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看待佛教教义中的缘起空等教义,与世尊教导我们的种种人生道德训诫,教、俗之间的关系?我们能不能依照佛教的缘起空等教义,来观照培养我们日常种种行为,以求得道德?如果可以,那么应该如何行?有何法门?最后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又想到龙女的顿悟成佛,两者修行的方式不同,但其果位却一样。如何解释这种殊途同归?这两案例对我们有何人生、生活及道德上的启示?
大安法师答:佛教讲的诸法无我,诸法的空性与缘起的因果法则,可以说是佛教的两大理论支柱。那么《大乘起信论》谈一心二门,就是从心性上来说,心分为两个层面去理解。一个是心真如门。心真如门,就是真如法性实相,它是毕竟空,无所有的,也正因为有诸法的空性,才能够缘起一切法。如果没有空,一切法无法成立。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诸法的空性就刚刚讲的那个“道”,终极的那个“道”。那个道又不是一个断空、顽空,那个空里面是含摄着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法的那种体性。我们天台家是讲“理具事造”,本体具足。那具足一切法,就看我们怎么用心,怎么造作,就是怎么把它缘起,通过因缘和合的种种条件,生起一种什么样的境界。那么这里面就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用染污的心,用你的贪瞋痴造作的身口意的这种五恶、十恶,所缘起的就是或者三恶道,或者人间的苦乐参半的境界。如果用我们的清净心,用我们的大慈大悲,缘起的种种善法,比如五戒十善,乃至菩萨的六度,它缘起的就是一个清净庄严的净土,就是一个美好的环境。所以这个道德感跟我们的福报、我们的环境是有密切关联的。
所以,从这个诸法空性的体上,我们就要深知,我们要缘起善法、善的境界。那么善的境界、善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我们的举心动念、行为造作,如果按照儒家的五常、八德去做,按照佛家的五戒十善去做,我们才能够有效地缘起、显现人间的净土。如果不能这样做,我们五浊恶世,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毒素问题等等,就会每况愈下。但人的一种邪恶的冲动,往往是缘起一些染著的法,所以为什么刚才讲一定要有深信因果的观念、轮回的观念,他产生一种敬畏感,你缘起的恶法,你就会尝到这种恶果,让他不敢去做,然后抑制这个恶的冲动,然后缘起一切善法,才能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那么“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华严经》在最后一品示现一生成佛的一个榜样。那善财童子在文殊师利菩萨座下开根本智,文殊菩萨指示他参访善知识,像德云比丘、海云比丘这些善知识,就开方便智。那根本智就在大乘修行的证位当中,成为十信满心,就是十信最后的心。然后到了德云比丘那里,得念佛三昧法门的传授,就破了一品无明,证到了圆教的初住水平。那么每参一个善知识,证悟就上一个水平了,是这么一个情况。那最后参到了普贤菩萨座下,普贤菩萨就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以及四十一位华藏世界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华严经》讲善财童子一生成佛的归宿,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说阿弥陀佛就是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四位大善知识,在那里就是他究竟圆满、快速成佛的最后一站了。
那么八岁的龙女成佛,这是《妙法莲华经》所讲的顿悟成佛。《妙法莲华经》是最后称性而说的大乘纯圆的妙法,是直接指点一切众生,他的本性,都是究竟成佛的那个本体。所谓的六道的“相”,是人相还是龙相,在自性层面是幻相。男相、女相,也是虚幻之相。所以从它的本质层面来说,只要八岁的龙女,她多生多劫具有善根,她就能够很快成佛。
当时舍利弗是不相信,所以这个龙女就示现,就拿了一串摩尼的璎珞,就奉献给佛,那就问,我把这个摩尼的璎珞奉献佛的时候,佛接受这样的一个供养快不快?那舍利弗说,这很快。那么我成佛跟这一样快。龙女马上就示现在东方哪个刹土,马上变成男子汉的形状,马上坐在莲花里面,示现成佛了。那佛也授记,这是这个八岁的龙女多生多劫的善根,她顿然成佛的一个情形。实际上,顿然成佛,就是大乘终极之谈。
那善财童子示现的一个阶梯、一个阶梯这种渐进的过程,其实到了净土法门,他就完全不谈渐进了。你一个业力凡夫,无论是人道的,还是畜生道的,还是阿鼻地狱众生,你只要信愿称名,念阿弥陀佛名号,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能得阿鞞拔致,在阿鞞拔致不退转当中,他就不需要经过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这个过程。就在念不退当中,顿然超越四十一个阶梯,快速成佛。
所以净土法门所展示的圆顿的妙法,跟《妙法莲华经》以及善财童子讲的五十三参,到了普贤菩萨那里,他也顿然地从一种修因证果的阶梯,到了一个不历阶梯的这么一个圆顿之法在里面,所以这里面,它告诉我们人生的启示:我们要尊重生命,我们当下这一念心的体性,就有全体的如来智慧德相,我们都是未来佛!所以一定要讲道德,如果我们不道德,对不起我们的佛性,辜负了我们的佛性,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