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请问如何理解?尤其是“人成即佛成”。佛陀涅槃进入不生不灭,那佛陀以后还会再来吗?
大安法师答:这个偈子,大家常常去说,这是太虚大师的一个偈子。但我看这个,这要放在上下文去理解。“仰止唯佛陀”,这句话没有问题。众生的法界有十法界,最高的法界就是佛法界,我们取法于上,志于道,就是以成佛作为自己的目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就是说你在人道当中,首先你要完善你的人格。在人格,在儒家当中,这个人格就是做人要有资格。这资格是什么?就是五常八德,这是起码的做人的资格——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你要把它做好。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问题就是“人成即佛成”这句话。从一般的道理来说,在十法界当中,人法界是其中的一个法界,还有天法界,天、人、阿修罗、三恶道这叫六道法界。六道法界,这叫六凡——六道凡夫,为什么是凡夫?就是他没有断见思惑。虽然天道,他的见思惑还有,他只是修十善业道,你在欲界当中,你根本禅定都没有,叫未到定;到了色界天,你得要修四禅;你要到无色界天,你得要修四空定,这叫四禅八定。这是天法界。进而你有出离心,持续修戒定慧,断见思惑,你才在声闻和缘觉法界。声闻界就是阿罗汉,断见思惑;缘觉法界——辟支佛,他是进而侵断一部分的尘沙惑。破尘沙惑,那他到了菩萨法界。破尘沙惑之后,还有四十一品无明,那是圆教的四十一个菩萨阶位,是以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来算的。在菩萨位断尽所有的无明,才进入佛法界。
了解了十法界的这样的一个因果关系,那我们来看,你人格成就不等于佛成就。你人成就,你只是你的道德成就了,你五常八德了,但你还有烦恼。佛是断尽一切烦恼,连烦恼习气都没有的,福德智慧究竟圆满,才成为佛。所以,我们还是依照佛教的基本的教义来判断。这句话到底是在什么语境当中说?是依什么样的宗旨说?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一定在成就人格的基础上,进而要修行,你就是在阿罗汉和辟支佛的层面,他都不能说成佛了。成大乘的佛,就是你三百由旬的化城,那还要进一步走到五百由旬的宝所——成佛的地方,所以成佛不是一件简单说的。声闻教讲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他成的只是藏教的佛,那要成一个圆教的佛,动经尘点劫又尘点劫的修行。
佛陀进入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一切众生的体性。佛在十种圣号当中,又叫“善逝”——善于离开这个世间,又善于来到这个世间。佛陀他是永不涅槃的,涅槃只是示现,为我等有生灭心、业障重的众生示现涅槃,但佛是不涅槃的。再涅槃不等于死亡,这世间人不了解这个道理,认为佛涅槃就是死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知觉性了,他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大家读《大涅槃经》,佛涅槃是多么不可思议。比如佛在金棺里面,然后架了很多香木,很多的拘尸那城的力士拿着香木的火把去燃烧,燃烧不了,天人拿着巨大香把都燃烧不了,就是连荼毗都不是世间的火燃得起来的。然而大家都很怀念佛,然后这个金棺自然地起来,起来高七多罗树,就在空中沿着拘尸那城从东门进西门出,南门进东门出,绕七匝。一个死了的人怎么能让金棺自然地升起绕七匝?摩诃迦叶由于他在灵鹫山在那里修行打坐,他在定中忽然感到心惊肉颤,他感觉不对,他就想佛要涅槃,赶紧从那里……,从耆阇崛山到拘尸那城,那是距离几百里。由于他尊重佛故,都没有用神通飞过来,都是步行过来。那时候,佛已经是七天了。为什么那个火不能燃烧?实际上佛就要等摩诃迦叶过来。摩诃迦叶带着他弟子来了,非常悲痛,就在那里绕金棺七匝,也说觉得自己业障重,佛涅槃都没有见上一面——我怎么能够顶礼佛陀?佛陀就伸出脚出来,而且足下的千辐轮放光。摩诃迦叶赶紧顶礼,赶紧作种种供养。最后是佛自吐三昧火荼毗了,所以佛涅槃完全是一个示现。
进入涅槃这个境界,以后他同时在无量无边的刹土示现八相成道,也在我们这个世间以种种的身分来帮助众生。你看《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有无量的化身,在所有有地狱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萨的化身。所以,释迦牟尼佛乃至他方世界的诸佛非常赞叹地藏菩萨的弘深誓愿,这样无量无边的地藏菩萨的化身在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佛说:“我跟你一样,也有无量无边的化身救度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一定会再来,只要我们在这里迷惑倒,在苦海当中水深火热,释迦牟尼佛就会来。他不忍,他看到我们受苦,如箭入心,他不会住在无为涅槃境界,他一定要以大悲愿力不断地来到我们这个世间,救度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