道业和三宝的住持。所以从这,省庵大师这里安置的说,这十个发起菩提心的因缘,我们来看一下,确实都是非常朴实的话。也能讲到点儿上,为什么呢,说白了这十个心,这十个因缘所发的菩提心,就是要调动我们的几个心。一个是得了道,就是我们来学佛,你最根本的一个因缘,学佛是为了成道,要了生死的,要了道。那么了道呢,你必须常怀揣着忏悔惭愧心。还得痛念生死苦。那么在这里的这样的本位下,你必须有一个感恩之心。如果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得有良心呀。你看念佛的恩,父母的恩,师长的恩,施主的恩和众生的恩,就处处对境中,要我们生起感恩的心。
做人得有良心。现在好多时候我们觉得,越学佛学得,因为良心大家知道这里的良心呢从广义上理解,还不是说我们平常所说的,你把良心昧了。好像这件事你做的昧了良心。而是这个良心,就是把心底里我们优良的部分、我们天然具足的善性,能够调出来。能够不断的让它相续长养,就把我们同样业力里面的这些染著、罪恶种子,给它清除替换掉。
所以说白了,发菩提心,你首先得做人的良心。有这个良心作为启动,才能够感恩佛,才能够孝顺父母,才能够尊敬师长,才能够回馈施主,才能够回向众生。否则你做不到。所以这是我们先把这十个因缘,给大家依照次第先贯解一遍。下面就等于说,每一段具体的来广讲为什么要念佛的重恩,为什么要念父母的恩德,一段一段的广讲。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云何念佛重恩?给大家把文字贴出来。稍等。大家来看,这是讲到说云何念佛重恩?这就开始慢慢讲起了。“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
这是首先说佛谓我初发心,最后体悟修行成佛道,受了很多苦。那么具体的在这个度化我们的过程中,你看,“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
最后呢,“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给大家这么念一下,说实在的,就这么念一段,都觉得非常的感恩。大家看首先第一句说,谓我释迦如来。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佛的重恩,为什么真是佛恩难报啊。因为佛陀呀,他不是一辈子的度化我们的事,也不是两辈子十辈子百辈子千辈子,无量劫来一次又一次的,不厌其烦,不舍一个众生的来行化教度。那么这里讲的,你看用词都用的是释迦如来,不是说释迦佛,或者释迦牟尼,释迦世尊。为什么这里单单用一个如来呢,这也是祖师说教的一个用意。就是如来这个名号,正好显现了佛的悲心,慈悲不舍度化众生,次次数数,不厌其烦。
所以我们明了一下什么叫做如来?因为释迦牟尼佛是四个字,如果单从释迦牟尼佛的话,我们一般翻译成能仁和寂默,是这样的一个吉祥名号。那么这个如来是佛的通号,就如来这个通号他就代表一个度化众生的内涵。什么叫做如?如就是如如不动,始终住在这个佛的真如胜境中。他不会起烦恼,也不会动感情。只有我们无法设想的大慈大悲,不敢相信的神通妙用。所以由于这个大慈大悲神通妙用,他就住在这个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一次又一次的来度化众生。所以叫做如来。我们常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有时候又说,后面的佛像前面的佛一样再来,就叫如来。所以说光这个名号,就已经把佛的这种慈悲,度化众生,不舍众生的这种功德已经给涵盖在其中。只有佛才配这个名号。
为什么呢,你想咱们三界六道内的众生呀,他也都来。这不是又来了嘛这辈子。可是他不如呀,他住不到如如不动的那个佛的境界中。所以他只能来,而不能如。那么比如说二乘、小乘人吧。他可以住到空性的境界中,也可以如如不动。可是他光如,他不来。他没有佛的这种大慈大悲的境界,所以他就只能够如而不来。这个凡夫呢,是只能够来而不如。因为阿罗汉他不肯来呀!他觉得三界就跟牢狱一样的,前面不是讲过了吗。视三界如牢狱,认生死为怨家。所以他就不来。
那么只有佛既住在如如不动的境界,还往返六道,不知疲倦地度化众生。而他虽然来,他不像我们众生一样,是受业报再来,而是乘愿再来。所以冲着这个意思,我们才称之为如来,虽然来了他不会受世间的染著,为什么呢?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所以又如如不动。这个境界其实也是在佛陀他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圆满成就佛道而练就的。所以说,“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
大家想想,当时每一尊佛都是为度化众生而最初发心的。像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他最初发心的时候,是在有一尊古佛,也叫做释迦佛出世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的本师释迦还是一个陶师,就是我们现在应该说的就是烧瓷的那一类的工匠。那么这个古释迦佛他就用这个佛眼观察到,说这个陶师他学佛的因缘已经慢慢成就了,就去度化他。那么在度化他了,他就行了一个方便善巧。就去到这个陶师的作坊里面,他去那要借宿一宿。
那么这个陶师当时见到这个古释迦佛就非常的欢喜,生起了恭敬心,他就非常愿意乐意供养他。特别是听他讲法以后,就发起了菩提心。他将来也愿意成佛,也愿意号叫释迦如来。在这样的一种发心的情况下,当时这个陶工他还有四个工人,也就是他带了四个徒弟,这四个工人见着这个情形,也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就他们希望说,如果陶师你能够作佛的话,到时候我们就成为你的弟子。果不其然,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后来都知道的,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和富楼那。由此大家可以想而知,就是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的时候,经了多少久远劫了,这就是佛最开始发心。特别是释迦牟尼佛他到我们这个火宅、这个五浊恶世,他是忍受着这种苦来救度我们的,生生世世的这种积累。
在《法华经》里面还讲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典故就是“父少而子老”,什么意思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来度化众生,光他的弟子的积累的量就已经无比的巨大。大家想想他发了多大的心,受了多少的苦。在《法华经》里面是有这么一个情节,就是当时呢,释迦牟尼佛不是讲《法华经》,然后就有八恒河沙的这么多的大菩萨,他们就听到释迦牟尼佛要让他护持《法华经》嘛,觉得非常殊胜,所以他们就发愿说,愿意在我们这个阎浮提世界来护持受持修行《法华经》的人。
当时释迦牟尼佛就没有,说不需要你们,就没有接这茬儿,为什么呢?他说有多少呢,有整个有这个……我记得当时应该是说六万,六万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一直都在守护着宣说和受持《法华经》的行者,结果大家这个八恒河沙的菩萨们就觉得说怎么可能呢?后来呢,果不其然一下子就从地下涌出来好多大菩萨。在〈从地涌出品〉里边,都向释迦牟尼佛顶礼问讯,都以弟子来这样行礼。就不断地供养,供养了有五十小劫这么长。当时弥勒菩萨就非常吃惊疑惑,因为他觉得释迦牟尼佛做为一个太子,在菩提树下成道也就几十年的时间,他怎么能一下子教化出这么多的大菩萨?六万恒河沙的大菩萨呀!说就问释迦佛,说你在这几十年当中,你怎么能够做到说能够教化诸多菩萨?非常不理解,他就打了一个比喻,好像说,一个一百岁的老人对二十多岁的人说,这是我的父亲一样,他觉得很惊奇,惊讶。
结果佛就告诉他真相说,我不是这一世成道才仅有几十年。说我真正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的百千亿那由他劫,他说就是这么久的时间。他都用了一个比喻说,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碎成微尘大小的基本的一个颗粒,一个微尘就是一劫,这样算。那么还不是一个大千世界,用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多的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大千世界如果有人把它碎成基本的颗粒,再往东方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下一颗颗粒,就是在这儿落下一颗,什么时候直到把所有的这些微尘落完了。那么你看下面的这些世界那就更多了,他说把所有的这些加起来,一个微尘就算一劫,那么他说他成佛以来的时间比这个还长。大家想想,那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发心的呀?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示现成道教化众生,那都在我们凡夫的视野内根本就算不出来说他经历了多少。那他跟我们众生结了多少的缘呀!那给我们的恩德现在来讲的话,啊呀不可用语言,真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这样的一个因地,这样的一个。所以我们要首先知道,释迦牟尼佛初发心在这里讲是一个什么概念。
“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大家知道,释迦佛修菩萨道,这个苦那吃得是真是多了去了。六度万行呀!大家都知道他的六度是怎么行圆满的呢?那个时候,他做国王的时候,帝释天认为就没有人修行了,跟他的大臣两个人来变成鸽子和老鹰,最后释迦牟尼佛为了救这个鸽子呢,把自己的身体都给铺在这个秤上,大地震动,才把他的布施这个法门给修圆满。看到一切众生都跟独子一样心爱,就等于用自己的肉体去换这个鸽子的命。忍辱的时候,这个歌利王,在《金刚经》也讲过,那是一条一条地割他的身体,就跟我们现在受的那个凌迟的那个罪刑一样。他都不生一点点嗔恨心,而且还打赌,一打赌说,假如果我没有嗔恨心的话,让我的身体还复如初,果不其然。有一生做鸟巢仙人的时候呢,入了定了,不出定。为什么呢?
因为他入定太久了,头上被鸟给做了个鸟窝,而且下了蛋又孵这个小鸟。那么他当时害怕一出定了以后,把这个鸟窝给毁了,这个小鸟就给弄死了。为了这样,一直等到这个小鸟孵出来,翅膀长好了飞走了,他才出的定。就这样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地去修苦行,为我们修,修成一尊圆满的佛。所以这里才讲到的说,“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那么在这个备受诸苦的过程中,你看,“我造业时,佛则哀怜,”就是我们在轮回中呀,往昔所造诸恶业,我们常说,这个时候佛就是悲哀怜悯嘛,想方设法地种种方便教化。大家想想,佛度众生,他的那种就是只要我们一旦发现因缘中有一个得度的因缘,他是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会的。而每一次很可能都遭到失败,为什么?因为我们众生不受教化呀!“而我愚痴,不知信受。”
他就撵到跟前来教化,我们不肯改恶从善。那么由于这样的话,你恶因既然积累起来了,不受教,那么你一定造了业苦果也难逃呀。所以会堕在地狱,也受这个恶报。堕到地狱受恶报的时候呢,佛又复悲痛,“欲代我苦”,发心是代我受苦呀!大家看到《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边就有一段文就是讲到的说,愿代一切众生,愿代一切众生受苦。但是没有办法,因为我们这些凡夫众生,业障太重了,自作还得自受,不可替代,不能救拔。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这是指的堕到恶道里边。
大家知道,这些佛想方设法的教化呀,救度呀,真的是。那会儿在印度,在城里边,一个国度里边差不多有九亿人,有三亿人能够见到释迦牟尼佛。还有三亿人听到过释迦牟尼佛没有见到,还有三亿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城东,就是在这个大城的东边有一个老太太,她就不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佛非常的哀悯她,用了方便救护,用神力,她就看见佛,她朝着东面看见佛了,她就赶紧把身子背过去朝着西面,那佛就用神力又出现在了西面,她就又绕到南边,又绕到北边,四面都绕到了,佛用神力都让四面能够看见他,结果最后她把眼睛蒙起来就不看。所以这就叫做“而我愚痴,不知信受。”这就不要说了。
还有另一尊同样慈悲的佛佛道同,阿弥陀佛也是如此,我记得我那会儿讲信愿行老讲这则典故,非常地让人听得就是说,觉得佛慈悲到这种地步,简直让人就是无以为报。说村里面呢,是海里边的村子,海岛旁边的,是打鱼的。打鱼的这个村里面的人都信受佛法,那么他们在打鱼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奥妙,什么奥妙呢?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话,海边的鱼,就不要到外海去撒网,自己往这个岸边岸上来游,游到岸边很容易地捕捉到了以后呢,在吃的过程中烧烤的时候呢,再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呢,只要佛号念得越多,这个鱼肉就烧出来就越鲜美,天天在这样的情况下,终于有一天村里有一个人走了以后,同时一天给全村人托梦,一边哭一边说,说再也不要吃那些鱼了,那些鱼是阿弥陀佛为了方便善巧让大家多念佛号,而化现出来给大家吃的。
你看,这就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度众生的情怀。可是就这样还不受度,不受度又堕到地狱,堕到地狱佛也没办法,业重不能救拔呀!然而,终归地狱还是可以出来的,可以出来,慢慢地稍微生活状况好转了一点儿,大家来看啊,“我生人道”,生到人道里边了。既然生到人道了,啊呀佛就是可以说是转悲为喜了吧。就觉得说,又有机会能够用种种的权巧方便来度化。所以你看才说这个三皈、五戒、十善人天法,让我们种善根不要堕恶道。生生世世地追着我们让我们这样地去造这些出世之业,种种教化。就像地藏王菩萨那会儿表态的说,哪怕阎浮提有一个人有一念善根,我就想方设法让他的这个善根能够增长而不要退。
可是呢,你看这里,我们来看,“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就追着。“心无暂舍”。大家想想,我们现在也常说到是弘扬佛法,希望大家都来听闻佛法,修学佛道,可是有时候买账的呢,我们说几句越说越得劲儿,如果人家不买账了,两句谈过去就心灰意冷,说去你的吧,不理你了。就是这样的。心就不能够“心无暂舍”呀,就是一念舍弃心都没有生过。
在这样就是,可是还不肯教化,不肯教化的话,佛就追着走呗。就这样的一个佛恩,何等深重啊!那么再往下看,大家看,“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这是就我们在因缘中讲的话,说实在的,我们现在生在佛前佛后了,这就等于说这一段是自悲又自庆幸,为什么呢?悲就是悲的没有生到佛世呀,佛在两千多年印度出世的时候,我们还在轮回在恶趣呢。好不容易现在得了一个人身,可是佛陀他老人家已经灭度了呀,已经涅槃了呀。那这样我们反思一下,就跟我们有时候人在受到痛苦或折磨的时候说,哎呀我造了什么孽呀!我们现在反思一下,也是这样想想,何罪而生末法时期呀!为什么我们生在末法,大家想想,就是因为在正法像法的时候没好好修呀!
过去的福德不够,因缘没结上,失之交臂了嘛。所以造的这个业只支撑着我们只能够生在末法,生不到正法像法之际。可是呢,虽然这样的一个大悲悯,问题是还有大庆幸是什么呢?虽然没有跟佛同生在佛时代,可是呢,还好,能够出家修道。这是省庵大师以自居,因为他是出家人。拿我们居士同修来讲的话就是,何福能够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做一个优婆塞优婆夷檀越净人。那么从这个业障来讲,“何障而不见金身?”见不到佛的这个真身,金色之身了,亲近不到佛陀。不能够侍奉不能够常随,甚至连远远地这么瞭一眼的机会都没有啊。但是呢,大幸的是什么,“何幸而躬逢舍利?”虽然见不到佛的真身,可是佛灭度后,舍利就是佛的真身、法身。那我们现在还能拜得到啊。
大家看,我们就我们现在的这个现实世界中,我们还能,这段时间八大处的佛牙舍利不是又开放了吗?那确确实实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上留下来的清净坚固子呀。这个因缘也不是一般人都有的,我们有时候都会说一个什么见解脱见解脱,说句实在的话了,真正地见到舍利这也是见解脱,因为见到佛身了呀。佛牙舍利,阿育王寺的佛舍利,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这都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还有这个特别的因缘福报。你看法门寺的佛指舍利的话,这是唐时期入到地宫,那么中间这么多年,大家只知道记载不能够见闻啊。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这个佛舍利才重见天日。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同修给我发的,当时怎么挖这个地宫,怎么找到的这个舍利影骨,然后又找到这个舍利本身,当时确实是让人觉得说,叹为观止呀,那种激动。连不信佛的教授们都,这些考古教授们都当时就已经是激动不已,非常的兴奋。这就是圣者留下的舍利都有如此的感染和加持。所以我们说何幸还能躬逢舍利呀!
所以这样反观的话,我们就自己得思惟呀,如理的思惟作意说,如果曾经你看,“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就是我们曾经没有种过善根,宿世种的这个灵苗的话,听不到佛法的呀。我们现在很容易就听到佛法了,可能还不太珍惜。听着听着听得多了还厌烦,还觉得就如此罢了,还甚至生远离心、退堕心。可是不知道能听闻佛法这个因,那曾经是不知道多大的善根才种下这个种子呀。何以得闻,“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
你看,就是如果你不听佛法,你就根本不知道佛的恩德真正大在哪里。也就是佛法不入心,那么佛陀世尊的这种大慈悲这种大威德,在我们心里根本就没有概念。大家想是不是。你不听佛法,你不明白道理,你不知道三宝的可贵,那佛呢,那充其量有时候就是一个崇拜的一个神灵一样。好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呀。所以这里讲到说,“此恩此德,丘山难喻。”就是三山五岳这样的重量都不能够比喻啊!我们大家也要这么琢磨反思,因为好多事情经历得多了,就反而不珍惜了,包括我们听法。看看是不是如此。所以说既然到了这个份上,我已经到了如此的难得难得被我得了,那么下面你看,“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就是如果真正我们能意识到佛的恩德如此之大,那我们就不能让佛种断了呀!就要发广大心,去行菩萨道,成就道场,弘扬佛法,默默地不求回报地去服务众生。这样的话才能够建立佛法,救度众生。
我们说报佛深恩当拼命,这是祖师爷们留的话呀。惊天动地劝念佛,敲门打户劝修行。你看这里省庵大师,纵使粉身碎骨你都报不了佛的恩德。所以就着这样的因缘,我们如此思惟如此作意,正确地认知,有正见住心,才能够把我们应当有的这个发的菩提心能够发出来。所以这里讲到,“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就是念佛重恩。
大家都是身为佛弟子,现在号称皈依佛法僧,所以我们有时候想想,就是你比如说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到底在我心目中我们的心目中他意味着什么?这个东西我们常要思惟,而且常要擦亮。常要让它清晰明了的。而且我们常要明了说,佛出世他是来干什么的。他的用意在哪里,那我们一方面是听佛的话,二一方面还是,特别是现在佛陀灭度了,我们要代佛宣化,代佛弘扬,代佛成就众生呀。现在可以说,我们既然学了佛,我们的这个身口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佛的法身来显现流传的呀!弘传的呀!佛的法身、佛的法义、佛的法脉。所以大家在为了让佛法一直这样的弘传,那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受用、有担当、有坚持。如果能在这上面做好,慢慢地就能够体悟到佛这个菩提心,也能够发起的这种力量和发出来的这种法喜。
好,那今天时间就到这里,我们就是要了解一下第一个因缘。就是念佛的重恩,而发菩提心,是为第一因缘。下一次我们就开始要讲念父母的恩和师长的恩,等等一条一条地逐条往下讲。好,今天时间关系,就到这里。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请大家合掌,一起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众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