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报

首先我们要先从空性的角度来解释人生,这个中道它也是先从假入空,别教的中道解读人生,它是分成次第的,它是次第三观的,先空、次假、后中,不像圆教直接地契入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别教的思想,它解读人生是分成三块:

第一个,它先从假入空,就是一切法无我。

那么一切法无我,有人就问:如果生命是不能主宰,你得到一个果报,你就不能有一个我来主导它,因为它要老病死,你是不能决定的。那么既然一切法无我,谁能够去造业,又谁去受果报呢?

因为凡夫跟外道的思考认为,生命一定要有一个我,因缘果报才能建立。欸,我去造善,前生的我去造善,所以今生的我来得果报。就像说:欸,我今天有个房子,这个房子破了,我没有破坏,这个我又跑到另外一个房子去嘛,那才能够构成因果相续,如果人生没有一个我,那到底谁去造业呢?又是谁去受用这个快乐痛苦的果报呢?

就这个凡夫外道,在大乘佛法讲空性的时候,他们会疑惑。因为大乘佛法它不否定外境,只否定我执,它把那个我抽掉就好,那么把这个我抽掉的时候,我们来看它这个假观因缘怎么建立呢?“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因果的相续不必靠我,靠一念心识的活动。

诸位!你今生的果报,不是前生的我造作的,不是,是你前生的心。你前生的生命里面有一个明了的心识,这个心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它能够思考,它接收到一个什么信息,可能产生一种错误的思考造了罪业;也可能得到一个正确的思考,布施持戒,所以让你今生快乐。那前生造业是谁呢?是你那个前生的心态。那么你的心态经过辗转的相续,你今生得果报,也是你今生的一念心识去感受快乐痛苦,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一念的心去造业,一念的心得果报,不必有一个我。

所以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从一种业感缘起的思考,走入中道的时候,你要怎么解释人生的因果。就是说,首先我们要看一个事情,就是说,流转三界中,蕅益大师说,流转者谁?是谁在流转?你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观念,谁在流转?凡夫说:欸,我在流转啊。

错!其实你就是一念愚痴颠倒的心在流转,这个心识从过去到现在还是那一念心。你看你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带来,你就是一念心来投胎;你走的时候,什么也没带走,也是一念心识离开。所以蕅益大师说,来的时候是现前一念心识,走的时候也是一念心识。那中间是什么呢?当然是如梦如幻了,哪里有什么?你不能够说来的时候是一念心识,走的时候也是一念心识,那中间都是真的,那怎么可能呢?刚开始来无所从,走的时候也什么都没有。

所以你人生没头没尾的时候,你中间的解读,那当然就是“依他如幻”。所以,我们从一切法是业力所变现,你现在的思考要提升了,一切法不是业力变现,是你的心识所变现!人生是你的心识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今生富贵,那是你前生的心识,打了很多布施的妄想,对不对?因为你只要不跟空性相应都是妄想,但是至少是善的妄想,就是你前生可能受到别人的鼓励,也可能你自己有这种观念,总而言之你内心当中,经常有一种布施的思想活动,所以你今生富贵了。

如果你今生很庄严,那是你前生的思想里面有一种忍辱的思想,你遇到事情自己会产生一种——我一定要退步、要包容的思考模式,你有这种思想,你今生才可能庄严,跟业力其实没有关系,业力只是参考用的。因为佛法里面,很多都是业力很少,果报很大;也有很多是业造了很多,没什么果报,所以业力仅供参考,就是你造业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这个才是根本,就是心为业主。

净土宗更明显。你如果说,念佛是造善业的话,有些人一辈子念佛,他也没往生,但是你佛号没有他念得多,是吧?你临终的时候才念佛,平常不念佛,到了临终的时候地狱相现了,你念了十句佛号往生了,你是靠净土的净业往生的吗?那如果说完全从业力的角度,为什么他每一天念几万声他没往生,你临终才念十念往生呢?业力仅供参考,因为那个操作业力的是你一念心识,因为你信愿具足,你心力强啊。

所以我们思考事情,必须要从业感缘起而提升到万法唯识,生命是你的心识创造出来的,你是什么心态,就是说,你今生有这个结果,与其去怪你的业力,倒不如去怪你前生的心态有问题。所以你可以从今生的生命,去检讨你过去有什么心态。

富贵从布施中来,如果你很富贵,你前生的思想里面一定有一个布施的心态,一定有的;你今生如果身体不太好,有钱,你前生有布施的心态,可能你的脾气也不是很好,有瞋心的心态,容易跟人家对立。就是说你从今生的结果,可以去推断你内心的思想遇境逢缘大部分都是什么思想。

当然你平常的思想,“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日常生活当中,经常生起什么思想,你大概也知道来生将往哪里而去了。所以生命就是“心心所法,因缘力故”,就是你不断地去串习造作,然后就造业,然后来生就得果报了,这个就是中道的万法唯识,不是业感。

业力是个工具,诸位!身口是个工具,你的心是主导者,心为业主,这才是真理。所以心态比业力更重要,这个观念套在净土宗更明显!“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这个都是心态问题,是你的心理素质。

往生是考验你的心理素质,你对弥陀的皈依,对净土往生的愿力,你是一定要往生,还是你只是很想往生,这个概念就不一样了。那么你的佛号只是决定品位的高下,那是资粮力,那是种资粮,它本身没有主导能力的,它是一个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