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四大步骤,为往生做准备

一、提起佛号

蕅益大师强调:提起佛号,“净土宗念佛不一定往生,但是往生一定要念佛”,它是不可以取代的。你看《弥陀要解》中,阿弥陀佛的圣号是不可以取代的!

临终的时候,你的身心世界,一直受到很大的打击,内忧外患,你不可能再观想、观像。所以诸位要知道,你可以持大悲咒、你也可以念观世音菩萨、你也可以放蒙山,但是你不要忘了,你所有的修学,最后一定要念十句佛号做收尾,这个观念太重要了!因为它是你的根本法门,它是不可以取代的!

我们必须跟阿弥陀佛的圣号——这个音声产生一个良好的互动,当然是一种皈依的心情,你要熟悉这个音声,你才可以在临终的时候,让佛号在你的心中运转起来,叫“一念提起,万缘放下”。你凭什么能够让佛号——这个音声能够运转、提起呢?就是你跟它熟悉,你平常跟它建立一种皈依的心情。

所以净土法门对我们来说,佛号是不能取代的。我们相信我们是生死业障凡夫,我们自己没办法去处理临终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他有足够的力量救拔我们。这个时候,你才会对佛号产生皈依的心情。

净土宗,刚开始你在加护病房的时候,可能会有人帮你助念,但是这不算数,别人念的都不算数。当这个音声进入你的耳朵、传达到你内心的时候,你听到这个音声,你自己要让音声在心中转动起来,这才算!

你诸多的妄想——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一般正常人会回忆过去,你过去从小到大,你可能忘记的事情,都像放电影一样会放出来。这个时候这些影像会不断地去刺激你的感情,你这个时候百感交集!瞬间回忆你的一生。

这个时候,佛号的声音进来以后,是不是会让你马上醒过来,然后让佛号在心中运转,这是第一个观念“提起佛号”,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必须跟佛号,建立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互动,当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你随时能够产生皈依的心情,这是临终正念的第一个条件:我们必须让佛号在心中运转起来。所以当我们做完功课的时候,我们时时刻刻,要把它会归到这句佛号里面,这是第一个重点。

二、安住空性

蕅益大师其实是强调禅净双修的,因为他老人家对于《楞严经》是很重视的。整部《楞严经》,十卷《楞严经》它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告诉我们“安住空性”。因为我们在修学当中,会受到很多外在环境的刺激,当然这个外在环境,都是我们业力所变现的。所以我们学佛过程当中,很容易退失我们的善根,所谓“退转”。

《楞严经》要我们“不迷、不取、不动”,就是你要观想,其实这一切外在的人事成败得失,这些如梦如幻的影像,都不是你本来的东西,你本来是什么都没有的,这是很重要的思想。

就是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过去,我们就没办法去掌握我们的未来。其实过去、现在、未来,人生三块因缘:过去的因缘、现在的因缘、未来的因缘,这是人生的水流。

在《楞严经》里是很重视你的过去。如果你找不到你的过去,你就没办法面对你的现在;你没办法面对现在,就没办法去创造未来,这三个是互动的。《楞严经》认为一个人最大的盲点,就是我们忘掉我们过去从什么地方来?“忘失来时路。”我们太在乎现在的因缘,太在乎现在了!其实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暂时的。

《楞严经》以水泡的思想,就是说你这个是在大海里面,我们过去生曾经造过什么业力;然后这个业力去碰撞到石头;然后创造一个水泡出来,这个水泡当然它会创造出来,它有一天也会消失掉。那么我们太在乎现前的成败得失,就忘掉我们过去是怎么来的,当然也就没办法去引导我们将往哪里而去。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就不可能去掌控你将往哪里而去了。

《楞严经》一再告诉我们:“我们从空性而来”,这个很重要!所以“安住空性”,它意思不是说,你本来有身心世界,你本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你本来有一个很成功的事业,你本来是有的,然后你修空观,硬生生把它消失掉,不是这个意思啦!

而是你本来是没有的,它是从根本上去观空:你本来是没有的,是因缘把它创造出来的,是因为你一种业力的因缘和合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等到这个能量释放完的时候,“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所以,人生是没有开始的。这种观念你没办法去体验,你的心就一直在动,因为因缘会不断地刺激你。菩萨的安住是很重要的!我们造了很多的业,所以我们才来投胎的,是这样子的。我们不是没有事情来投胎,不是!

在座的诸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心甘情愿而来的,除非你是法身菩萨乘愿而来。我们是由业力的推动而来的,我们大家都是,你不知道,莫名其妙被业力这样子推动——“业力吹识入胞胎”,就是业力一吹,你的神识就把你吹到你的父母亲的父精母血里去投胎。

所以我们是没办法做主,我们是造了很多业力,这业力成熟了,就只好来投胎了,这表示我们人是做不了主的。其实人生有很多是无奈的!如果你很在乎你的现在,你会发觉你真的做不了主,不是说你努力就可以改变的,不是的!

你说我努力就可以突破困境,努力的人多的去了,是不是?业力不会放过你的。当然有些人业轻,说:欸!他为什么拜八十八佛,拜了几部就过去了,我拜了那么久还没过去。诸位要知道因果的道理,因为你们造业的时候,全部是个人化的,没有两个人相同的。

有些人看了《了凡四训》,说:喔!《了凡四训》他怎么怎么的,我也怎么怎么的。你跟《了凡四训》不一定一样。诸位你了解因果、业果的这种理论,你造业的心态跟大家不一样,造了业以后,你是不是有马上忏悔。

所以因果是完全个人化的,没有两个人因果是完全一样的,完全个人化的。佛陀讲“因果丝毫不爽”只是一个通论而已,它对应到个人的时候,是每一个人都不一样的,所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句话是事实。

我们没办法去控制现在,当然你可以去开创未来。人生是你没有死亡之前,你是可以去开创未来的。人生说活得自在,其实都是在讲未来的问题。现在是不自在的,因为你这个是业报身。

所以,我们在不自在当中怎么办呢?只有要求“不随妄转”。我们没办法改变外境,说实在的,释迦牟尼佛贵为佛陀,他的家族被灭的时候,佛陀也只能够在精舍打坐,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目犍连尊者看不下去了,用神通力把这个释迦族,五百个男众救起来,希望能够留点种,结果到最后也变成血水了。释迦族是被杀了七天七夜,杀到那个河川全部都是染成红色的,整个释迦族灭到一个都没有,所有男众被杀光。

过去的业力、过去的共业成熟,身为佛陀也没办法。所以你要活得自在,你临终要自在,你要不受业力的干扰,你只有找到你过去的根本,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原来是怎么回事。

诸位!你还没有来投胎之前,你是怎么回事?这个是很重要的课题。你没有办法了解你的过去,你就根本没有未来可言,你根本就离不开业力了,业力不会放过你。业力会让你高兴——你就得高兴,它释放一个你如意的境界,你就可以高兴了;它要你痛苦——它释放一个所缘境,你就痛苦了。

所以你不安住空性,你就一定会不断地在动,就是活在生灭心当中,“弟子心不安”,你会觉得你的心起伏太大了。当我入佛堂的时候,我是法喜充满;我走出佛堂,我看到儿子我就很生气了,是这样子!所以你的心永远都在起伏当中,就是活在因缘、活在外境嘛。

我们一定要从外境里面走出来,“外境”就是你的业力了。你本来就有这个儿子吗?你本来就有?你没有嘛!你本来就有这个家庭吗?也没有嘛!所以你是抓不住。

诸位你想,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空性,是本来无一物。这个有相的东西,你怎么抓得住?你本来是离相的,结果你追求一个有相的东西,你这不是矛盾是什么?这怎么是你能够抓得住的东西呢!如果你本来就有这个东西,那你去追求,本来就属于你的东西,这个是合理。

关键是本来就不是你的,你一定要追求,所以人生最大的可怕、最大的痛苦,就是强迫主宰,我们没办法去掌控外在的因缘,但是我们一定要掌控,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为业力它是在释放你的因缘,你今天跟谁结了几年的缘,你今生是造了什么业,业力它是原原本本,把你过去所造的善恶业,把它显现出来,这个就是你的所谓人生,如此而已,受完了就没有了。他今生很风光,但是他没有好好修,他来生不一定风光,人生叫做“轮转、轮回、不断地变化”。你今生很痛苦,不表示你未来也痛苦,未来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我们如何从今生的因缘里面走出来,从这么多错综、复杂、爱怨里面走出来?所以诸位!你学过唯识就知道,人生啊,如果你不安住空性,人生无解,没有答案!

历史上这么多的先圣先贤,他们出世解决人生问题,你觉得人生问题解决了吗?你认为解决了没有?没办法解决!为什么?诸位知道吗?因为太复杂了!

我们在六道轮回太久了!这个恩怨当中互相掺杂:他是你的恩人,也是你的冤家;他是你的冤家,又是你的恩人,这就是这个世间上的事情。它为什么搞得这样复杂呢?因为我们在三界里面轮回太久了,把这个业力搞得很复杂,所以人生实在是无解!

我们现在之所以稍微能够喘一口气,只是说放下,暂时不管啦,暂时不要去面对它啦,转个目标去吃一碗面——这样的心情轻松一点。我们现在是用转移方式,但是这个转移方式并不究竟,这个只是止痛药而已。

根本的问题,从人生错综复杂的人事因缘走出来,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你要知道,你本来是什么样子的,你本来是怎么回事,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在《楞严经》,十卷的《楞严经》都在讲这个观念而已,找到了,你的心就不再动了。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而已,还债!真的是还债,人生是在还债。然后在还债的过程当中,又在开创未来。

所以你“提起佛号”,你还要注意“安住空性”,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你一定会看到你一生当中,或者过去生当中,很多很多不堪的所缘境现前,你怎么样能够不受它影响?

临终的时候,在《唯识学》上说,一个临命终的人,他会快速地看到,他从小到大造过的事情,好事、坏事都会现前。只要你念头一动,你就完了!你就陷进去被业力牵着走。所以我们如何面对我们今生的因缘,然后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就是找到你生命的最初的本来面目,所谓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根本安住处。

你要训练经常把生命归零,从生命的原点来面对人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反正你只有两个选择:你是要站在“有”的角度,然后无奈地面对“无”,就是从“有”的角度来面对“空”?还是从“空”的角度来面对“有”?站在“有”的角度,你迟早会失去一切,你站在“有”的角度来面对“空”,你人生是很无奈的。你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我本来就没有,但是我还是不排斥外在的因缘。菩萨观一切法空,不坏世间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你是自在的。

反正人生是两块:一个空、一个有,看你要站在哪一边。所以《楞严经》中,佛陀对我们的一个开示,就是说,我们应该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因缘”。这样子训练,你临终的时候,你不管有什么样的因缘刺激你,你不容易心随境转,这是第二点。除了“提起佛号”,第二记得“安住空性”,不断地提醒你自己:你本来是什么都没有的,好的没有,坏的也没有。

三、调伏爱取

调伏爱取。这个“安住空性”是处理外在的因缘,现在是处理内心的问题。

《楞严经》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是分两块:第一个就是空性;第二个是调伏的问题,“安住力跟调伏力”。《楞严经》说,我们每一个人会来投胎,除了这种攀缘外境,其实我们内心是有盲点、有爱取。每一个人爱取不同,有些人对感情特别爱取,重感情;有些人是重财富;有些人重视他的色身,各式各样都有了。

我们最好知道自己的盲点在哪里?你爱取的地方在哪里?你如果没有爱取,你不会来投胎的,不可能!找到爱取以后,我们只有思惟苦谛。因为我们今天人生有很多的经验,父母的经验就不谈,父母的经验对我们影响不大,因为我们会马上远离它。

特别是那种曾经让你快乐的、幸福的感受,这一点是要注意的,我们往往盲点都在这里。因为它给你那种快乐的感受,虽然消失了,但你心中会打很多的妄想,然后你会住在那个想象里面。

那么,这个就可怕在哪里呢?就是说当这个外境,给你快乐的时候,触动你的想象力,然后你心住在上面,你会对未来有所期待,这最可怕了!

“爱取”就是说,你希望在你未来的生命当中,让它再一次出现,这就是为什么你有强大的生死业力,它是个很大的助缘。虽然它不是根本,但是它是一个很大的增上缘。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影像。诸位!你最好把它找出来,那是你人生的地雷。临命终的时候,你想要往生净土的时候,它会把你拉回来。如果你在死亡之前,不把你心中的地雷,把它消掉,临终的时候,你会前功尽弃,因为你不是它的对手。虽然你不断地欣求极乐,但是你对人生一些美好影像的回忆,这是最可怕的!

出离心,不是要你放弃一切现在的东西,它不是!你现在该干什么,你还干什么,你完全可以扮演好你的角色。出离心是断除你未来人生的期望——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些你特别喜欢的影像。一般来说它会有两种情况,产生生命的爱取。不是说你偶尔回忆一个东西,就会产生爱取,不是!

它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它经常出来,你只要把事情放下,喝上一杯咖啡、喝上一杯茶,欸!这个影像就会出来。它会不断地、不自主地在这地方跑出来,数数现行。第二个“深生好乐”。你跟这影像接触的时候,你是每一次、每一次都有一种很快乐的感觉,而且你希望它再来,希望这个“朋友”再来。

只要这个影像是娑婆世界的影像,不管它是善是恶,它只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第二个“深生好乐”,你就要注意了!它就是生死业力的一个引动者,一个开关。

虽然我们来三界,是我们自己有业力没有错,但是这个业力,一定要“爱取”的触动、滋润,它才可以表现出来。如果没有你对娑婆世界的爱取,只有业力,他是不可能投胎的。就好像你有种子,你没有阳光、水分的滋润,这个种子是长不出花果的。

我们到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处理业力的问题了。说实在的,生死业力太复杂了,不是你一生能够处理的。我们现在只有让业力沉淀下来,不要去刺激它。我们现在只有说,把业力的开关给关掉,不要启动它而已,就是《楞严经》说的沉淀式的修学,让它沉淀下来,不要去搅动它。

所以,诸位!你要知道,你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爱取”的影像,你要透过“苦谛”的思惟,明白它虽然给你快乐,但是你同时也付出了代价。你想一想:它给你不纯然是快乐,诸位你看,你为了要去尝一尝那个美好的感受,你要付出生死轮回的代价,你认为值得吗?

你想一想,《楞严经》上说的,我们看事情往往是片段的,就好像我们只看到刀锋上的蜂蜜,我们没有看到蜂蜜后面的那一把刀,这是人生最大的盲点。我们没办法全面地了解人生,其实你付出代价更多,你根本就是得不偿失!

你尝到了蜂蜜,但是你后面那把刀,你想想看,你要付出几十年的生老病死的折磨,去得到那个感受。所以,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最好全面地思考,把得失都思考进去。

为什么要调伏爱取?因为它是你临终的地雷,会让你失去正念,它跟你往生的力量会产生牵扯,而且你不是它的对手,往生不是它的对手,它跟你太熟悉了!你想“数数现行、深生好乐”,当然每一个人盲点都不一样,但是你一定要告诉你自己,这种影像给你的是短暂的快乐,你却要付出太大的代价!

你一定要慢慢地把它放掉,你只要放掉它,它就不是力量了。你不必刻意的,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是因为你不断地去攀缘它,所以它才产生一种相续的力量。

我们安住空性以后,我们要找出我们生命的盲点,以“无常”跟“苦谛”的思考,来慢慢地让自己的内心对这个松手、放掉它。你后面有更好的东西,你可以追求没有过失的快乐,所以要“安住空性、调伏爱取”。

四、导归净土

净土宗的最根本——“导归净土”。

很多念佛人,他都不想净土这件事情,其实不对的,你要思惟净土的功德。我们住在一个旧的房子,我们住的这个房子迟早要拆迁的,我们到另外一个别墅,订了一个房子,你要不断地忆念你新的房子。其实修学净土宗要多想来生。很多人都希望我为癌症末期的人开示,我说只有一句话:“想你的来生,不要想你的今生”。

你今生这个色身已经……,你不要去想吃什么药、做什么治疗,你心住在这里,你会让你的临终提不起正念,你已经赔掉你的身体了,不能再赔掉你的正念,你赔掉你的身体,这是迟早的,你赔掉你的正念,就毁掉你的未来了!是不是?你这个色身已经没办法改变了,你的心又投进去,你就完了!

那你的心要投到哪里呢?“导归净土”嘛!你忆念你的来生,你那个新的房子快盖好了,你为什么不想想你的来生呢?所以我们提起佛号以后,要具足三种力量:“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导归净土”。

临终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成功地“安住空性、调伏爱取”,最后把心不断地忆念净土,然后再有佛号的帮助,你一定往生!因为这个时候,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你不再触动它了,没有增上缘。

我很喜欢讲一个公案,就是有一个叫做吴琼的居士,诸位在《净土圣贤录》会看到,这个居士他年轻的时候出家,出家以后他可能也没有好的善知识的引导,造了一些破斋犯戒的事情——喝酒吃肉,这在佛教里面是很严重的过失。

后来有人跟他说:你这样子是很严重的,那要到地狱去啦!他一怕就还俗了。但是他没有好好忏悔,过去所造的业还在啊,还俗以后,他的业障现前,甚多病痛,过程我们就不讲太多了。后来他就自己到山上去,盖了一个茅棚,就专心念佛,念到最后他自己预知时至,把他旁边的住家也都找来,跟他一起念佛,就在大众念佛当中,在佛堂中安然坐化。

这个人是一个造业的人,造罪业的人,不是带业往生,一般人带了善业还算了,他还带罪业。带业分二种:一个带善业(有漏的善业);一个带罪业。那么他带了罪业,为什么能够往生呢?因为他能够成功地让业力沉淀下来,不去碰触它。

他安住空性、调伏爱取,最后“导归净土”,临终的时候,他的心念控制得非常好,就在这个地方。

净土宗,不管你一天拜多少佛,也不管你一天念多少声佛号,它只看你最后的结果,净土宗是看最后的结果。临终的时候,你是不是正念分明,就看这个而已。这个成功,你一生全部成功;这个失败,你一生就是失败了,这是你的心地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