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之戒,治世之善

已上所举话头工夫动静节次,与初机入道四众安顿手脚处一一具陈,向下正与学人论根本始末来源去就。

何为根本?以五戒,是为根本。何为始末?以久长不变心,是为始末。何为来源?要知空劫以前事,是为来源。何为去就?要知此一件大事落处,是为去就。学人既要明此一件大事来源去就,必须坚持五戒,精修十善,意不外驰心无散乱,动静闲忙纯一正念,方与工夫上稍有相应分。

前云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云清信男、清信女也。先举在家二种,首以孝顺父母,敬重内外六亲眷属、坊巷邻里,当知尊卑贵贱,谦让仁慈,上下和睦,此孝子顺父母之情也。

这孝顺二事世人以为常语,不知其理甚优甚广。略言孝者,四事供给。何为四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敬爱侍养,是为孝也。

顺者,顺父母之颜色。顺父母在理之所欲。凡有所为,不违父母之意。若有如是孝顺之心,上下和睦,父母得以不动心。此是世间孝敬善道,天伦之理,何异常乎?

更能持斋奉戒念佛参禅,欲求大乘,了脱生死。此又是出世间之大孝大善也。四恩普报,三有均资,何虑一生父母而不报乎?

(此下注明五戒之相,与五常相配而互用也。五戒者,一不杀生,故曰仁;二不偷盗,故曰义;三不邪淫,故曰礼;四不饮酒,故曰智;五不妄语,故曰信。此五戒,四众既欲念佛参禅,必须坚持守护。

此再重明邪淫之戒,教中所谓在家二众不能全持,单止邪淫一戒,随顺修行故。《楞严经》云:“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生四天王天。”若能全持不犯,精进念佛,临终之时,必往极乐,莲华化生,决无疑矣。

此淫欲之戒,非出家二众敢有违犯。出家者,脱尘离俗,圆顶方袍,入圣超凡,名为僧宝。宝者,如清净摩尼之宝,令人眼见眼根清净,耳闻耳根清净,舌谈舌根清净,身触身根清净。又云福田僧,若复有人赞叹布施得无量福,譬如良田,一粒种子投之于地,获利万倍,故曰众生良福田也。

所以出家人举心动念,即名破戒,焉有邪淫之事也。)

五戒者,止杀为首;五常者,以仁为首,故不杀可谓仁。仁者,慈也、忍也、博爱也。好生恶杀,故曰:“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故君子远庖厨。”此是仁之戒也。

义者,宜也、平也、大用也。合宜之事,当行则行之;合用之物,当取则取之。非义而不行,不义而不取,故君子见得思义。夫子之时,路不拾遗。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是义之戒也。

礼者,中也、履也、大体也。《家语》云:“昔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人嫠妇亦独处一室。夜暴风雨,嫠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嫠妇自诵与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纳也。’妇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所谓焉有邪淫之事欤,此是礼之戒也。

智者,慧也、明也、高超也。知与日者,若人有知,如天之有日。知下安日,故曰为智。智日升空,无幽不烛。是以饮酒,昏乱真性,则智慧之心不明矣。浮云翳空,则智慧之日不照矣。故经云:“饮酒者,犯三十六种失功德事。”故《书》中《酒诰》制戒亦严。羲和酖湎于酒辱身败德,故禹恶旨酒好闻善言。梁武帝四十六年不茹五辛荤酒,自云:“不饮酒,无昏迷障。”孔子曰:“不为酒困。”皆谓酒能昏智乱性,众圣皆止,此是智之戒也。

信者,诚也、实也、真重也。昔有二贤士,即范张也。千里之途半年之约,范云:“九月十五日至谒。”张具鸡黍而待之,时至人来。诚信君子故无妄也,此是信之戒也。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顺天理而行,守死善终之道。稍有其过,则丧身败德,无善道称之,扬名于后世矣。何况吾教中四众,念佛参禅,欲求无上妙道,又是出世间大善大因缘,永脱轮回到涅盘岸得大安乐。而不遵守此五戒,欲脱轮回到涅盘岸者,是不可得也。

《禅宗决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