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一《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如果念佛行人能够一心念佛,在临命终时不念世间的家业儿女一一这对于居士很重要,在临命终时,提前都要把世间的事情交代清楚,自已的家产怎么分,以及银行的存折都处理完了,所有世间的债务关系也弄完了,人情世故也没有了,儿女的问题都安置好了。这时候,到了关键时刻一概不问了,就是一心念佛,这样就决定可以蒙阿弥陀佛的慈悲力量,接引往生西方。
无论你修行功夫(深浅)、时间的久近,这个法门不是说修行时间越长越短决定住生的,它有特别之处。就是一个人一辈子没有闻到佛法,他到了临命终时才得到莲友的开示,就在这个时候一心念佛,他只念上十声,乃至一声、几声就命终,他也可以往生。不是说需要多少功夫才能往生,一念感通就能往生的。
这里就谈到念佛决定往生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来自于四十八大愿,尤其是十八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里有个讨论。乃至十念,有的人问,是不是一定要念够十念?其实这个十念,昙鸾大师有一个解释,非常有道理,十念是表达业事成办,就是往生的净业这个事情成功了。往生净业成功是来自什么呢?来自于跟阿弥陀佛感通上了。感通上了,不一定非得要念够十声,业事成办,说明就是念到五声、六声就感应上了,所以这个十念不是具体的一个数字,乃是业事成办的一种表达。“十”是一种圆满,成功了,感通上了。
一般人总是要执著,到底要几念?几念才能往生?为什么有的时候说十声乃至声?就不是具体执泥于那个数量的,而是看具足深信切愿的那种以重心一以往生的殷重心,感没有感通阿弥陀佛的那个力量。阿弥陀佛的十八愿就像那口钟,你得信愿念佛撞那个钟,撞上、撞对了,声音发出来了;如果撞错了方向,用劲用得很大,那个钟还在那边,你用的劲很大,还让你栽个跟头,那也不能响啊。这不是大不大的问题。所以,相应很重要。
怎么才能相应?阿弥陀佛是怎么发愿的,按照这个作为一个重要准绳,跟阿弥陀佛的发愿对得上。所以对上了,往生,十声乃至一声,易如反掌;对不上,就是“喊破喉咙也枉然”,往生不了,难于上青天。这个事情就得要在“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下功夫。是至诚心,真的想去,不是口头上说想去的。现在就有一些口头上想去的人,也有一定的想去,但是关键时刻又不行了。
比方有一个老居士表达,病痛得很痛苦的时候,她很恳切地念阿弥陀佛,“我一定要去”什么的。阿弥陀佛很慈悲现前,一现前,她开始动念头了:阿弥陀佛,能不能告个假?等我孙子考上大学我再去吧。常常会有这个情况。或者悬切地念,阿弥陀佛现前:我还有一个感情债没有还,等我这个债务还了,再跟你走吧一要告假。一告假,说明至诚心是有问题了。
我也常常讲的两个老居士念阿弥陀佛,天天求:“阿弥陀佛,接我走啊!”他的孙子就很讨厌他两个长辈说这个话。有一天他正在求的时候,小孙子躲在佛龛后面,他的爷爷奶奶正在求的时候,他就在那:“我来了!”他两个人一下子呆在那地方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吭声了。那个老太太觉得阿弥陀佛来了,也不能不吭声,那怎么办?就颤抖地说:“佛呀!你把我老头子先接走吧。”你说,你至诚心到什么地方了?经不起考验。
所以真往生,真心往生,他是容易往生的。所以印光大师一生,他到临往生之前给真达和尚的最后一句话还是在谈一个观点:念佛法门,别无奇特,但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很平常,但平常当中极不平常,真的能做到这样的至心信乐吗?能做得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真的是万修万人去的。永明延寿大师讲万修万人去,是针对具足深信切愿持名的人来说的,如果不具足这个条件,那真的是万修一二去,甚至没人去了,叫易往而无人。这是我们决定往生的依据,来自阿弥陀佛的十八愿,要常常思惟。由于有阿弥陀佛十八愿的大慈悲、大善巧的这种加被,就是平时不念佛的人、没有接触到净土法门的人,临命终时蒙往生善知识开示以及大家助念,亦可往生。
但是这个比例不是很高的。第一,能不能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而且是遇到念佛的善知识?其他的法门的善知识这时候还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一听就能相信;再加上家里人都是成就你的增上缘,不是障碍往生的。
能达到这样的要素,那真是多生多劫的佛缘善根的流露。那属于冥感显应,说明以前曾经修过净业,结过佛缘,才能在关键时刻显现这样的情形一有一个念佛善知识开示,而且一听就能相信,马上义无反顾念佛求往生。这是比例不高。但是众生的善根不可思议,我们要为一切众生提供这样好的因缘,这就是临终助念团所要发挥的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