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堂的法器与仪规

五家钟板

中国禅宗在六祖之后,形成了五家七派的弘法模式。五家七派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钟板,近代以来虚云老和尚的传播使五家法门都得到很好的传承。

中国成立之后,有两位开悟的禅师住世,一位是虚云老和尚,一位是来果禅师,两位老和尚延续了从唐朝以来一千三百多年的禅宗家规,使得五家钟板延续下来:沩仰宗的钟板是三角形,它代表“三类化身”,临济宗的钟板是长方形,寓意“横遍十方”,曹洞宗的钟板是竖形,寓义“竖穷三际”,云门宗的钟板是圆形,寓意“圆满报身”;法眼宗的钟板是八卦形,寓意“天下太平”。

在广东地区这五家钟板都能看到,江苏临济宗、曹洞宗比较多,金山江天禅寺属于临济宗,焦山定慧寺属于曹洞宗,根据各个寺院挂的钟板就能够判定它是哪家哪派,平时各位引礼师在各个道场传戒,也可根据每一家的宗风,每一宗派的传承对传戒做出整体的部署、周密的安排。

为什么传戒要知道禅堂的清规呢?因为我们知道禅宗的出和入,在在处处都要遵守宗门的规矩,律宗挂的钟板和禅宗的钟板是不一样的,大家去过宝华山就知道宝华山的钟板是平挂的,敲钟板是从下往上敲,禅宗的钟板是挂着,横着敲的。每个丛林,每家宗派,每家寺院的规矩不同,要求各位引礼师对所在丛林的规矩系统地把握。

金山传承临济宗,临济宗在敲打钟板乃至一天的修行分为“四止四开”,何为“四止四开”呢?就是在一天之中,从早晨到晚上有四次止静,四次开静,分别为:早课香、早板香、午板香、养息香,四止四开代表整个丛林的起居,必须按照这四止四开的要求,五家中临济宗、沩仰宗、云门宗共用。除了四止四开,还有三止三开,为曹洞宗、法眼宗两家所用。这两种钟板都是敲三十六下,钟板敲法各不相同,代表不同的讯号,一板一钟一木鱼是起香的讯号;两板一钟是听开示的讯号;三板一钟是止静的讯号。一板一钟是大众跑香的时间,听到两板一钟全体立定,听维那师招呼,班首师父在这个时候讲开示,要求大家站在佛龛的左右,大家就要围绕佛龛而站,如果班首师父要求大家坐在禅凳上,那大家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开示完后继续跑香;三板一钟止静,是大众坐禅时间。禅堂早课香、早板香、午板香、养息香,任何一支香都由一板一钟、两板一钟、三板一钟组成。四止四开和三止三开所敲钟板都是三十六下,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堂内堂外,对三十六下钟板都要非常熟悉,这个程序熟悉之后,才能按照这种讯号如法地去跑香、听开示、坐香,完成一天修行。

禅宗跟其他宗派的修行不一样,禅宗的修行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所有的行持法务,都是以钟板、法器的各种敲法为讯号,所以不立文字。过去在学校、在单位经常见到书面通知,喇叭通知,什么时候开会,什么时候学习,可禅宗寺院没有通知这一传统,一系列的功课、生活、修学都是听法器行事,禅堂之外有禅堂之外的法器,禅堂之内有禅堂之内的法器,真正的丛林,大家很少开口说话,除了早晚功课、唱诵以外,其他开口机会非常少,为什么祖师们要把一天日常修行功课由法器来传播,而不是以语言来传播?目的是让大众集中精神,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堂中修行。

禅堂之外的法器

打板,禅堂之外一天要打五板,我们在座的各位知道一天这五板都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打、怎么打吗?改革开放以来,佛教恢复丛林规矩,每个丛林无论是大寺院、小寺院都这样执行,每天从一板到五板延续传统。

一板是养息香之后,大殿开静后打,是让大家熄灯养息的讯号,大众听到一板响起进房间熄灯休息。过去的社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今日电灯可以通宵达旦,过去的丛林点的是蜡烛,每个人分到的蜡烛都是有限的,到天黑听到一板敲响,每个人都必须要熄灯,八九点以后全部熄灯休息。

当今社会的八九点钟大家夜生活刚刚开始,可丛林里八九点钟大家已经养息了,社会上一些人很奇怪,出家人每天吃素,可他们寿命都非常地长,有活到八九十岁、一百岁、一百二十岁的,在素食营养不是很足的情况下为什么那么长寿?原因很简单,生活很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天黑时候就上床睡觉,天亮了就起床劳作,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务农的,都非常珍惜有阳光的时候。《论语》有一段记载对我们理解古人很有帮助,孔子有个学生叫宰予,他白天睡觉,论语里面是这么说的,“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是说什么呢?宰予白天睡觉真是没出息,就像土砌的墙不可粉刷它,一粉刷就全部掉下来,朽木不可以用于雕刻,不可能成材的,为什么孔子对于弟子要求这么严格呢?因为那时候晚上没有电灯,要求白天有太阳的时候要赶紧看书、赶紧学习、赶紧用功。

丛林生活也是这样,早晨起来上早殿,上了早殿后一天的修行就开始了,从四点钟到晚上八九点钟,这么长的时间,晚上八九点钟休息早吗?还真的不早,我想各位这个年龄可能早了,像我这个年龄真的不早了。在中国佛学院的时候电灯任凭我们用,精力任凭我们支付,十一二点睡觉没关系,可是回到了丛林,像我们金山寺地处乡下,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那么多的电让你浪费啊,所以到了晚上听到一板休息的讯号,大家自觉回寮房休息。

二板是在一板结束后所敲,也称为一板的煞板。听到一板的时候大家都进寮房休息,然后夜巡到禅堂门口煞二板,打了二板之后接着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三阵。

三板是早晨三点左右、寅时的时候敲。三板在什么地方敲,怎么敲?大家知道在厨房大圣紧那罗王菩萨像右下方,挂着一块较小的长方形板,三板就是在那里敲,敲三下,是叫醒厨房煮早饭的法师们,赶快起床做早饭。法师们早上四点钟起床上早殿,早殿后就要吃早饭,所以做早饭的先起床,这就要求外寮的当值师负责任,到了三点钟一定要去打那个板,打板之后还要去把做早饭的法师们叫醒,一天的生活从打三板开始。

四板,三板打完了之后,当值稍作休息,到了四点钟左右,开始打四板。打四板大家都知道,四板是上早课的讯号,大家听到了四板,立即起床上早殿。

五板在哪里呢?四板结束之后,当值到禅堂的门口,接着就打五板。我想四板怎么打,五板怎么打,因为大家都是引礼师,这个不用我来说,大家都应该是很熟悉的,打五板结束之后,还要敲五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然后把板送到禅堂,禅堂开始敲报钟,准备上殿。

敲法器要给人以宁静和安详

敲法器有一定的规矩可循,敲金属法器的时候,如钟、火鼎等铜制的法器时,敲“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会上佛菩萨”三遍,如早晨敲报钟的,敲一钟,当值在禅堂跑一圈,敲一钟,当值在禅堂跑一圈,为什么当值的身体好啊,一大早你说他要跑多少圈,为什么要敲这么慢呢,因为他要等法师们全部起床,敲完报钟后,开始止静,随止随开,出堂,上早课。

我们刚才说的敲金属法器敲“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会上佛菩萨”三遍,不能为了省事,把敲火鼎也变成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敲木质法器,如木鱼、报钟下面挂的板等,都是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来敲,这与敲金属法器有区别的。

敲“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会上佛菩萨”与“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从字面上看有七字、五字的不同,节奏完全不一样,速度、效果更不一样,给法师们的感觉也不一样,因为节奏敲的快,使人心生浮躁,节奏慢,一槌接着一槌敲,则闻者心生宁静。早晨万籁俱静,我们听到敲击的声音,如果太快易产生急躁,修行好的虽然心不随境转,可是我们还有很多初学的法师就会心存急躁,所以要求敲法器,特别是上殿的时候敲法器,要沉静,因为法器是龙天耳目,要带给我们宁静与安详。

刚才我们说了每天五板的敲法,大家回去以后也可以问问家里的法师,有几个法师能敲得起来,有几个法师能回答出来。我是上世纪80年代出家的,那时候我们出家从小沙弥开始,包括从打叫香开始,从敲钟板开始,每一种法器都要轮流去敲,这样经常敲、经常敲,让我们记住了丛林里面的生活,听到钟板讯号后,立即随讯号修学。听到了四板不起来,感觉浑身不自在,就是赖睡一两分钟之后,还是觉得起来舒服,所以养成这种好的习惯之后,听到讯号很快起床上殿随众早课。

晨钟暮鼓

刚才我们提到了敲报钟,报钟结束后送四下给大殿敲大钟、大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晨钟暮鼓,晨钟暮鼓实际上是大殿敲钟鼓的先后次第,早晨先敲钟,晚上先敲鼓。早晨敲钟接三送四,接禅堂报钟三下,送大鼓四下,共敲钟108下,由三阵快18慢18组成,敲大鼓按风、调、雨、顺节奏进行。

大钟、大鼓、开梆乃至于打叫香,都是在禅堂之外完成的,由当值师负责,也有些是悦众完成的。什么是悦众?能给大众带来喜悦、快乐的称为悦众。

无论是悦众,还是管悦众的,特别是我们各位引礼师,我们手上经常不离的是引磬、铛、铪、鱼、鼓这些法器,手上拿着的都是龙天耳目,常住大众的法身慧命都寄托在我们常住悦众的手上,法器是不能敲错的,一旦敲错,僧值师父回堂之后,必然会依规处罚,为什么呢?因为打了师父们的闲岔,扰乱了殿堂的程序,所以古代丛林有“宁断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之说。

法器敲得如法能增长智慧、增加福报

法器敲得如法、如理,会给每个敲法器的人增长智慧、增加福报,反之会减损福报、减损智慧,上晚殿的时候放蒙山,我们经常说增福的蒙山,减福的焰口,为什么焰口那么多人喜欢放却得不到福报呢?焰口是以饭食和佛法,来为那些超度的对象和那些恶鬼去结缘的,本来是来享用饭食,来听闻佛法,结果因法器敲得不如法,扰乱了他们的身心,愤愤地离开道场,这样的法会对众生没有任何的益处,做了还有什么意义呢?纵观古今大多数法师做焰口越做越庄严,越做福报越大,确实是达到了“唱诵利人天”的初衷、达到了弘扬佛法的目的,只有少数人做法会不认真,给自己带来麻烦,这就要求我们对佛事、对法器要像敬重佛法,尊重龙天一样,祖师制作了法器,制定了法规来严格要求我们,来规范法务,为的是让常住大众按照各种秩序、各种讯号如理、如法地从事宗教活动。

香板

进入禅堂,首先见到的是香板,香板形如宝剑,为什么会有如此造形呢?这跟江苏扬州高旻寺的一个老和尚有关系。玉琳国师度化清朝顺治皇帝出家后,雍正皇帝对玉琳国师的高风德行非常敬重,于是很想把玉琳国师门下的高人请到北京供养,请到皇宫来传播禅法,经过很长时间的寻找,结果在扬州高旻寺找到一位癞头和尚自称是国师的徒孙,住持就送他到北京面见皇上,哪知雍正皇帝见他道不出众,非常不悦,就问老和尚修行法门,老和尚答道:“且看我第一话头”,雍正抽出宝剑说:“宝剑起落,你的话头何在?”老和尚无言,雍正断定老和尚没有开悟,于是另辟宫殿为禅堂,限定七天之内必须开悟,并且把宝剑挂在禅堂门口, “如果七天之内不开悟,且看我宝剑是如何削了你的第一话头”。

老和尚每天对着宝剑在禅堂用功,跑香坐香,一天没开悟,两天没开悟,到了第七天,眼看时间就快到了,老和尚仍然在禅堂里跑香,宫廷太监看到老和尚在禅堂里面跑香,跑得飞起来了,拿起禅堂门口的宝剑朝雍正住处奔跑,口中高声喊道:“你雍正不是要拿下我的第一话头吗?我先拿下你的头。”护七的人立即报知雍正皇帝,皇帝满心欢喜,知道老和尚真的开悟了。由于这一掌故,天下丛林都用木头做成类似宝剑形状的香板,用来警策禅者,三百多年来,禅堂里用的香板就这样延续下来。

禅堂里面有多少香板呢?平时有三块,打七数十块。维那师父用的刻有“维那”两字,另外还有警策与清规两块,这三块香板是放在维那师父桌上,桌上一共放了几样东西呢,一个木鱼,一个生死牌,牌子上面写着:“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这是警策维那师父的,大众在禅堂之内,性命全交给了维那,维那如果不顾及大众的话,大众不开悟的罪过都由你一人承担,所以维那的职责非常大。这三个香板都是维那师父用的,所以平时大家到了禅堂里面看到的就只有这三个香板。

打禅七的时候需要很多香板,大和尚的香板、班首师父的警策香板,还有监香的香板,共有三十块之多,这些香板都是来帮助我们收摄身心的。德林老和尚一百岁的时候,还亲自到禅堂里面打香板,和大众师父们一道参禅,老人家的家风严峻,到了禅堂,不管你是什么人,都以吃他的香板为荣,一般人以为到禅堂里面被香板打会害怕 ,可是到了高旻寺禅堂大众争着请老和尚打香板,高旻寺和金山寺一江之隔,我们也经常去亲近老人家、请老人家打香板。高旻寺每年要打十个禅七,被打香板的都特别多。

禅堂里面还有催板,催板挂在当值师父的旁边,是听开示后继续跑香的讯号。另外还有站板,站板也是一块小板,它是跑香的时候听到站板,就必须全部站立的讯号。另外还有木鱼,木鱼在禅堂里是上净房的讯号,听到木鱼响可以出去上净房。另外还有引磬,打引磬是开静的讯号。

从堂内和堂外用的这些法器,我们可以看到祖师制定的这些规矩,每个丛林至今仍在使用,除了我们刚才说的起香、跑香、听开示、止静、抽解,乃至堂内发出的讯号,我们都应准确掌握,至于一板一钟,两板一钟,三板一钟的敲法,我想各位都是引礼师就不用多说了,自然是熟稔于心。

单绷子

禅堂之中除了这些法器之外,禅堂的两边还有单绷子,它是把禅堂中所有组成人员在单绷子上列出来。单绷子是什么时候贴呢?是进入冬季后,在打禅七的两个礼拜之前贴,单绷子上的所有成员是由堂头和尚与执事研究决定之后,然后书记把单绷子全部写好,举行一个贴单绷子的仪式,再把它贴出来 ,单绷子的组成人员分东单和西单,就是东序和西序。

西序第一单是堂头和尚,堂头和尚在丛林组织中,我们又把他称为住持,住持作为一个寺院的住持僧,主持寺院的各项法务,如法如理地展开,他也是促使佛教的正法传播,从住持弘扬佛法的角度来说称为住持。堂头和尚又称为大和尚,什么是和尚呢?和蔼高尚、领众熏修、作为一堂大众之主的称为和尚,整个堂内的无论是挂单的,无论是常住的,都是依止于堂头和尚。

方丈

堂头和尚也称为方丈,我们知道“方丈”这个词出自于《维摩诘经》,维摩诘住的地方称为方丈,经中说“芥子纳须弥”,方丈室能够容纳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万菩萨在里面共同弘法。在中国住持住的地方称为“方丈”,是一丈见方地方,寓意方丈住的地方虽然很小,作为一名方丈,要有包容心,能包容三千大千世界,包容整个寺院,要包容每一位法师。

我本人常住在金山江天禅寺,金山的方丈室我没住,因为我师父在金山寺六十年了,从来没有住过方丈室,我是这么想的,我师父都没住,我怎么能住呢?所以到目前为止我没住,我想以后也不会去住,那个方丈室留着干什么呢,我把方丈室留给了社会大众,只要大家来金山,到方丈室去,需要我们接待的,我们的当家、知客都会进去为大家服务。2002年,我到焦山定慧寺去,承蒙组织上信任,让我担任住持,焦山也有丈室,可我也没住,为什么没进去呢?因为我对焦山没有任何的贡献,焦山的一砖一瓦都是茗老留给我们的,这个方丈室茗老最配住,所以方丈室我们留给了茗老。

我想一个方丈住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具备方丈的德行,只要具备了方丈的慈悲、智慧、包容,不论你住在哪儿,哪儿都是方丈,不在于形式上住方丈室。一个堂头和尚有几种称呼,一是住持,一是大和尚,一是方丈,所以禅堂的单绷子第一位就是堂头和尚。

请职

丛林排序分东序西序,职位分成序职和列职,共有48个职务,什么是序职,就是前后排序,序列。从方丈和尚开始,一直到香灯,都有一定的排序。现在寺庙动辄几百人、几千人,前后顺序怎么排,按照什么排,谁在前面谁在后面,历代祖师在丛林清规中写得非常清楚,所以请职的时候,我们先是序职,后是列职。

在禅堂里面,西单按照序职排,东单按列职排。丛林请职每年请两次,一是正月十六,一是七月十六,两次请职,挂请职牌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请职的顺序先序职后列职,这是按照传统排列,有一定的规矩,不是说请职的时候就直接挂牌,某某人为当家师,某某人为监院,某某人为……而是“奉和尚命,请某某某为首座,请某某某为西堂”,然后代监院,先序职后列职。请某某某为书记代维那,某某某为书记代知客、代僧值,也是按照先序职后列职排列。

序职和列职之间,班首和列职可以交叉的,如请监院,最起码的监院应该是班首,班首指的是哪些?指的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堂主之上称为班首,他是排在最前面的,请一个监院,挂书记号,这合适吗?书记排在班首后面,监院还怎么去工作,怎么去服务?

我在江苏,每年到了请职的时候,我会有意无意地到各个丛林去看看,去学习,发现问题我们就开学习班,开学习班的时候大家一起坐下来,一起来研究,从前是怎么办的,现在如何办,我们就请一些老人家现身说法,借他们的口把这些丛林规矩贯彻下来,落实下去。

请序职和列职,没有住过丛林的未必知道。还有就是我们现在很多都是学院派,学院派没有经过丛林严格训练,也不知道怎么请职,大家若想未来做住持,乘现在这个学习班掌握这些规矩,用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我本人并没有想做方丈,一旦方丈落到我身上了怎么办。我第一次请职的时候是2003年,2002年到焦山升座,九月初九,九时九分,我继任焦山第九十九代方丈,茗老是八十九岁,我是三十九岁,开始让我接茗老做方丈,我不肯去,因为我对丛林规矩一点也不知道,加之茗老位置太高,我的位置太小,一个太高大了,一个太渺小了,我去了谁听我的,吓都把我吓死了,后来我师父对我说:你不要害怕,我跟你一道到焦山去,请职的事情我来教你,哪晓得我师父过年之后就走了,我只好去扬州请教德老,2003年正月十六,根据德老所教,我开始有生以来第一次请职,先从东序和西序开始,西序有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庄主、知藏、参头、烧香、记录、侍者,至于西堂要请几个,后堂要请几个,根据需要请。东序的请职是列职,都监、监院、副寺、维那,僧值、知客、衣钵、汤浴、悦众、寮元、管头、库头、钟头、殿主、夜巡、门头、香灯、司水。

西序都是一些长老,堂中领众熏修,东序都是为常住发心做事情的年轻人。东西两序,从单绷子上我们可以看到,领众的长老排在前面,做事情的年轻人排在后面,细细想来丛林这些规矩还是蛮有道理的,为什么呢?有权的不一定要给名,有名的就少给点权,从请职过程就可以看出,佛教是尊重长老的,是以修行为中心的,是以了脱生死为目的的,西单的长老领着东单的这些年轻执事修行、发心,这是一个好的传承,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所以请职不是随便请的。

贴单绷子的时候对这些序职和列职要非常的清楚,为什么要贴单绷子,因为安排座位必须按照这个顺序,从靠着门的那个位置开始,依次排列,首先是座元,座元后面是首座,首座后面是西堂、后堂,然后再按照这个请职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往下排,大和尚坐在哪儿啊,大和尚是坐在佛像后面的维摩龛子里面。大和尚正好是衔接东单和西单,一边是班首,一边是年轻执事,一边是长老级的,一边是年轻的。

所以说做一个住持也好,做一个班首、做一个引礼也好,大家对这个排列清楚了,对自己的职责,对自己的位置,究竟在什么位置,坐在哪儿,走在哪里就明白了,禅堂里面坐的时候必须按照自己的位置坐,跑香的时候必须按照自己的位置跑,你的位置在哪儿,是在佛龛的里手,还是在外边。在里边跑的是东单的、列职的、年轻的靠着佛龛里面走,因为佛龛很小,佛龛越小,跑的圈数越多,跑的圈子越多,就跑得越快,跑的圈子越多,这就要求跑里边的人体力要好,跑的圈子多,如果身体不好就会头晕。所以维那师父、引礼师父都要注意,班首跑在佛龛里面不合适,最外圈是班首,座元、西堂 、后堂都是在外围,外围他圈子大,可以跑得比较慢,特别是到了养息香,如猛虎下山,那种阵势你只有在禅堂里面才能体会,跑得那么快,要体力非常好,越是年轻人越要靠里面跑,越是长老级的越要靠外面跑。班首在外圈跑,维那喊“起”随时回到自己位置。

大和尚上殿站在哪儿?站在西单的门格子旁边,东单的那个格子是僧值站的,僧值站在东单,悦众、维那、敲法器的都在东单,僧值师父经常从东单到各位悦众后面,去指导他们敲法器。

都监

都监是在具体的事情上对寺院进行监督的,他要把执行过程当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决策层,但是,都监不能直接向决策层下达命令。都监是方丈的“左膀”。都监大多是由那些在寺院担任过多年的监院、有丰富的寺院管理经验和执行能力的人来担当的,因为对执行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了解。所以,执行层反馈回来的情况,都监都能够了如指掌。

都监在获得反馈信息时,首先要对反馈信息,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均衡的评估,然后再将反馈回来的情况和自我评估及时地告诉方丈。以监院为首的执行层,主要负责对寺庙的理念、决策进行具体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对决策进行检验。

都监对上是来辅佐住持,对下是帮助监院,所以这个职务非常重要,有一些丛林里面都监权利很大,当家都属于他管,叫“匡正监院”,好多监院年轻,言行举止不一定如法的时候,谁来管?不是住持管,是都监管,都监可以管他;如果都监岁数大了,不需要管的时候,就多请几个监院;也有一些寺院把退休的当家请到都监的位置上,因为在监院的位置上岁数大了不便于工作,又做不了大和尚,那就把他放在都监位置上,都监也是一个犒劳的位置;还有一种是换了新的住持,为了奖励过去的当家多年辛苦,请为都监,一般情况下不能把当家拿掉,不请他了。

历史上我们所有的请职,只有朝上进步,没有朝下退步,上一期是当家,这一期请他做知客,这就不合适。有没有这种事情呢?还真的有,我在全省寺庙巡视的时候,就发现过,有一寺院在请职时,上一期请一法师为监院,这一期变成知客了。不用监院,可以请他为都监,千万不要从监院位置一下子变成知客,这不合适,请职是有规矩的,不能任性。

都监有两类,第一类是来辅佐住持,我从焦山到金山做住持的时候,就请了一位都监,是我师父时代的老当家,我请他做都监,由他来辅佐我,帮助二十几岁的监院,我做方丈的时候三十九岁,三十九岁做住持,又找了个年轻的当家,必须请个都监来帮助我们,协助管理常住内外事务。

1978年改革开放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请回长老住持法务,这些长老们从年岁上看,实际上都是我们的师公,可我们都礼敬他们为师父,因为我们的师父被文革耽误了,我们是以师公为师父,我与我的师父年岁上相差五十岁,我跟茗老也是五十岁,五十岁之间应该还有一个二十五岁的环节是我们的师父辈。所以今天我们这一代人都提前接班做了住持、提前接班做了会长,按住持、会长的标准,我们的差距还很大,这就要我们不断学习,努力修持,争取早日做名符其实的住持、名符其实的会长。

还有就是做住持的、做当家的、做执事的,怎样让常住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呢?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别人能做的事情让别人做,别人做的事情我们不要去重复,我们做别人无法做的,重复别人既浪费光阴,又让别人没自信,没事做。住持最主要职责是知人善用;领众熏修、上殿过堂是住持的职责;寺院建设与管理是住持的职责。

由于人民政府对宗教的重视,住持经常出席各级人大、政协委员、佛教协会的会议,需要开的会议,需要做的事情,我们必须把它做好,而当家做的事情住持也不要重复,当家对下面执事也是这样,这样丛林里面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年下来总结起来份量就很重了,否则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住持请职的时候要根据每个人的特色,每个岗位都要请好,用好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用错一个人,伤害一大片。

监院

监督寺院一切事务的称为监院、监督、监管。监院居住持之下,掌管四众一切行政事务,也称为当家,是禅宗六大执事之一。这个职务责任重大,我在我师父座前当了十年监院,那十年我学会了很多,经历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没有十年在监院位置上的历练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修学。十年当家的岁月令我珍惜,那十年经常外出参学,我参加过中佛协组织、各地方佛协组织和寺院组织的参学,到各地弘扬水陆法会,如北京广化寺、山西五台山等大丛林水陆都是我们去做的,当家的位置确实能培养人,好多住持都是从当家开始的、从当家这个位置提拔上来的,所以这个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做得好的时刻记住因果两字,如果做得不好,也会栽跟头的。

监院平时辛苦,现在一些寺院的监院实际不只承担监院职责,知客的职责也兼了,侍者的职责也兼了,陪方丈和尚开会啊,陪方丈和尚到各地弘法啊,所以有些寺院里面监院请得很多,其实监院要请多少个,不知道,反正我在金山和焦山一个寺院只有一个监院,为什么呢?一个乡下的小庙,要那么多监院干什么,我认为像我们这些小庙,一个监院至少省了我多少事啊,如果请三四个监院、五六个监院,整天在监院间协调,我觉得自己没这个智慧。

维那

维那负责禅堂内的事务,还包含上殿举腔、过堂举腔、念诵文书、敲大磬、禅堂调香,打禅七负责内务七和外务七安排,乃至代表常住到他方丛林传播禅七,所以维那人选第一道心要好,要发心为大家服务;第二唱腔要好,喉咙要好。

从明朝开始就形成了今天的两堂功课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凸显了维那的重要性,大家念诵,梵音嘹亮,以唱诵来利益众生,利益大众,都得靠维那带得好。宝华山从悦众到维那需要十几年功夫,山上悦众多,一个一个排,一辈子能开一次堂就很了不起,开堂规矩仪式非常熟悉,一旦从宝华下山就可以做宗下寺院的住持,经过十几年的熏陶,规矩仪式熟记于心,业务非常精通。

僧值

僧值主要职责是代方丈管理检查僧众威仪。僧值必须每天领僧众上殿课诵等,从早到晚须监督和检查僧众的纪律和行、立、坐、卧四种威仪,发现违犯者要进行批评和给予处罚。因此,僧值又叫纠察。僧值从山门门前管到门后,同时也是每个修行者各自守持的沙弥戒、比丘戒,乃至满菩萨戒的监护者;律是我们大家共同遵守的,例如我们的六和敬以及中国佛教协会制定的《汉传佛教共住规约》、各大丛林里面的《禅堂规约》,这些属于律的范围,都是由僧值来执行的。

戒和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戒是个人修行的法则,律是大家必须执行的,大家共同住在一块,必须按律行事,我们过去在小学中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写个纪律制度贴在黑板旁边 ,大家都要执行。如果说各人修行各人好,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在戒的执行上不会影响到别人,可是律就不一样了,大家必须遵守,如果不遵守,你就会影响到别人,影响到别人,按照最重的处罚就是不共住,不共住就要迁单,谁迁单?由知客和僧值共同来完成。

佛教建制,第一重殿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金刚,第二重殿是大殿,供奉的是诸佛菩萨,佛教既重视菩萨的慈悲,也重视金刚怒目。既要有金刚霹雳手段,又具备菩萨的慈悲心肠,这两者实际上是寺院管理学,作为一个修行者必须具备菩萨的慈悲心肠,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金刚霹雳手段,该迁单的不迁单,常住还怎么维持下去,国家有公检法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寺院里面有以僧值为代表来维持常住各项规章制度。

作为一个僧值,学习韦陀菩萨和四大金刚,具备霹雳手段;做大和尚是菩萨的慈悲。江苏佛教协会经常举办学习班,请大学教授讲学,记得有一次讲的主题是“领导艺术”,通过老师讲授大家收获很深,该清众做的事必须由清众去做,做僧值就必须做好僧值事。

知客和衣钵

知客是寺院客堂的主要负责人,职掌接待外来宾客的事务,他是寺院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另外他协助僧值师父来执行常住的规章制度。知客职责非常重要,因为他是常住的门面,代表整个常住对外的接待,整个对外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在客堂里面完成的。客是什么呢,客就是宾客,凡不是本寺常住的都称为客。所以说就要求我们知客对整个常住的师父非常熟悉,人家问到什么你要能够回答上来,你要能热爱这个工作,还要能对常住非常的熟悉,然后还要服务于挂单的这些师父们和我们的四众弟子。

衣钵是方丈和尚的办事机构衣钵阁的负责人,又称衣钵侍者。实际上,衣钵是方丈和尚的直接助手,不限于掌管资财,寺院的所有文物、经书等事务都是由衣钵负责。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地方,这个职务做好了之后,常住的财务就有保障了,衣钵就相当于现在的财务会计。

广单

单绷子上排列的序列都是住在禅堂之内的,外寮住在禅堂之外,过去禅堂之内有广单,在禅堂两边置通铺供堂内师父们住,每人住不超过一米的地方,寺庙里派给他的也就一米宽、两米长的地方是他的私人空间,其他空间都不属于他。所以在禅堂之中贴单绷子,给每个人定位,在堂内的定位,堂外的定位,都统一在禅堂内。

早上上早殿绕佛,每个人站的位置,有明确地要求,这个排列的顺序在寺院里是贴在禅堂单绷子,班首站哪个位置,当家站在什么位置,完全按照禅堂的位置来排列。过堂吃饭的时候按照单绷子顺序,所有的对外接待和综合的法会,都是以这个顺序为准。中国佛教协会作为一个团体,在参加一些重要活动的时候,每一位会长、副会长、办公室各个部门也有一个顺序,虽然平时没有提到你站在哪儿,他站在哪儿,可每次活动大家都很清楚,自己位置在哪儿,如果不知道的话站到别人的位置,别人会感觉到很奇怪,所以个人要把自己的位置找准,既不要越位也不要谦虚。

我们经常发现很多人非常地谦虚,把位置让给别人。站自己的位置要当仁不让,成佛作祖都敢当,为什么站自己位置都不敢,不必要的谦虚会扰乱整个秩序,一个萝卜一个坑,该是你的你不要谦虚,不该你的不要去争着抢位置,争着抢来的位置占了也不自在,别人看你的眼神都不对,所以遇到重大法会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按顺序排列。

以戒为师、尊重长老

开国际性大会议的时候,如世界佛教论坛,怎么来排列这些顺序?排序是以戒为师,戒龄长的站在中间,其他两边排。江苏佛协举办法务活动,包括开光、寺院落成、升座庆典,乃至省佛教协会开会,都不是会长坐中间,而是岁数大、戒龄长坐中间,这样既符合佛制,又符合江苏丛林清规。江苏佛教界规约众多,长老对规约非常熟悉,以规约指导我们的生活,用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不能把理论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到了实践的时候不执行。我们省里开会的时候,明老九十多岁了,每一次我们请他,明老往中间一坐,左边是无老,右边是松老,几位老和尚往中间一坐,整个会场都静下来了。

试想一下,明老来了坐在旁边,无老、松老坐在旁边,会长坐在中间,人家怎么想?这个会议怎么开?会议精神怎么落实?佛教界有以戒为师的传统,尊重老人的传统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对长老尊敬,长老更会爱护我们,爱护佛教,否则对长老不尊重,下一次有活动,请长老参加,长老侍者也许会说,长老岁数大了,腰酸背痛,老眼昏花,就不去了,侍者就把你回掉了,所以平时多尊重长老。长老清净的法相、威严的宗风,能使得整个道场显得更加庄严。

今日社会有两种人最受尊重,一是老年中医,一是老年出家人,因为他们的经验最丰富,一个是治疗身病,一个是治理心病,丛林的兴盛,丛林的管理,可从很小的细节中体现出来,我们经常说禅,禅在何处?禅在生活之中,禅在日常点点滴滴之中。

禅七

打禅七,每个寺院仪式不一样,能打禅七的寺院也不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江苏有全国重点寺院十三所,省重点寺院二十四所,认定备案寺院一千两百多所、僧人有两千五百多人,能举办禅七的寺院五十所左右。能打两个禅七的道场不是很多,现在打禅七最多的寺院是扬州高旻寺。

在禅堂克期取证这是打禅七的初衷。一般的寺院以一七为期,然后伺机增加,有的两个,有的三个,最多的有十几个。禅七之前先要做一些准备,要准备点心、茶、放餐。吃的这部分在律宗里面是过午不食,可是打禅七,凡是过午者常住都要求他们不能进堂。为什么过午不进堂呢?因为禅堂跑香是个体力活,每天要跑的里数恐怕比我们快走减肥都要多,速度非常快,体力消耗非常大,所以说体力的消耗必须要能量来补足。怎么补?从禅七开始,我们就一天来说,早餐加点心,到了九点钟左右又一餐点心,中午吃了饭之后先喝茶,喝了茶到两点钟之后是水果,三点钟上晚殿,到了五点半钟坐养息香,养息香开始首先吃点心,过去都是吃一些炒米一类、油炸的小吃,现在不一样了,如今吃的东西可多了,也许现在的消耗会更大,坐在禅堂里面胃口也特别好,外护七负责点心调剂。养息香之后就是放餐,放餐吃大包子、麻油饭,从早上开始,单是吃的比平时多得多,不是说嘴馋要吃,而是身体需要,只有让大家把身体调到最好的状态,每个人精神饱满,才能用功参禅,勇猛精进。

起七

起七有一个简短的仪式,起七的当天先挂晚二板,衣钵传起七牌。起七牌本来是在禅堂门外,先把起七牌传入堂中行十方礼,向上左右行礼再把起七牌挂到禅堂门外。维那师父来招呼两悦众到韦驮殿(一般禅堂门口是韦驮殿,韦驮菩萨护持禅七),请堂头和尚起七,和尚穿海青,拿香板,进禅堂。禅堂里面预先放着一块清规的板,清规板放在椅子上,大和尚进了禅堂之后拿香板指清规板,悦众把那把椅子搬出去,和尚持香板说起七法语,法语根据当时禅境说四句偈,随后和尚喊“起”,大众师开始跑香,和尚也跟着跑,跑到维摩龛,维那师父招呼所有的班首师父喊“起”,起七仪式圆满。然后打抽解,禅七正式开始。

禅七期间每天讲开示,早板香、午板香、养息香各讲两次,由班首师父轮流讲,每晚养息香和尚讲开示,开示内容可以是一年常住修行的回顾,一年来道行的点评,一年来常住的发展,也可讲禅门典故,古今祖师大德行谊。从第二天开始讲禅堂的规矩,可以让大众参话头,让大众从公案中,从祖师的修行中得到启示。宋朝宗昊禅师开始参公案,我们也可以讲一些公案给大家来做些参考,也可以从如来禅的修法和祖师禅的修法,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开示。平时早板香、午板香讲禅堂规矩,可以请班首师父讲,请维那师父讲,早板香、午板香都可以讲。

原则上和尚坐在禅堂里面,其他的班首师父就不讲了,除非大和尚点名讲,大和尚不点名可以不讲,一般讲开示的时候大和尚先离开,比如早板香大和尚离开了之后,首座和尚讲,首座和尚讲好了之后离开了,第二个班首师父开始接在后面讲,讲开示也有先后次序。为什么呢?一是大和尚在堂里,其他班首不好意思讲,也不知道讲什么,更不能开示大和尚,待大和尚离开了之后再讲。

上过世纪90年代,我从北京回金山,那时刚从佛学院毕业,年纪轻记忆力也好,经常看些公案,禅七期间法师们听我公案就像听故事会一样地喜欢,结果他们一传就传到我师父那儿去了,说当家师讲故事讲得很好,我师父一听,“讲得很好?我来听听”。晚上进堂后,晚二板开示时间,师父就坐在维摩龛,我是讲还是不讲啊,因为师父在、班首师父也在,我是不能讲,后来我师父直接点名让我讲,可吓坏我了,就这样大胆讲起了公案。那时候我师父每天坐禅,经常让我讲,刚参禅没有什么经验,讲什么呢?我选择过去这些高僧大德们修行的历程,留下的故事、公案,乃至一些经典有启发性的来讲,这样大家听了之后可能有些兴趣,后来我师父每年到了禅七的时候,特别是到了讲开示的时间就出去,让我们年轻人锻炼讲,有时直接点名讲,每年禅七给了我们学习机会,使我们渐渐掌握堂中的规矩,坐禅的仪式。

第一次参加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办公会的时候,记得是在江苏开,传老主持会议,在讨论的时候,排在我前面那么多的副会长都没有讲,因为在江苏开我是东道主,要不要先对大家来江苏表示欢迎,怎么办?我选择慢慢等,轮到我讲时我就讲,轮不到的时候我就不能讲,那么多副会长都没有讲,自己讲了也不得体啊。佛教讲究长幼有序,讲秩序懂规矩对我们参禅也好、修学也好,这个时候起作用了,点到我讲必须要讲,不点到我,按照秩序该讲就讲。在禅堂讲开示如此,各位引礼师父也是如此,开堂师父没有让你讲,你再想讲,不让你讲憋得难受也别讲。开堂师父、陪堂师父都在,你讲什么?所以说讲必须分场合,该你讲的时候一定要讲,开堂如此,讲开示也是如此。

解七

解七也有一定的程序,解七当天先挂解七牌,解七牌挂好了之后,维那师父招呼衣钵把解七牌传入堂中,堂中的师父们,东西两序排列整齐,衣钵向佛前举牌,然后向左边班首师父举牌,向中间佛陀举牌,向右边维那师父举牌,行十方礼。

十方礼行毕,请堂头和尚进堂说解七法语,解七法语是对整个禅七的总结,法语最好是自己的心得,也可参照古代高僧大德的法语。不要随便说几句,禅堂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堂中那么多老参师父,所以法语虽不能震慑一大片,也要能让大家从你的法语中明白去处,得到启示,看到希望,受到鼓劲。

解七还有一个考试,法语说完之后,大家继续跑香,维那喊起,大众围绕佛龛站立,考试开始,第一个是和尚考,和尚先拿香板供养每一位法师,平时大和尚不打香板,此时每个人普同供养两香板。

普同供养,包括班首师父吗?班首师父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供养的是站在佛龛旁边的法师,所以不包括班首。供养完毕,和尚说一段公案让大家来参,由这段公案提出问题,如果有见地的,就把境界表达出来,如果没有见地的,就不要开口,如果有开悟的,就给他印证。

怎么印证啊?如果有契佛心意开悟的,禅堂挂的报钟不击自鸣。就像金山寺,梁武帝在金山举行水陆法会,水陆仪轨制作圆满,梁武帝对着仪轨起了三个誓,如果我的仪轨契合于佛的心意,不烛自明(不点蜡烛,蜡烛就自己亮起来了),结果当他拜下去之后,所有的蜡烛自己亮起来了。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凡是做过水陆、放过焰口的都明白“不烛自明”的出处。

有一法师问:建国以来有两位大德开悟了,一位是来果禅师,一位是虚云禅师,他们开悟了,谁给他们印证,谁能证明他开悟呢?答曰:一、开悟大德,已契合佛之心意,与佛心心相印,他自己能够见到佛象,得到瑞象,证明开悟了;二、开悟大德所住的禅堂报钟不击自鸣(不用去敲,钟自己响了),以此证明开悟了。历代禅师开悟以心印心,与佛心心相应,语言文字无法表达圣者境界。

考试的时候就以古德公案提问,如果真开悟了,就要成就他,请诸山印证,如果没开悟则勉励继续努力。和尚考完后,班首师父依次考,考试结束后,维那师父招呼止静,和尚静中开示,鼓励全体大众继续发心,明心见性,开佛知见,成就众生,开静后礼谢和尚、班首、维那、内外护七,至此禅七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