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释氏要览 > 正文
(术语)见惑与修惑也。见道所断之理惑谓之见惑,修道所断之事惑谓之修惑。以见惑之故,不达于四谛之真理起种种之邪...(物名)以珠交错造幔,其形如垂露者。无量寿经上曰: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露,覆盖其上。...即断离空、有二边,住于真空观。此系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卷四安乐行品所立四安乐行之一。以修此四行能趣涅槃,身静...【无惭】 p1039 瑜伽八十九卷七页云:于所作罪,望已不羞;故名无惭。 二解 显扬一卷八页云:无惭者:谓于自及法二...指鱼王、贝母二者前进时,众鱼众贝悉皆附和随从之。以比喻未至圣位之众生,一大烦恼起,众惑亦随之生起。摩诃止观卷...(术语)又曰布曼荼罗。悬于壁谓之悬曼荼罗,敷于地,谓之敷曼荼罗。结缘灌顶之时投华,必敷曼荼罗也。...又称随求天子。唐代宝思惟所译之随求经载,昔有破戒比丘,得重病受苦,有一优婆塞为其书写随求经神咒,并系于其颈下...(术语)指四十八愿中,第二十四愿而言:与供具如意愿同。...【四证净】 p0424 瑜伽十四卷九页云:复有四种证预流支,能令行者于佛圣教及善趣中毕竟不动。谓于大师所,真觉所生...(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祇园,宝贤大夜叉王,献咒使贫苦之众生安乐。...谓禅定之七种异名。即:(一)三摩呬多(梵 samāhita),译为等引。(二)三摩地(梵 samādhi),译为等持,音译为三...佛说疗痔病经...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 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诸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应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
一般我们爱一个人,我们不敢看,我们觉得不好意思,不可以这么残忍,我们是这种想法。你讨老婆,你整天想你老婆拉大...
如果我们有志于了生死求生净土是一个出离三界的,你对三界的妄想太执着会障碍你往生。 往生我们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
一般人对家亲眷属都是很亲爱的喽,没有问题。对冤家对头呢,对冤家对头他就有瞋恨心了。这个冤家对头就不想见面呐,...
「药师灌顶真言」是出自《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药师灌顶真言,在这里我们讲最重要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师利...问: 《印祖文钞》里我似乎记得念佛要念得心佛不二、心佛两忘。如何理解心佛两忘的忘,还有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请...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一般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族群而独自生存,出家佛弟子宗教的生活形态,虽与世俗人有所不同,或速离喧闹,同居静处,过...只有长寿而没有富贵,日子也是很难挨过的。为什么有人只有寿命长而缺乏富贵;有的人却长寿。因为寿命和富贵不是勉强...
二归戒
【释氏要览】
五分律云。初佛成道为二贾客及女人须阇陀。并五比丘。皆受二归缘。未有僧故(此就小乘别体住持三宝说也)。
上篇:都讲 | 下篇:阇梨 |
(杂语)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
见修
交露
毕竟空行
无惭
鱼王贝母
敷曼荼罗
随求即得天子
供养如意愿
四证净
宝贤陀罗尼经
七种定名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大藏经】瑜伽菩萨戒本

遇到美色要念这三个口诀

出离三界必须要做两件事情

老是碰到跟你过不去的人

药师灌顶真言的功德
如何理解念佛要念得「心佛两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