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理随缘,又称但理随缘,或一理随缘,是阐释天台四教中别教所显的真如也有随缘义,是天台宗山家一派的学说。
随缘义本来出于贤首宗唐法藏的《大乘起信论疏》,但是在天台宗唐代湛然的著述中也曾多次引用过。如他在《止观大意》中说:“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又《金刚錍》中也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后来宋知礼中兴台教,尝著《十不二门指要钞》,认为随缘义通于圆别两教,不仅圆教有随缘义,别教也有随缘义。别教实际具有随缘和不随缘二义,因此建立了别理随缘的理论。他指出湛然的著述中,对于别理随缘虽未明显说出,却已备有其义。并以天台宗立义与贤首宗相衡量,证明贤首宗的随缘义只相当于台宗别教。
知礼确定圆别二教随缘义的差别,在于体用相即与否。他提出必须体用不二,全用即体,才能算是相即。如果单说真如随缘,不谈理具,也仍然不是相即。根据这个意义,可以分析出:一、九法界即佛法界,是圆教义;离九法界说佛法界,是别教义。因此,圆教是体具随缘,修与性体用恒同,修中九法界即性中九法界;别教是但理随缘,九法界不是性具,只随缘起,佛法界但理不即九法界。二、圆教无明与法性体同,全体随缘,随缘事即不变性,障既即德,不须断除;别教无明与法性体异,但中之理能随染缘作九界法,是由于无明的作用,无明惑性定能为障,必须破九法界,显佛法界但理。三、圆教谈理具诸法,方名无作;别教只谈一理随缘变造诸法,不成无作。四、圆教所说的不变是以理具三千为当体体,随缘是以事造三千为当体体,同以一念妄心为所依体;不变是以性具三千、相相宛然为相,随缘是以真如无明互相熏习成染净二用为相。别教所说的不变是以真如一性、如来藏理为当体体,无明差别为所依体,随缘则以无明差别为当体体,如来藏理为所依体;不变是以一理无差为相,随缘是以无明差别为相(见《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下及《详解》卷三)。
知礼认为如果不谈体具,不论随缘与不随缘,都只是依据带方便义的一面,都属于别教。关于别教双具随缘与不随缘二义,知礼更引据智顗《法华经玄义》卷二下的解释,别教或说法性生一切法,是说法性随无明缘生九界法,乃是随缘义;或说黎耶生一切法,则是直说无明生法,不说真如随缘,乃是不随缘义。他指明不随缘与“凝然”义同,贤首宗以随缘与凝然二理简别性相二宗和终分二教,在天台宗则同属于别教。他又说到随缘和不变的关系:不变未必随缘,随缘必有不变。因为随缘是真如性随缘,如果在随缘时改变,就不能称为“性”了(见《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下,《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二、三)。
至于湛然引用贤首宗随缘义的本意,不只是用了随缘义阐释圆教,还多次用以阐释别教。知礼曾从他的著述中指出了显著的几点:一、湛然在《法华经文句记》卷一里,曾经说到别教但理也是“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如果别理不随缘,怎能造一切法?二、湛然在同卷里,又说到别教 “真如在迷,能生九界”,真如即是生法之本,怎能说不随缘呢?三、湛然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里,曾经以“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解释“别教根尘一念为迷解本”,既然以随无明缘作九法界为迷,以随师教作佛法界为解,就说明了别教有随缘义。此外还举出了其他的依据。
知礼对于贤首宗法藏的立义,认为是一理随缘作差别法。一理即真如清净是能随,九法界差别是所随;差别是无明的相状,淳一则是真如的相状。这样,随缘时,即一性与无明合时,就有差别;不随缘时,即真如守于自性、未涉及缘起诸法时,就没有差别。既然真妄和合才能随缘,就类似二物相会。如果断了无明,也就灭了九法界,只有一性,就不是体用不二的相即义。虽然贤首宗也曾谈到不变与随缘相即,但是由于所立佛果唯一真如,必须破九法界差别才能归佛法界一性,因此只有即名而无即义。至于天台宗所明圆教的随缘义,三千理体随缘起三千事用,体即不变,用即随缘,全体起用,只一三千;不随缘时,理具诸法,即理中自有立一切法义,因而三千宛尔。既然除无明有差别,就是差别法与体不二的相即义。他根据贤首宗不谈理具诸法,不能法法宛尔,把贤首宗的随缘义判为只齐天台别教。
知礼立别理随缘义,当时台宗诸师多不同意。后人把知礼这一学派称为山家,而把他的反对论者称为山外。山外反对论者,先有继齐作《随缘指滥》提出非难,认为不变随缘是圆教理,别理岂有随缘。知礼曾作《别理随缘二十问》,反问继齐。其后元颖作《随缘征决》,以代继齐答二十问,并批破知礼立义。又智圆曾经写了一封长信,邀请子玄同破,子玄因作《随缘扑》以助继齐、元颖,意图扑灭别理随缘之义。当时仁岳在知礼座下,综合继齐、元颖、子玄难意,作《别理随缘十门析难书》,广加析破,扶成师义。仁岳初承师说,后复背宗,善月《台宗十类因革论》评为虽曾及门而不达深旨,认为《十门析难书》中乖于道理、谬于是非者颇多。可度《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也说《十门析难书》有未尽之处。此外还有可观,他虽宗四明,但却认为别理随缘所依据的文义只是“生法”而不是随缘。善月《因革论》说他“出入彼此,惑于他家之说,故信之不及”。并指明“别圆生法必由真如变造而得,未有不本随缘而自生法者”。可度《指要钞详解》也说知礼的本意是由于随缘才能生法,并非直接以生法为随缘。山家继起发扬知礼学说的,除善月、可度外,还有法登等。他们认为知礼的别理随缘义是中兴一家圆顿之教,一方面分清了别圆二教同诠真如变造的权实差别,一方面判明了贤首宗的随缘义只齐天台别教。 (禹振声)
佛教词典 > 中国佛教 > 正文
印度古代二十种外道之一。以修苦行为涅槃之正因者。此类外道认为果皆是由过去之罪业所定,若现世以享乐为事,则轮回...取相,谓取执于生死、涅槃、二边之相。故不知空法而妄取诸法相之惑,称为取相惑。通常指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据...(名数)一、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二、佛说弥勒下生经一卷,三、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一卷。...亦名:受随相资 子题:坛场受体、受后随行、有受无随直是空愿之院、有随无受此行或随生死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无受生种子】 p1072 世亲释三卷二十一页云:此中若阿赖耶识,为一切有情共器世间因体;卽是无受生种子。...【声差别多种】 p1393 瑜伽三卷十二页云:或立一种声。谓由耳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了义声,不了义声。或立三种。...(一)唐代僧。襄垣(山西)人,俗姓尹。幼从淄州沼出家,初学涅槃经。年二十受具足戒,研究四分律。久之,沼公命师入...【眼识界】 p0998 法蕴足论九卷十七页云:云何眼识界?谓眼色为缘所生眼识。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现观边智谛现观】 p0957 瑜伽五十五卷十七页云:云何名为现观边智谛现观?谓此现观后所得智、名现观边智。当知此...(衣服)以鸟毛所织之衣也。真言家多着之。...指贝叶之经本,又模仿其形式之经典亦称梵夹。即于贝多罗叶上书写梵语经文,贝叶重叠,为避免散乱,遂用与树叶同形稍...无量义经...净土十疑论...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我等凡夫自性也是具足的。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法身是以众生...
一、丛林之兴 印度的出家人是乞食为生,那里化缘很辛苦,不住寺院,住在旁边,老的就住在屋里,年轻的化饭,回到寺...问: 《观经》中佛告韦提希,欲往生彼国(西方极乐)者,当修三福。三福的内容很多,怎样操作才有把握往生?请法师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曾提出过一个公式:信息交流的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从这...
推行健康食物的学者们,在好几年以前,就提出了一句格言,即吃对了食物,你就可能减少得到癌症的危险。国际科学学会...从前有一户以屠杀羊只为业的人家,家中蓄养的羊将近上百头,事业可以算是全镇上数一数二的。夫妻俩到老年时才得一子...
要想成为僧人,首先必须出家。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出家呢?从佛陀的大悲心出发,是没有不可以的,但为了僧团的纯洁,避...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
别理随缘
【中国佛教】
上篇:性具 | 下篇:看话禅、默照禅 |
敬称杭州天竺灵山寺僧遵式。师住持灵山寺时,尝建金光明忏堂,修金光明忏,撰金光明三昧仪等,有关忏仪之著作甚多,...
苦行论师
取相惑
弥勒三部
受随二戒相资
无受生种子
声差别多种
义忠
眼识界
现观边智谛现观
毳衣
梵夹
【大藏经】【注音版】无量义经
【大藏经】【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大藏经】佛遗教经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丛林及禅法
三福怎样操作才有把握往生
从敲门声看出你的修养

吃对食物就能减少得癌症的风险
舍己利生的净儿

哪些人不可以出家呢
